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文物报告】浙江省文物局关于报送二○○九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阅读数:930 文章字数:7218



浙江省文物局关于报送二○○九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2009年,全省文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加大依法行政步伐,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断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水平,积极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大遗址保护,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文博单位的公益性服务功能,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文博事业呈现出科学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一、文博事业宏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文物工作受到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3月25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副…葛慧君作…,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对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了部署。3月至4月,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要求,…常委会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执法检查,检查全省各地文化遗产保护依法行政情况、基本保障以及保护和利用情况。执法检查对切实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9年省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省文物局被确定为部门管理机构,不仅明确了执法主体地位,而且增设了文物安全处,充实了人员力量。此外,衢州市也正在积极争取设立市文物局。

以“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为突出亮点,宣传工作精彩纷呈。从今年起,国家文物局创新活动机制,设立主场城市活动模式,我省杭州市被确定为首个主场城市。6月13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文物局共同主办,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承办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暨广场主题活动”开启了“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序幕。活动内容包括“全国从事文博工作60年老专家老同志、从事文博工作30年文物工作者纪念仪式”,“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为代表的系列论坛和峰会,推出了文化遗产日特展——《2008年度全国重要考古新发现文物展》等60余个专题展览、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讲座、外交官走近文化遗产活动。同日,……电视台同步连线插播主场城市活动。“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也受到了来自……和省市的其他媒体追踪采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全省文物系统围绕主场城市杭州的宣传活动,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高规格、大规模的活动,形成了以杭州主场城市活动为中心,各地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烘托的宣传高潮,充分展示了文化遗产魅力、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展现了我省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举措,极大提升了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此外,全省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建国60周年开展了系列活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了建所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举办了建馆八十周年盛大庆典活动及“浙江文博八十年暨博物馆建设”馆长论坛。

二、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继续稳步推进。为明确文物普查的政府责任,全力推进“三普”工作,省政府与各市、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标责任书》。全省保质保量,持续有力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至10月份野外实地调查全面完成。截至2009年12月,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普查经费10210.42万元,全省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4310处,其中新发现61873处,复查12437处。宁波市海曙区成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六家试点单位之一,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省普查办联合验收组的验收,以此为标志,实地调查阶段质量验收工作全面展开。12月底前,市级验收完成,我省普查工作在工作进展、新发现数量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普查队员积极参与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普查征文活动,共有22篇征文获得优秀奖,位居全国第二。大运河(浙江段)、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水下文物调查等专题调查取得较大进展。国家文物局在宁波市召开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水下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的工作成果,部署了今明两年的工作任务。各地积极加强质量控制,及时做好新发现文物的保护,舟山市、衢州市、宁波市北仑区、磐安县、龙游县等地陆续将新发现文物点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国家文物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对青海地区的普查帮扶工作。目前,第一批赴青海支援文物普查工作队已经完成预定工作任务,获得了青海省文物局及对口支援县的高度评价。

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全面深化。2009年度又新增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全省实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总数达到了92家,总数位居全国前列。为积极探索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应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运行和管理”的主题,成功举办了“2009年度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馆长论坛”。认真做好免费开放补助经费测算,按照浙财教[2008]105号文件的规定,配合省财政及时安排下达了2009年度免费开放博物馆运行增量经费和门票补助以及陈列布展补助经费的计划,解决了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问题,同时重点支持本年度新推出的129个展览项目的顺利实施。

博物馆网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许多大型场馆建成开放,以开放为契机兴起了系列文化热点,盛况空前。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于7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推出了《地球生命故事》、《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绿色浙江》等系列展览,截止12月底,观众量达到了67万人次。12月20日,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开馆。为了庆祝两馆建成开放,浙江省博物馆举办了盛大的开馆典礼,并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引进《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化精品》。此外,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中国刀剪剑伞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新馆、西溪湿地博物馆等一批场馆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时,配合国家文物局和…开展的民办博物馆专题调研表明,宁波、绍兴、丽水、衢州等地市县加大了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一些具体优惠政策,推进全省民办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民办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两大省级重点博物馆和全省各地一批博物馆的建成开放进一步健全了我省博物馆网络体系建设,有力地保障了文博单位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发挥。

