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农业调研】关于我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建议

阅读数:1026 文章字数:1756



关于我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建议


区政协社会法制委

  2017年6月以来,区政协针对红岗区是否适合发展食用菌种植这一问题,对享有“世界黑木耳之都”美誉的东宁市进行实地调研,之后又多次赴大同区“金啬薇”农庄对双孢菇种植进行祥细考察。经过这些考察、研究与思考,我们认为,红岗区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必要条件。
  一、可操作性强
  气候条件适合。黑木耳从地植生长到采收期为130天左右,大庆市年均无霜期143天,牡丹江年均无霜期150天,两地气温相差很小,且黑木耳所需早、午、晚较大温差,两地也基本相同。说明这里符合露天地栽黑木耳的生长要求。只是大庆风多,略显干噪,但黑木耳成长时需要干干湿湿的形式,才能生长更好,所以精心管护,浇水及时,不会存在问题。如果采取棚室挂袋、井水喷淋方式种植,无论是生长期湿度、温度均可更有效的适当控制,更不存在疑虑。至于双孢菇,大同区高台子镇金蔷薇农业开发公司,是采取棚室闭光、控温控湿的方式,已生产多年双孢菇产品,自然条件对其影响很小。
  水质符合条件。我们调研时最为担心的是大庆水质是否符合黑木耳要求,经杏花农业开发公司将我区农村井水(170米)送省技术监督局专业鉴定部门检测,确定完全符合黑木耳、杏孢菇等菌类使用。
  原料供应市场化。黑木耳主原料是柞木等硬杂木的粉碎锯末,配以麦麸、石灰等辅料,目前全国各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经销公司,现在黑木耳产区也都是在全国各地,如辽宁、吉林、大兴安岭等地购料,有的还从俄罗斯采购。双孢菇主原料为稻谷草、桔杆等,大庆周边很多。由此可见,在原料取材方面并不处于劣势。 
  培育技术成熟。以东宁市为例,全市23万人口,2/3属农村人口,农民家庭有一半以上在培育种植黑木耳,在政府组建的木耳协会技术人员指导下,菌农都很熟练的牚握了培育养护技术。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研究,多引进一些技术人员,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菌农也会很快掌握这门培育、管护技术。特别是近年来,黑木耳培育大公司的出现,采取公司+农户等形式,公司制菌,农户精心管理,技术更加成熟。双孢菇种植技术及生产要求虽比黑木耳要求高些,但技术非常成熟,最适合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
  充分利用土地。以东宁市为例,菌农租用耕地栽种,成本高(2000元/亩.年),而我区耕地租用成本较低,前些年发展棚室经济所建大棚更是可以充分利用为棚室挂袋方式种植黑木耳。无论黑木耳还是双孢菇等菌类生产,盐碱地完全可以利用,通过菌类种植,加强研究、实验,还可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
  二、效益可观
  黑龙江黑木耳深受国内外民众喜欢,是为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民谋利谋福的产业。以东宁市为例,2016年,全市黑木耳生产规模12.4亿袋,干品产量5.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占黑龙江省总产量的39%,实现产值40亿元。仅黑木耳种植单项人均增收14200元。
  菌农受益。以东宁市菌农为例,从制到收成本不到2元/袋,一个年制3万袋黑木耳的农户,按现今经销公司收购价40元/斤(品质、品种有价差),年收入8-10万元,平均每袋纯收入2.5—3.0元。同理可推其它数量收益。这也是东宁市等地农户热衷于黑木耳种植的根本原因。
用工受益。东北黑木耳从制袋到采收,阶段性用工多,且不占用农忙时间,男女老少皆宜。菌农均为春节之前备料制袋,接种菌苗后养菌2个多月,5月时移袋露天地栽,6月末7月初第一次采收, 9月最后一次采收,共采收4茬。这其间,东宁等地用工费130元/人.天,农户自发的组织了许多的采收队,一个家庭妇女农闲时参与黑木耳制料、地栽、采收等就可收入近万元,带动了非壮年劳动力的生活收入。
  拉动经济。食用菌产业是农业项目,不直接产生财政收入,但其原料经销、产品销售、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要素产生税收,增加财政收益。当农民手里有了钱,间接的拉动地方房地产、建材、交通以及大众消费等等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极大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不忘初心,为民谋利,富民不是轻轻松松,敲罗打鼓就能完成的,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付出心血。我们认为红岗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可行性,可以先从黑木耳和双孢子菇入手,从无到有,逐渐拓展。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