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市委 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一目标,高度重视,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把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6项重点工作、纳入实绩考核、纳入“一票否决”,先后出台《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年行动计划》、《关于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扶贫产业包保指导工作的通知》、《“五个一批”工程实施方案》等9份指导性文件,派出工作队190个、队员570人,覆盖全市所有村。筹备召开全市“三万”活动和扶贫攻坚动员会、镇村工作队产业扶贫对接会、“一无四通四有”落实推进会等大小会议30余次。截止目前,对照全市2016年18个贫困村出列、1.06万人的脱贫任务,已有14个贫困村完成1-2个扶贫产业项目建设,8个村已实现5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657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市脱贫工作考核“一票否决”、驻村工作队指纹打卡管理、贫困户到镇村看病住院零支付等10项工作经验在省、襄阳市推介。
一、建档立卡工作做得实做得细
一是通过五评七看“定”。严格按照“五评”,即农户自评、群众互评、代表测评、村级核评、镇办审评的程序识别贫困户,切实做到“七看”,即一看有无安全房、二看有无余粮、三看家庭收入、四看劳动力、五看有无读书郎、六看有无病残弱、七看发展环境。坚持实行“两公示”,即村级审评后在村委会第一次公示,镇(办事处)审核报市级审批后进行第二次公示。通过“五评”、“七看”、“两公示”切实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二是开展回头看“核”。我们以安垴村为典型,全面解剖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资料,通过拉网式逐户排查,发现低保户多出9人、五保户多出1人、政策兜底一批增加了20人、医疗救助一批增加了32人、教育阻断一批减少了32人,暴露出精准识别不准、工作队作风不实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在全市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对全市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提出严格要求。之后,在全市再次开展“回头看”,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不错一人。三是运用大数据核查“改”。在“回头看”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全省扶贫专项审计结果,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进行进一步梳理,将最终核准的贫困户基本信息建档立卡,实行一户一档,并附上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说明和照片等资料,同时在每个贫困户家门口张贴贫困户明白卡,不仅让贫困户心中有数,也让帮扶工作直接接受群众监督。
二、“一无四通四有”工程推得快推得好
一是责任目标“明”。要求相关部门对照任务目标,制定完成任务时间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报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每月扶贫工作例会上,各单位分别逐条汇报工作进度,存在的困难现场解决、好的做法及时推广。并责成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军令状,年底算总账,完不成任务“一票否决”,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全面落实。二是相互观摩“比”。组织相关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会,实地查看工程进度,进行量化比较、现场推进、打分评比,促进了各部门自觉加快工作进度,在全市上下营造“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三是严明纪律“督”。市纪委、市委督查室、市政务督办室会同市扶贫办,对全市扶贫项目一月一碰头一通报、一季度一检查一督办,进度慢的,工作滞后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市纪委专题督办。比如市交通局负责的通村道路建设进度迟缓,被市委李书记亲自约谈,并将此事在电视台公开曝光,要求交通局主要负责同志在电视台当众表态,市纪委、市委督查室跟踪督办,随后全市通村道路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截止目前,全市完成通村道路建设32.1公里,完成危房改造74户,完成13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建设,新建互联网光纤端口1070个,年内完成5个村卫生室标准化改建。
三、产业扶贫办法选得精选得准