三、文物行政执法机制不断完善

文物行政许可及审批工作日趋规范

规范行政许可,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自觉将文物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工作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的全程监督。根据省政府部署,开通省政府电子信息政务通咨询平台。继续强化涉及文物保护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前置审批工作和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建控地带的建设项目许可,严格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方案审核、规范藏品管理和技防方案审查,全年作出了拍摄文物保护单位、授予文物保护工程资质、文物借用、技防方案等项目审批共计134件(次)。

努力强化我省文物进出境和文物拍卖审核工作,全年受理旧家具申报出境154次,允许出境总数45891件,禁止出境24件;办理私人携运文物出境1次,文物临时进境审核登记852件。审核文物拍卖标的36场,允许拍卖文物标的总数15637件,另撤拍文物21件。

文物执法监管机制逐步健全

在全面完成文物执法队伍组建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执法队伍工作水平,组织开展案卷评查和队伍培训,构建文物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在巡查中主动走访当地规划、建设部门,了解在3万平方米以上建设工程立项中的建设单位履行文物保护义务情况,依法加大对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监管力度。积极参与国家文物局开展的案卷评查,获得了一个优秀奖和两个良好奖,省文物监察总队获优秀组织奖。由我省参与编写,国家文物局主编的《文物行政执法案例选编与评析》一书获2009年“2008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我省文物执法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2009年度全国文物行政执法研讨班和全国文物安全与执法督察工作会议上,我省作了执法巡查的介绍和典型发言。全省有58条文物执法督察信息被国家文物局网站执法督查栏目采用,占该栏目信息量的55%。

文物执法巡查和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持续推进文物执法巡查,全年全省文物执法巡查共出动15198次,巡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8处(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92处(次)、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206处(次)、文博单位227处(次),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1590处(次)。全省立案查处文物违法案件32起,罚款161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动人次增加23%,处理文物违法案件增加91%。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全年受理鉴定涉案文物76起,鉴定可移动文物2152件,实地勘察古遗址(古墓葬、文保单位)51处。

循序渐进推进文物库房新建、改造达标工作。完成实施了金华市博物馆等13个文物库房新建、改造项目。衢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改造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嘉兴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改造项目已经完成方案设计和施工招标。完成实施浙江自然博物馆、宁波市博物馆等10个安全技防项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活动开展以文物消防安全等为重点的专项检查,确保了文物收藏单位的安全,馆藏文物未发生重大的人为安全事故,连续5年实现文博风险单位安全无事故。

四、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认真开展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陆续实施衢州南宗孔庙、诸暨斯宅古建筑群等保护工程。加强文物的抢救维修力度,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湖莫氏庄园等6处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省级论证,温州瓯海四连碓造纸作坊等6处保护规划上报省政府审批。审查批复了磐安榉溪孔氏家庙等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组织了永嘉芙蓉村古建筑群司马大屋等22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方案的省级论证,组织开展了余杭章太炎故居维修项目等10项文物保护工程验收。

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我省精心组织实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报送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82处、与现有国保单位归并14处、与大运河相关联的37处。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的申报推荐工作也已着手开展。

加强文物保护工程规范化管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授予了临海古建工程公司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审核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勘察设计甲级资质,东阳方中古典园林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一级施工企业资质。审查审批临海广顺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申报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资质的申请。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加快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编制进程,认真做好保护规划实施的监督工作,全年15处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论证,8处保护规划通过联席审查会议,其中,龙游三门源、绍兴柯桥等保护规划已报省政府审批。在保护规划实施监督方面,加强对重点保护区的保护,从严控制风貌协调区的建设活动,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国保单位吕府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调整等情况进行了依法监督等,有效推进了保护整治工作。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要求,组织开展了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推荐申报工作。会同浙江省建设厅在杭州举行了纪念《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十周年专家座谈会。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有序推进。继续推进杭州西湖申遗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杭州西湖”申遗文本,继续做好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间的沟通和交流,与杭州西湖申遗相关的环境整治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仍紧张有序进行。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了将大运河作为我国2014年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赵洪祝书记、葛慧君副…分别就做好我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作出了………。为推动大运河(浙江段)文化遗产保护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3月下旬我省举办了大运河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成立了浙江省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继续推进大运河(浙江段)资源调查、价值评估、设区市级和省级规划编制保护工作。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五个设区市的市级保护规划的省级论证已经完成,大运河浙江段保护规划编制顺利启动。

