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学校总结】宁晋县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阅读数:911 文章字数:4250


宁晋县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河北省加强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办字〔201339号)和《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邢台市加强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办字〔201351号)精神,推动全县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现状

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5所,其中高中4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初中21所、小学167所。在校生87074人,班级2374个。现有体育老师158人,其中,专职80人,兼职78,缺编283人。

因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约有66%学校的学校没有运动场地,体育器材基本不达标,受场地和师资制约不能开足开齐体育课时,一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不够重视,以学生安全、师资不足等为理由,拆除部分体育设施,删减部分体育课时,致使学校体育活动被挤占或不能正常开展,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部分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挤占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作息时间,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和健康状况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二、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加强政府统筹,强化硬件保障,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学生体育课程的课余活动时间,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我县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三、工作目标

全面加强学校体育,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体达到国家标准,配齐体育专职教师,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基本建成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努力创建具有宁晋特色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为加快建成邢台市教育强县而努力。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规范体育课程管理,以课堂体育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抓实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艺2+1项目,高质量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坚持优质均衡发展目标,重视中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打造一支学习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队伍。

4.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科学配置体育资源,提高体育器材的使用率,保证学生有活动场地和设施。

5.建成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四、工作任务

(一)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全县所有中小学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00%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2013年学生合格率达85%2014年学生合格率达90%2015年学生合格率达95%,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2013年所有中小学全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报数据达到95%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上报数据工作达100%

3.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小学生的测试成绩要记入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及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评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时,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

(二)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1.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各学校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每周4节,39年级每周3节,高中每周2节)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打造高效课堂,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抓好体育课外活动。把“两操两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加大课外活动力度,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推行“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学校创新课间操活动形式和内容,开设自编项目,多设简便易行、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

(三)培养学生体育特长

1.教育局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组织一次阳光体育运动展示活动。积极举办棋类、乒乓球、羽毛球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能、发展个性创造条件,发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2.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运动会或体育节。要经常举办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单项竞赛活动;要成立有助于学生提高体育技能的各类兴趣小组、社团或体育俱乐部,组建班级代表队、校级代表队,对有运动天赋和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切实保证体育特长生必要的训练时间,积极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四)抓好体育教改教研

1.完善体育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改革,探索以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学校体育评价制度。开展专题调研,探索科学、高效的学校体育工作模式,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

2.开展课题研究。构建完整的课题研究体系,申报并完成一个省级课题、两个市级课题,设立多个县级课题,鼓励学校开展校级课题研究。开展体育论文评选,力争每年有3名教师以上在国家和省市获奖。

3.搭建交流平台。在县教育局网站和《教育周刊》开设学校体育专栏,使其成为学校和教师交流经验、研究问题的平台,推动教研教改工作深入开展。

(五)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1.引进优秀体育专业教师,培训现有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机制,使我县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数量、质量、结构上满足我县体育教学的需求。

2.配齐配足专业体育教师。根据我县体育师资队伍状况,从2013年开始,通过教体合作、外地引进、招考新教师等途径,每年向教学一线充实90名体育教师,到2015年全县基本配齐专职体育教师,达到体育教学要求。

3.加大培训力度。每年暑期进行体育教师培训,利用3年时间对专、兼职体育教师轮训一遍,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

(六)完善学校体育器材配备和体育设施建设

1.三年内完成全县学校运动场地改造及体育设施更新,确保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加大农村学校简易体育场所和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利用群众性体育设施,不断扩展体育活动场所,做到校校有基本活动场地。

2.按照《河北省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河北省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宁晋一中和六中在2013年底配齐体育器材,其余县直学校在2014年底配齐体育器材,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5年底配齐体育器材。

五、工作措施

(一)抓投入,建立学校体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职能。进一步规范完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健全管理机构,建立人社、财政、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教育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体育管理工作。县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召开两次学校体育工作专题会,指导各学校完善工作机制,协调、检查学校体育工作。

2.加大投入,为学校体育提供资金保障。县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指导教育部门根据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保障,明确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并保证学校体育经费随着经济增长和教育经费的增加而同步增加。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实行社会化运作,多渠道筹集资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氛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体育提供人力保障。人社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招录的指导,进一步加大体育专职教师的招录比例,协助教育部门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体育教师。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聘任、培训、考核和上岗制度,积极采取措施,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关心体育教师生活,落实津贴、服装待遇,合理计算工作量。将体育教师在全县重大体育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为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

4.落实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和公布制度。卫生部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进行体质监测,减免相关费用。教育系统各学校要按规定,组织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认真执行报告制度,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

(二)抓典型,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

1.转变观念,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内涵的新认识。围绕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目标,实行教育重心转移,即由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为重视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2.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校体育活动吸引力。按照“低年级段激发兴趣爱好,中年级段打好基础,高年级段重在提高”的思路,通过开设兴趣团体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以“三课两操两活动”、学校体育社团创建、体育特色项目营建及体育活动开展为抓手,进一步激发青少年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特长及身心健康成长。

3.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丰富校园体育活动。按照体艺“2+1”的要求,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校本特色课程,成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腰鼓、舞蹈、轮滑、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摔跤等特色团体,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兴趣教育为龙头,以体育艺术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学校体育集体项目业余体训活动,努力形成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业余体训运行机制、高效课堂教学特色,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

(三)抓督导,加强日常体育教学管理

1.加强督导检查,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每年春季开展一次以保证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工作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各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2.健全奖惩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把学校体育和学生健康水平纳入整体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学校整体工作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3.严格实行初中毕业与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升学总分,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

4.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要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要求、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在广大青少年、学校和全社会形成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