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粮食方案】田东县粮食局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实施方案

阅读数:814 文章字数:2912


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

防范事故能力行动实施方案


为提高我县粮食系统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和自治区、百色市、县安委办的有关要求,决定自2016年至2020年在全县粮食系统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自治区、市、县安委办的统一安排部署,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中,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源头管控、标本兼治、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抓基础建设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的责任和措施逐级落实到企业岗位,抓实抓细,促进企业提升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

二、工作目标

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建立起“以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为重点,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差异化监管和精准化执法为抓手,以层层落实岗位责任…”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安全基础得到明显改善,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遏制各类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三、工作重点

根据《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结合粮食系统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粮仓、生产车间、危化品、建筑物及消防、特种设备、电气设备等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的辨识管控。

(一)粮仓

1.进出仓或维修作业中易发生物料坍塌事故;

2.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引起中毒和窒息事故。

(二)生产车间

1.制、磨粉机及物料输送因摩擦、碰撞火花和静电等因素,易引起粉尘爆炸;

2.车间粉尘扬起后引发爆炸;

3.除尘系统未采取预防和控制粉尘爆炸措施,导致粉尘爆炸。

(三)危化品

危险化学品泄漏导致中毒。

(四)建筑及消防

1.建筑物防火间距不足;

2.建筑物和构建耐火等级不合格;

3.危险建筑物遇风雨及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垮塌;

4.未设置自动火灾报警装置、未设置消防水系统与消防通道,疏散出口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全出口。

(五)特种设备

1.起重机械功能缺失或失效造成的起重伤害、高空坠落;

2.压力容器、管道超压使用、安全装置缺失或失效引发的火灾、物体打击或窗口爆炸;

(六)电气设备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置防爆电器或等级不够引发的触电、火灾或其他爆炸;

2.电气线路未装总开关控制和漏电保护装置引发的触电事故;

3.配电室未设置通风或空调系统,电气盘、箱、柜安全防护装置缺失,或高、低压电气柜前未铺设绝缘胶板,使用不合格安全用具引发的火灾或触电事故。

(七)检查维修和清理作业

1.检修无安全、施工方案,停机未执行操作牌、停机牌制度,引发触电、高空坠落等意外伤害事故;

2.检修过程中未落实检修作业方案,发生火灾、高处坠落、机械伤害事故;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进行试车,安全装置未及时恢复,引发火灾、机械伤害或其他爆炸事故;

4.有限空间作业未遂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发生中毒或窒息等事故。

四、工作任务

(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按照《指导手册》,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下载),对号入座,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将责任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到部门、车间、班组和岗位以及租赁单位;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登记建档,实施有效防范措施,定期进行检查排查和安全风险评估,加强日常管控,落实“一法”;对场所和设施设备进行危险性分析,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都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落实“三卡”;将辨识出的较大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纳入岗位操作规程,做到“一岗位一清单”,并培训员工熟练掌握。

(二)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把落实《指导手册》与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相结合,找准、盯紧体本单位的较大危险因素,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标准清单编制和信息系统功能设计等方面,将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部位和环节作为自查自改自报工作的重点,实施风险等级管控,提高检查频次,督促责任主体严格落实排查治理责任,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三)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质量。要把落实《指导手册》与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结合,把较大危险因素的辨识管控作为重点,贯穿标准化建设各环节,强化涉及较大危险因素的自评、考评监督检查,严格标准,严格把关,严格落实,提升企业标准化建设质量和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四)强化安全监督检查。要把落实《指导手册》与日常监督检查相结合,坚持把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作为安全监管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针对性检查,建立完善台账,掌握危险因素及辨识管控能力,细化监督指导。对未落实相关要求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监督整改到位一起。

(五)加大宣教培训力度。要将《指导手册》相关内容作为宣传教育培训的重点,采取集中培训、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覆盖部门、车间、班组、岗位的专题培训,促使全员都能、都会辨识较大危险因素,掌握防范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工作,认真组织研究,统筹部署,充分发挥《指导手册》作用,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加强统筹推进。要紧紧围绕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加强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与监督检查、专项治理、标准化建设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有序开展。

(三)加强督促检查。要加强方案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沟通、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和专家作用,帮助指导企业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工作。

六、有关概念

(一)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是指因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的作业性质、使用的设备、材料或者储存的物品有危险性因素,容易造成从业人员死亡或者其他人员伤亡;或者有关设施、设备的操作使用中容易对人身造成伤害。

(二)“一法”即在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采用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是指在生产(工作)区域内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采取排查、评估、建档、立卡等措施,建立监督控制体系,促进隐患整改的一种方法。

(三)三卡”是指在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危险源点警示卡、安全检查提示卡。

1.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主要运用于危险品装卸贮存、使用等场合,包括事故主隐患作业点名称、危险等级、易发事故种类、防护措施、监控要求、紧急预案、责任人、检查周期等内容的提示卡。

2.危险源点警示卡,指通过在危险区域或岗位挂牌,提示存在的危险,让员工提高警惕。

3.安全检查提示卡,是一种以作业现场安全检查为主要内容的提示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解决企业安全检查中“查什么、怎么查、查后怎么办”的问题。该卡是“一法三卡”之核心内容。

(四)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局属各企业要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建立基础台账,并于每季度末报送工作情况小结;此后每年1210日前报送本企业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工作总结和方案到局办。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