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文物报告】浙江省文物局关于报送二○一一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阅读数:817 文章字数:7127



浙江省文物局关于报送二○一一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的重要一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文化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总体思路,具体部署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任务。省发改委、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联合下发了《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我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作了精心谋划。一年来,全省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和国家文物局的重要决策部署,统筹兼顾、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续管理呈现亮点。6月2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提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实现了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标志着西湖的遗产价值和保护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申遗成功后,我省认真履行国际遗产公约,切实加强遗产地管理,成立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对西湖文化景观实施全面、持续、科学的监测,为实现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树立了新的典范。…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为做好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大运河(浙江段)申遗稳步推进,良渚申遗步伐加快。完成了大运河(浙江段)第一、第二阶段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第二阶段遗产保护规划已经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扩大)会议原则通过。大运河申遗点段保护整治工作全面启动,杭州段、嘉兴段保护整治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大运河(浙江段)申遗工作的顺利推进,对国家大运河整体申遗的文化战略和运河沿岸的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良渚遗址申遗步伐加快,召开了杭州良渚遗址申遗工作专家咨询会,进一步明确了良渚遗址的价值特征、遗产构成和潜在价值标准等命题。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全面推进我省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更新调整工作。

二、博物馆陈列展览获得殊荣并有效服务大局

《富春山居图》圆满合璧。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各方的不懈努力,浙江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于6月1日至9月25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分藏海峡两岸逾60年的《富春山居图》实现了360年以来的首次合璧,成为两岸人民在历史、文化、民族层面上的一次“心灵相约”。开展后,参观人数超过了81万人次,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可谓是海峡两岸文化艺术界欢欣鼓舞的一次盛典,更是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两大陈列展览荣膺大奖。在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浙江自然博物馆的“‘自然·生命·人’——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浙江省博物馆的“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双双荣获堪称中国文博界“奥斯卡奖”的精品大奖,并位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第一、第二名,这标志着我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水平得到了全国同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重大主题展览有声有色。2011年,全省各博物馆、纪念馆紧紧围绕“庆祝…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主题,发挥文物系统自身优势,举办各类陈列展览和纪念活动,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实施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全年推出展陈项目近900个,评出精品项目27个,颁发精品奖10个。其中“发现历史——浙江新世纪考古成果展”、“吴越胜览——唐宋之间的东南乐国展”、“金冠玉饰锦绣衣——契丹人的生活和艺术展”等展览的推出赢得了业界和公众的一致好评。这些展览充分展现了我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无穷魅力,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了革命先烈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为提升我省文物博物馆工作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扎实开展

文物普查硕果累累,后续保护紧锣密鼓。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省准确掌握普查规范标准,及时完成实地文物调查数据误差率抽样检测工作, 普查成果突出,得到国家文物局高度肯定。经国家文物局验收核定,我省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3943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1728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2215处,登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并有4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同时,查保并举,积极开展普查报告、名录、地图、档案和普查图录的编制出版工作,对普查成果实施有效保护。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1月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这是我省历年公布省保单位数量最多的一次,全省新公布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51处,文物保护点1773处,进一步完善了我省覆盖广泛、类型多样的文物保护体系。

文保项目进展顺利,惠民效应逐渐凸显。会同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下发了《浙江省宗祠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了文物保护工程方案的集中审查力度,组织审查了60余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及施工设计方案,完成了杭州梵天寺经幢、淳安余氏、汪氏家厅等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的竣工验收。批准了一批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举办了第三期文物保护工程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班,进一步优化了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的管理。重视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2011年度从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300万资金用于革命遗存保护,温州市永嘉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旧址群等3个经典景区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使保护成果成为文化惠民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名城保护切实有力,持续发展后劲十足。2011年1月,嘉兴市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我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到7个。温州市、湖州市、海宁市相继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配合省住建厅完成了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推荐考察工作。论证通过了宁海许家山等保护规划,联席审查了淳安芹川、丽水西溪等保护规划。做好保护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推动《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举办了全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培训班。

