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工信规划】保定市装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阅读数:1034 文章字数:7505


保定市装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十一五”期间,我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新能源制造业产业体系。在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及电子工业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把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方面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我市的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末有的机遇和挑战,为继续推动保定市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特制订《保定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我市的装备制造业仍然连续三年保持了24%的增长速度。为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末实现双超(财政收入超200亿,规上增加值超2000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0年底,全市的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共460家(其中,机械工业455家,电子工业5家)。汽车、新能源占据了我市三大支柱产业的前两名,增长势头强劲。我市先后被有关国家部委确定为“第二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太阳能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城市”等称号。

2010年,全市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6.87亿元,同比增长26.08%。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5.71亿元,同比增长48.5%;实现利税68.08亿元,同比增长92.7%;新能源及输变电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1.17亿元,同比增长37.1%;实现利税47.88亿元,同比增长66.8%。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输变电继续保持了高位运行态势。

(一)主要产业

1、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我市的整车产量由2001年的4.6万辆增长到2010年的72.47万辆,年均增长达到35.85%。经济型SUV、皮卡和微型卡车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类车型中排名第一位。以风帆股份、立中车轮、凌云股份、长城内燃机等为骨干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了从发动机、蓄电池、车轮毂、车架、变速器、底盘、车灯等主要零部件产品的生产配套能力。形成了京南绵延100多公里的汽车生产长廊。

2、新能源产业。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发展光电、风电、输变电、储能、节能和电力自动化等六大产业,打造“保定?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培育了英利、惠腾、天威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吸引了兵装集团、中航集团、国电集团、中船重工等一批重量级战略伙伴加盟,形成了光伏产业园、风电产业园、节电产业园、天威兵装产业园等四大产业园区。新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由2008年的266.7亿元,利税35.7亿元,一跃增长到2010年的410亿元和50.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新能源成为我市继汽车之后第二大主导产业。

3、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在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下,行业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共有规上企业87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4%;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45亿元,比重达到2.2%;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龙头企业是华北泰兴护栏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护栏。201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3亿元。

4、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共有146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8.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78亿元,比重达到5.0%;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行业龙头是徐水的巨力集团,主要产品是索具。它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最专业的索具制造公司。在索具行业中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位置。是索具行业标准的制定者。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15亿元。

5、专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共有42家企业,比重达到2.5%,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9亿元,比重达到1.0%。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行业龙头是保定晨瑞电力成套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是避雷器、绝缘开关,201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68亿元。

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共有110家,比重占5.9%;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亿元,比重达到20.2%。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3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是天威保变集团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是变压器,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8亿元。天威保变是中国核电变压器唯一合格供应商,变压器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全球唯一保持500千伏级产品安全运行二十多年“零事故”的企业。

(二)主要特点

1、形成了门类齐全、特色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按我国目前的行业分类标准,装备工业分为7大类(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其中机械工业又分为金属制品、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185个小类。我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所有的7大类185个小类。

2、培育状大了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截止到2010年,我市产值过百亿元的制造业企业达到3家,过亿的企业达到114家。长城汽车、天威保变、英利集团、晨瑞电力成套有限公司、华北泰兴护栏等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涌现出了国家级名牌2个(华北铝业的铝箔、天威集团的变压器);省级名牌产品达到14个(保定宏业石油物探制造有限公司的钻机、定州天力钢板弹簧有限公司的钢板弹簧、河北光磊炉业的采暖炉、河北鑫华锅炉公司的工业锅炉、立中车轮的铝合金车轮、浪拜公司的网络故障录波、风帆的蓄电池、天威的电力变压器、英力集团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保定电互感器厂的互感器、巨力的吊索具、保定远东电线电缆厂的电线、电缆、保定京阳线缆有限公司的电线、电缆、华北铝业的铝箔)。

3、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保定市拥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全市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得到普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

我市的9家整车企业中,年产量过10万辆的仅有长城和长安两家。9家整车企业中也仅有长城、中兴掌握了中档皮卡、SUV和轿车的开发技术。其它均处于引进、仿制阶段。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

在新能源领域,虽然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但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还要依靠进口,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是市场竞争加剧,边际效应明显递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用工成本的增加,一些传统制造业价格出现大幅下滑,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利润率大幅下降。

四是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仍需加强

近几年国家、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以及促进技术开发、重点实验、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亟需改善。

三、面临的形势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已跻身于装备制造大国行列,但大而不强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装备制造业的科学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和“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为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尤其是我市的汽车和新能源这两大支柱产业将遇到前所末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同时对我市的传统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一系列《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抢抓建设京津冀绿色经济圈的重大历史机遇。传统装备制造业以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新能源制造业,按照“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完善链条、加强合作”的思路,做强产业龙头、掌握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高竞争实力,着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国家级新能源基地、技术创新基地、技术标准和认证中心。确立“保定?中国电谷”的独特地位。

(二)发展目标

201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30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汽车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汽车产能达到180万辆,产销量达到150万辆;到2013年,新能源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145亿元,其中,光伏电池达到2400兆瓦,风电整机产能达到2600台、叶片9600兆瓦;输变电产能达到1.5亿千伏安,储能产能达到1630万千伏安时)。新增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使我市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家。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2-4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7-8家。