五、大遗址保护和考古工作取得新成效

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在国家投资4万亿用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为配合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调查和发掘任务陡增,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全年共实施29项考古发掘项目。完成了甬绍金衢成品油输油管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杭长、绍嘉和绍诸高速公路工程、太湖清水入湖工程等大型交通、能源、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任务,重点实施了良渚梅家里遗址、余杭玉架山遗址和茅山遗址、海宁小兜里遗址等重要遗址的发掘项目,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良渚古城遗址获“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

大遗址保护有新的成效。成功举办了“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和杭州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浙江省文物局协办。论坛以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遗址考古专家和群众代表共同参加,国家文物局机关、各省文物局和重大遗址所在地代表出席论坛,交流大遗址保护先进经验,分享大遗址保护实践成果,共谋大遗址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大计。论坛通过了《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此后,良渚、马家浜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相继启动。

积极开展遗址保护规划,余姚河姆渡遗址、浦江上山遗址、嘉兴马家浜遗址、桐乡罗家角遗址等重要遗址的保护规划正在报批过程中,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规划已由省政府批准公布。

六、博物馆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获得新提升

博物馆的业务基础工作取得新成果。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完成了浙江省博物馆馆馆藏黄宾虹书画等文物的鉴定定级;协调做好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布展所需文物的借用,积极支持国家文物局及相关文博单位筹备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文物展的文物借展;完成我省第二批可移动文物修复单位资质的评审和备案,及时审核重要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案。二、三级博物馆的评估定级工作取得成效,我省中国茶叶博物馆等15座博物馆被审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诸暨市博物馆等24座博物馆被审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我省二、三级博物馆的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省博物馆在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基础上,又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与地方共建的全国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

此外,5月,在余姚举行了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达成了《余姚共识》。12月,宁波博物馆举行“中国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博物馆志愿者论坛”,通过《宁波倡议》,并开展了“首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评选活动。

博物馆展陈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博物馆以扎实推进“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的实施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了馆际之间的交流展览和联合办展,进一步加强了馆藏文物资源的整合利用。在10月中旬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奖中,良渚博物院的“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荣获精品奖,宁波博物馆的“东方神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荣获“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服务奖”2 个单项奖。根据《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2009年度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奖工作,其中中国丝绸博物馆《霞裙曳彩虹——中国古今女裙展》等8个陈列展览获得精品奖,及其他13个单项奖,共21个陈列展览项目获得“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奖项。一年来,全省各博物馆共组织推出的各类展览达到780多个,接待观众超过了1500万人次,有效发挥了文博机构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公益性功能。此外,举办了《天上人间——浙江丝绸文化展》、《千峰翠色——浙江龙泉青瓷特展》等对外、对台交流展览。

七、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卓有成效

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开展了2009年度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古代丝纤维的科学测试和研究、博物馆光照环境对植物染料的影响、近代混凝土结构文物建筑保护对策研究——以大禹陵禹庙大殿为例、博物馆光环境的无线监控网络及文物光环境保护研究4个项目被列为本年度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组织开展了中国丝绸博物馆两个项目成果的验收工作。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了2009年国家文物局“中国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学术研讨会”、“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推广实施培训班”,推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行业的发展。

文物保护科技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在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大力推动下,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大学积极倡导并联合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提出了建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的建议,旨在充分调动和集成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优势科技力量,提升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创新的整体实力,全面推动浙江省文化遗产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12月20日,在杭州召开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共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试点建设商谈会,会议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工作成效,并议定了创新联盟合作机制的开展、工作方案等。同时,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与展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落户浙江。

此外,杭州市余杭区、嘉兴平湖市被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2009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