考古工作成果丰硕,良渚项目获得大奖。配合高速公路、成品油管线、水利枢纽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45项考古发掘项目,桐庐小青龙遗址,余杭良渚美人地遗址、茅山遗址三期、玉架山遗址三期,龙泉窑溪口瓦窑垟窑址、台州灵山遗址等一批重要的考古发掘项目相继实施,获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推进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出版和指定移交,完成了湖州毗山遗址,德清火烧山窑址考古发掘品的指定收藏。出版了《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文家山》等考古发掘报告。良渚古城考古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2009-2010年)一等奖。

大遗址保护卓有成效,水下文物保护有新进展。不断加大大遗址保护力度,注重大遗址保护和当地城乡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查工作。主动实施大遗址考古项目,组织编制了河姆渡文化核心区以及田螺山遗址等七项大遗址考古五年工作计划。进一步深化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组织编制了瑶山遗址展示方案,规划了“一轴一核两心三片”的遗址公园结构形态,积极探索遗址公园后续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道路。承办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全国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县级工作站——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获批成立,进一步健全了我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平台建设。

四、博物馆体系建设与管理顺利推进

博物馆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揭牌成立,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兰溪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建德市博物馆已完成奠基,黄岩区博物馆新馆、温岭市博物馆、宁波北仑港口博物馆、永嘉县博物馆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方案通过评审。配合国家文物局、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史委、上海博物馆分别开展了我省博物馆、嵊州(中国)越剧博物馆等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根据省委赵洪祝书记的指示精神,认真梳理和研究了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完成了《关于我省民办博物馆发展情况的报告》。积极组织我省博物馆参加国家文物局“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申报工作;启动我省“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工作。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海宁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的协议,正式启动了中丝生态园建设,在拓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途径,创新机制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免费开放工作持续深化。为进一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举办了全省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完成了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实施情况的调查,开展了新增统计工作和基本情况调研,为做好博物馆绩效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切实做好免费开放博物馆陈列展览补助工作,推进馆际陈列展览的协作交流与藏品资源的整合共享。完成了2010年度博物馆、纪念馆年检工作,全省共有246家博物馆、纪念馆参加了年检,有234家通过初审,其中新增加的博物馆、纪念馆有32家。通过国家文物局年检的博物馆、纪念馆有191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馆藏文物管理不断强化。为了进一步强化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力求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科学、规范、有效,举办了全省博物馆藏品保管培训班,认真做好馆藏文物的借展审批,审核通过了嘉兴市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等一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案。完成杭州市所辖市、县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书画文物鉴定,并对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嘉兴博物馆等单位的一批藏品进行了鉴定和定级,为不断提升馆藏文物的研究和合理利用水平奠定了基础。

五、文物保护科研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文物管理规范有序

文物保护科技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工作进展顺利,制定了创新联盟建设五年规划,开展了茅山遗址出土的堪称国内考古发掘中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的保护工作。积极参与了国家973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联合申报工作,多个子课题项目成功入选。此外,2个项目进入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3个课题列入本年度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研究课题。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工作站。

学术研讨活动日益活跃。全省各地成功举办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论坛、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东瓯文化学术研讨会、2011良渚论坛·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三届年会、跨湖桥国际学术研讨会、“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论坛等学术活动。特别是“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暨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在我省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我省文博界与国内外学术界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展现了我省文物工作的良好面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平台。

文物市场管理趋于规范。强化文物拍卖市场管理,召开了全省文物拍卖工作座谈会,进一步落实了《文物拍卖企业资质年审管理办法》,审核申报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企业5家,新增文物拍卖企业3家,变更文物拍卖经营地址和法人的企业2家,变更经营地址和法人的民营文物商店1家。全年审核文物拍卖经营活动56场,审核文物拍卖标的40454件(套),撤拍文物标的119件,促进了我省文物市场和文物拍卖行业的规范有序运行。2011年,我省文物拍卖市场成交总额达35亿元,文物拍卖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物市场呈现健康、有序、活跃态势。

文物进出境审核及时高效。努力强化我省文物进出境审核工作,全年办理文物临时进境审核登记29批次,304件;受理旧家具申报出境101次,28896件;查验国有博物馆文物出境展览3次,229件(组)。协助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做好《中国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60年成果展》相关资料、展品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完成了国家文物局《文物进出境审核规范》7个子课题的编写。