(三)产业布局

依据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配套协作的原则,打造我市以“八个协作配套园区”、“四个专业化生产基地”为支撑的京南百公里汽车产业长廊。形成“一个核心、两个支点”的新能源空间发展格局。打造以天威集团为龙头的国际知名输变电集团和以巨力索具为龙头的世界索具基地。

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十二五期间”牢牢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南资北移、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制造、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7大主导产业着力构筑装备制造业“二大板块”。汽车及新能源板块做大做强。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新技术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坚持“分类指导、改造提升”,采用先进技术、信息化技术加快传统制造业从粗加工转向“专、精、特、新”产品,推进企业上档升级。

1、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建立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水大王店新能源产业园和高碑店光伏新能源产业园为扩展区的产业园区格局,形成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变电、新型储能、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的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成为国际一流的国家级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业人才、技术、信息聚集区和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成为河北省乃至京津冀经济区的战略主导产业。

2、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增粗拉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向“专、精、特、强”方向发展,争取发展整车制造项目,力争产值突破200亿元。做大做强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沅江工程机械产业园,争取落实三一重工益阳工业园项目,发展壮大东部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3、大力发展输变电装备制造业

以国家建设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示范工程为切入点,重点建设天威集团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技改项目、特变大型整流器项目、输变电及新能源配套产品项目、保定变压器配件有限公司变电设备组件及变电设备检修项目等。重点开发和完善1000千伏、±800千伏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关键技术,开发和利用大电网分析、仿真、预警技术及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等输变电新技术,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等重大输变电技。形成天威集团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近百家输变电企业的输变电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80亿元,输变电设备(大型变压器)产能达到1.5亿千伏安。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世界知名的变压器制造基地。

4、大力发展储能、节能及电力自动化装备制造业

做大做强启动蓄电池、工业蓄电池以及新型绿色环保电池,做大做强高效燃油燃气节能燃烧器、内反馈调速电机、高开口远红外定向辐射器、宇能智能快速充电机及软变流技术等高效节能产业。重点推进大电网稳定技术、智能快速充电技术等,加快光伏发电控制器、逆变器等设备系统和风力发电成套设备控制系统的研发。重点培育龙头企业风帆集团,整合节电和电力自动化装备产业重点企业,培育龙头企业23家,带动产业园区建设。到2015年,储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蓄电池产能达到2070万千伏安时,将储能装备园区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蓄电池产业园区。

5、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创新产品集成创新,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专项。依托重大专项,建立数字化装备开发的技术平台,推进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重点推动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朝超微、超精发展,输变电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朝着超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和知名品牌,将高端装备产量的占比提高到15%以上。

六、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发挥政策支持效应

一是积极落实并用足用好国家、省《装备制造业振兴计划》等装备领域相关政策,重点在项目建设用地、财税优惠政策、加大资金保障、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根据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科学合理、先进适用和相应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及必要的组织和协调。三是督导检查政策落实情况,重点在落实各级减轻企业负担、落实企业收费保护制度、落实优惠奖励减免制度等情况。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企业自我分离与政府社会接收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以改善优化经营、减轻负担、创新环境为目标,整合各种资源,理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公共信息、技术交流、中介、金融、人才交流与培训等服务平台,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为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

3、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通过企业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合作、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支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四是支持装备制造业科研与成果转化,并在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建立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实力较强的技术中心实行区域性开放。

4、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行业优化升级

一是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高档化、信息化、成套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为主线,推进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专业化生产,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三是支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装备、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等制造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

5、加速信息化建设,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一是大力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和装备制造的骨干企业尽快采用现代虚拟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和服务、管理与决策等领域,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二是采用适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装备,提高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围绕核心技术、关键工艺、核心能力进行改造。三是重视技术和系统的集成,企业结构应由过去的“大而全”、“小而全”向“大而精”、“小而专”转变,装备制造企业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确保产品的总体技术性能上,通过系统集成,确保技术装备的总体目标。四是推进企业网络化工程建设,实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网络化、规范化、系统化,使骨干企业通过网络率先与国际接轨。五是积极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每年在各县(市、区)培育2家示范企业及示范项目,树立“两化”融合的建设典型,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推动信息化建设。

6、加强企业战略性管理能力,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一是搞好企业战略管理,突出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机制和管理文化的创新,重点实现四个方面的战略转型,即从“劳动力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转型,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战略”的转型,从“资源能源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型,从“以单一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战略”的转型。二是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优势产业和产品结构,避免结构雷同,防止重复建设。

7、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

一是突出大项目、新项目建设,紧紧围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变电、储能、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汽车及零部件等制造业,加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力度,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调度。二是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把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从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全过程把项目工作落实抓到位。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全市投资总量、项目数量、项目质量再上新台阶,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8、实施人才工程战略,培养装备制造业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是培养造就数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二是实施技术入股、技术参与分配、持股、创新奖励、期权奖励等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强化岗位意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等考评、竞争措施,吸引、稳定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调动并发挥广大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积极引进装备制造业设计人才,推动市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国际大公司共建设计中心,实现人才和设备等资源的共享。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