【调研】我市县城及重点镇发展现状和几点建议(会员分享)(精品)

阅读数:2450 文章字数:3184

我市县城及重点镇发展现状和几点建议


市城乡建设规划局


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对县城及重点镇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厘清全市城镇建设现状,找准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县城及重点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做强县城、宜居宜业,做大集镇、补齐功能”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完善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体系,推进以“五个一”为标准的规范化建设;一方面争取优惠政策,落实补助资金约3亿元,扶持我市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省重点镇、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陕南重点镇、中省古村落等项目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一是构建城镇规划体系。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提升规划编制广度和深度,各县区编制完成《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和《县城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全市城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100%,县城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7%

二是城镇发展凸显特色。结合县域特点,融合历史、文化等元素,按照适度扩展型(南郑、城固、西乡、洋县、勉县)、控制规模型(宁强、镇巴、佛坪)和疏解限制型(略阳、留坝)三种类型,研判发展定位、确定发展规模、划定发展边界。勉县、西乡坚持“一江两岸”、“两河四岸”发展思路,着力建设宜居休闲的魅力县城;略阳实施县城旧区改造,建设绿地景观、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城固、洋县加快建设城市道路路网和地下管网,致力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转变;宁强、镇巴以羌族、苗族文化…,建设特色县城;留坝借山水之景建秀美小城,打造秀美留坝、温暖留坝;佛坪按照“小而精、精而美、美而宜居”理念,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2015年,全市县城开工建设项目143个、完成投资20.98亿元,25个省市重点镇开工建设项目197个、完成投资31.38亿元。

三是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加快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343.81万人,城镇人口160.35万人,城镇道路1874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1.06万公顷,公共绿地面积3841公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46.6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1.21.4平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天然气使用率分别达到84.9%23.8%。沿江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2处、垃圾处理设施17处。

四是城镇人居环境改善。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汉江综合整治行动,加快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打造城镇绿色生态走廊;依托以武侯墓祠、紫柏山等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鹿龄寺、五龙洞等8个市级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生态资源,打造沿河清水生态林、沿路景观防护林、沿山休闲公园林,构筑城镇人居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城镇主题公园、街头绿地和社区游园,营造优美的绿化景观;结合美丽乡村和陕南移民搬迁建设,推广使用“横竖格栅、穿斗式山墙、长屋檐、坡屋顶”等建筑符号,彰显陕南民居特色。宁强、镇巴、佛坪创建成国家园林县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城镇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的问题,土地、资金的制约因素,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与城镇化建设不协调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规划纲领性不强。基层规划执行普遍不严,规划指导力弱,引领作用不明显。一些城镇存在“换了领导就换规划”的现象,有的县区将城镇规划审批权直接下放建制镇,有的镇没有专门机构或专业岗位。我市自2013年起经过两轮村镇合并,精简为152个建制镇、1929个行政村,规划修编工作未及时跟进,一些建制镇总体规划年久过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相适应。

二是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在平川县之间、山区县之间、重点镇之间不平衡,存在明显的“伪城镇化”现象,如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率与户籍人口城镇率相差16.34%,说明大量城镇人口外流。城镇建设中特色、精品意识不强,对历史遗存、传统村落等资源保护利用不足,导致乡土风情和特色文化缺失。多数城镇以传统农村集市为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备,停车难、排水不畅、环境卫生差等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管理精细化差距大。城镇建设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些城镇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到位、体制不顺畅、队伍不健全,存在管理无序现象。地方财政投入紧缺仍是影响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如2015年我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6.36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193%、财政支出33.4%。改革创新配套体制机制步伐慢,如有关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影响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2016年是贯彻落实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一年,准确把握一系列城镇发展新思路、新政策、新要求,结合实际探索一条新道路、一套新办法,推动我市城镇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夯实领导责任。把城镇工作作为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市县镇三级联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格局,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工作重点,全方位推动城镇建设项目落地。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在规划思路上,依托主体产业区、汉江沿线和主要交通干线,构建以中心城市…、县级城市为节点、特色名镇为依托、美丽乡村为支撑的“一心、一带、三辐射”的城镇空间格局。在规划编制上,尊重城镇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阳光”规划,推行“多规合一”,全面汲取群众智慧,统筹兼顾住房、医养、教育、出行等民生问题。在规划执行上,建立“依规执法、依法修规”的规划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监督和执法监管,严惩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三是加快城镇建设。县城建设方面,南郑、勉县等6个省级重点县城加快道路、绿化、供水、供气、防洪排涝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推动县城集约、集聚发展。建制镇建设方面,以大河坎、青木川、铺镇等25个省市重点镇为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配套服务功能,培育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精品小镇,促进小城镇人口、产业、公共资源等要素聚集和集约使用。城镇工程建设方面,围绕“先地下,后地上”,统筹安排水、电、气等城镇地下管线,稳步推进城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城镇公交线路、城镇道路、停车场和交通枢纽建设;围绕居民生活、住房、就业保障等,加大社保、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民生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总量与质量。

四是彰显地域特色。一方面优化生态体系网络结构,进一步修复沿江自然生态系统,加大城镇滨水景观资源保护和滨水空间利用,依托城镇外围风景区、山体公园等生态资源,打造文化景观型、休闲游憩型和生态观光型城镇绿道;城镇内扩大公共绿地面积,加快对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河道、沟渠水系整治,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河畅。一方面注重历史文化精髓延续,加强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推进青木川、华阳、青树、黎坪等历史文化名镇和乐丰、白雀寺、烈金坝等历史名村建设,重视民间艺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彰显民俗文化魅力。

五是创新治理机制。政策制定层面,围绕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建立党政统一领导的城镇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相关部门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政策落实层面,内因与外力相结合,加强干部职工学习培训交流,增强领导者和城建人的心胸眼界、学识素养、工作能力,加强同专业学院、研究机构联系合作,引入一批有国际视野、民族自信的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等城镇建设专业人才。群众参与层面,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广泛参与城镇治理,增强城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实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与城镇化进程加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