六、文物安全保障及防范能力不断增强

文物行政许可及审批工作逐步规范。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根据《关于做好行政许可实施主体重新确认及行政许可项目调整工作的通知》,对全省文物系统执行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调整,经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认,及时进行了公告,依法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强化涉及文物保护建设工程项目的前置审批和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建设的项目许可,严格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方案审核,规范藏品管理和技防方案审查,全年共受理行政许可申请203件,作出了拍摄文物保护单位、授予文物保护工程资质、文物借用、技防方案等项目审批共计117件。

文物安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经省政府办公厅同意,建立了全省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了第一次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积极开展重要节假日的博物馆安全检查,督促指导博物馆加强和完善安全保卫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物消防、安全使用管理等方面的隐患排查,全省各地协同文物、公安、消防、建设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检查126次,确保无重大文物违法事件、安全事故发生。舟山市文物监察机构与武警边防支队签订了《联合执法合作协议书》,定期联合开展舟山海域水下文物安全巡查。切实加强博物馆安全保卫人员的教育培训,举办首期全省文物安防操作员更新知识培训班,全面提高各博物馆安全保卫队伍的安全防范技能。

文物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全省各地文物执法监察机构全年共出动1.2万余人(次),巡查了文博单位8500家(次),发现安全隐患426处,发出整改意见366份。组织开展各设区市间的文物行政执法监察工作交叉执法检查活动。积极推动江浙沪文物行政执法监察区域合作,举办了江、浙、沪文物执法监察人员业务培训班。完成了国家文物局课题《文物保护单位执政巡查办法》的研究与撰写,已由国家文物局正式发布。加强对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监督,协调处理了安吉良朋铅污染区卫生防护区内村庄搬迁、象山塔山路建设、温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等建设项目中涉及的文物安全问题,加强对全省文物保护单位违法案件督察,调查、督办了永嘉溪口李氏大屋保护范围内违章建房、衢州柯城区岗窑村双体龙窑遭损毁等18起涉嫌文物违法案件,有效遏制了我省较大的文物违法行为。妥善解决了茅山遗址保护和房产开发项目的矛盾。不断加大文物盗窃、盗挖案件的查处力度,2011年全省接到文物违法案件举报122件,进行一般程序查处的有82件,办结36件,罚款80万元,追缴文物2486件。

安防工程项目稳步实施。继续加强博物馆安全防范技术工程施工的审核和监管,不断改善博物馆新馆、文物库房存放环境,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防范系统效能。常山县文物库房、兰溪市博物馆、庆元县香菇博物馆、绍兴博物馆越王城分馆、温岭王伯敏艺术史学馆等安防系统工程通过了验收;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庆元廊桥博物馆等安防设计方案已通过审批;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衢州市博物馆安防改造等工程设计方案已完成评审。

七、文物宣传、外事和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文物宣传工作不断拓展。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积极开展“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创新“文化遗产日”举办机制,首次确定温州市作为2011年度“文化遗产日”活动主场城市,形成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以主场城市活动为中心,全省联动的文化遗产日宣传阵势,紧扣“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主题开展了声势浩大、气氛热烈、影响广泛的宣传活动,充分调动了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和广度,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成绩突出城市的成功经验,推动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文物外事活动日趋频繁。文物外事活动呈现数量不断增加,形式更加丰富,范围日益扩大的趋势。从数量上看,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年就派出了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共计10批16人次。从形式上看,有引进外展、送展出境、赴外接受文物保护与管理培训、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从区域看,呈现出从欧美、港、澳、台等区域向南美、中亚等地不断扩张的趋势。6月份,省文物局组团赴秘鲁和巴西,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城市与文化遗产保护考察。12月份,省文物局又组团赴意大利参加了为期21天的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培训。此外,全省各文博单位接待了大批外宾、侨胞、台胞的来访,接访人次明显增加。

文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研发并启用了省文物局OA系统,完成了局机关办公系统软件正版化改造,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系统建设,有效促进了文物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做好省文物局政府网站信息服务,在保证文物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信息服务,全年信息更新19702条,其中原创信息3139条。完成了浙江省文物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研制与测试工作,通过信息化的监管方式,全面提高我省各级文物执法监察机构的执法水平与监管效能。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