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按照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确定我县科技工作的基本方向、目标和任务,加快县域主导产业科技创新步伐,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特制定阳原县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项工作走在省市最前列、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动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总体思路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三)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引导和推动我县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方向转变;
提高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8%,较“十二五”提高10个百分点。
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县县级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
高科技成为工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工厂化生产形成雏形,在皮毛加工、蔬菜、陶瓷、养殖等产业工厂化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工业生产全面依靠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依靠高科技的支撑应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业。引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个,全县支柱产业中骨干企业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完成重点科技开发项目50项,其中,工业5项、农业25项、医药卫生10项、其它行业10项。力争研制开发5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10项达到省优、部优标准,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其中: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达到本级财政当年决算支出的1.5%。财政科技投入在确保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普经费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重点任务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按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提质升级,优化一产立县”的要求,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农科教结合工程,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三项农业技术工程,即实施名特优农产品产业化工程,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新型骨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重点加大皮毛加工开发力度,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牌化。继续倡导实施种子、种苗优质化技术工程,抓好优质种苗繁供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利用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加快优质经济作物种苗繁育,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产量、品位和科技含量。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按照农业的特点与要求,尽快构建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组织实施;
建立高标准、高起点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体系,带动、辐射全县农业走高科技、产业化的道路;
组建一批科、农、贸及种、养、加科技型模式的农业企业;
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农业生产向商品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体系,认真开展科技攻关,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强化农业发展的技术储备;
大力推广高科技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发展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包装和综合利用技术。
(二)“十二五”期间工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依靠科技进步,改造现有工业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努力推进传统工业产业现代化,努力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意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更新换代,促进工业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效益方向转变。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围绕皮毛加工、獭兔养殖等几大领域,立足县情、远近结合、项目启动、重点突破,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深层次调整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做贡献。选择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推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和推广应用。立足现有基础,对皮毛加工和獭兔养殖等技术领域实行重点支持,研究、引进、开发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有超前性、导向性的高新技术项目,加速转化一批技术成熟、附加值高、有潜在市场的高新技术成果。
“十二五”期间,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链向产业链延伸的中心环节。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引导。县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公示制度。对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各有关部门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强科技人才和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单位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加强科学研究领军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努力铸造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五)加大科技工作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卫生科技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科技管理力度,努力推进科技管理工作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规范科技评价制度,加强科技立项、成果评审、项目审批、科技人才评价,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监督程序、纠正程序,确保科技评价工作公正、公开、公平。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加强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定有效措施,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抵制科技不良风气,坚决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
三、保证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各级、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研究落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新方法、新举措,保证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监督考核机制,逐级落实科技工作和科技推广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制定奖惩措施,严格考核。科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工作立法,加强调查研究和综合协调,认真履行管理和指导全县科技工作的重要职责。
(二)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科技开发为主体的科技开发体系,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投入体系和实施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继续完善人才政策和用人机制,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我县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重点抓好高新技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采取多种技术合作形式,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京津的人才智力,形成层次形人才资源梯队。坚持重奖和重用“两手抓”,引进人才和人才本土化“两手抓”,落实科技人员的各种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从事技术服务,建立科农贸一体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各种民办专业技术组织,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广泛参与的科技推广网络体系。
(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全县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要逐年增长,到“十二五”末,县、乡财政科技三项费拨款力求达到年度总支出的2%。建立完善多渠道的融资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政策,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科技投入,资助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逐步开展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全社会支持持科技投入体系。加大风险投资对科技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阳原县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基金,保证企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增加信贷品种,拓宽担保方式。
(四)加强科技法制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科技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法制观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要在科技投入、成果转化、科技奖励、发展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逐步完善我县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科技机构,充实执法人员,加大科技执法力度,使科技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加大宣传力度,坚持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由科技宣传等部门组织实施,开展每半年一次的科技宣传活动。各级、各单位也要适时组织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技进步活动,普及科技知识,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