我们将全市18个重点贫困村、2.088万贫困人口,按照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全方位制订产业扶贫办法,确保产业扶贫政策覆盖所有的贫困村、贫困人群,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一是投入真金白银。分三个层次进行扶持,对于贫困村,3个“30万”扶持,第一个“30万”是村集体独立领办发展林果、蔬菜、食用菌、畜禽养殖、乡村旅游、电商平台等特色产业,市财政奖补30万元;第二个”30万”是明确要求8个涉农部门包保重点贫困村,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不少于30万元;第三个“30万”是为每个贫困村投资30万元建设一个50千瓦的小型光伏电站;三个办法可实现贫困村年均收益5-10万元。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三项政策帮扶,第一是龙头企业帮扶。鼓励龙头企业吸收贫困户就业,优先收购贫困户的产品,脱贫一户奖补龙头企业2000元,目前已与大山合公司、襄大农牧等省级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第二是小额信贷助力。对有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采取无抵押贴息信贷,受信额度每户最高5万元。同时,无息提供就业创业扶持资金,每户可获得2万元补助。比如,板桥店镇肖云村和刘猴镇石河村符合条件的20余户贫困户贷款,近期将资金发放到户。第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脱贫一户奖补经营主体2000元。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高五保、低保标准,对智障、残疾的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补贴。从4月份开始已经将1316人五保户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8250元,低保兜底由3360元提高到4130元,补贴资金直达贫困户一卡通账户,确保这类人群实现脱贫。
二是实施互联网+工程。全力打造市、镇(办)、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配置电商仓储中心,为电商进农村提供物流及售后支撑。目前,已完成县级电商服务基地和电商仓储配送服务中心建设,建成6个电商服务站,3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为9个贫困村设立了电商网点。联合市供销社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85家,市梅缘农资建成农资配送站150多家。同时开展“互联网+幸福新农村”建设,将“汉货”等服务平台延伸至农户,每户市镇两级补贴安装费600元,已发展使用电视、电脑、手机三屏互动宽带用户5000多户,500多名贫困群众安装费全免。农户在家里都可以实现农产品对外销售,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今年在我市各个电商网店,农产品订单供不应求,特别是在夏季销售中,南营财神庙、郑集楚大鸭业等网店最高峰每天订单达到1000多笔,订单接到手软,红桃网上销售价格比线下平均高了3倍多。
三是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整合人社、移民、农业、教育等各类培训资源,多场次、高频率、大范围地吸纳贫困户参与各类致富技能培训。在全市开展了“就业创业精准扶贫大篷车”活动,以活动为抓手,把培训设备、培训教师、培训技术等拉到村、田间地头,拉到贫困群众家里,针对贫困群众需要,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开展精准培训,比如针对年老无劳动能力的,提供养牛等技术培训,并且还能提供贷款支持;针对青壮年,提供有建筑工、月嫂、水晶加工等技术培训;针对年轻人,提供网络销售、厨师、理发师等技术培训。7月20日,我们在南营办事处安垴村开展“就业创业精准扶贫大篷车”启动仪式,首期开设养殖种植、电工焊工、月嫂三个培训班,现场自发报名群众200多人,把各个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四、扶贫工作保障抓得紧抓得严
一是组织领导保障到位。成立了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全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市“四大家”领导结对帮扶贫困村制度,每季度“四大家”联席会听取一次扶贫工作汇报,在每月“四大家”联席会议上,必汇报扶贫工作。创新工作队管理方式,为贫困村购置了指纹打卡机,工作队必须每天打卡上岗,定期抽查;建立全市扶贫攻坚微信群,网络了各镇分管领导、扶贫办主任、各驻村工作队长等人员,及时发布上级精准扶贫的精神,汇报工作情况,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效果很好。
二是工作资金保障到位。根据扶贫政策,我市被列为插花县市,2016年截止目前,我市仅获得上级扶贫资金446万元左右,与周边贫困县市相比悬殊极大。在此情况下,我市不等不靠,大力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将市直部门涉农资金优先整合倾斜使用到29个贫困村,目前已统筹涉农项目10个,整合涉农资金1.6亿元;严格落实扶贫工作队帮扶资金,根据《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年行动计划》要求,市直工作队按照贫困村10万,一般村3万元的标准落实帮扶资金730万元;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市政府落实500万风险保证金,为贫困户提供最高5万元的无息贷款;筹资3000余万元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村集体领办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和贫困户脱贫。
三是纪律督办保障到位。市委、市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大力支持,市纪委也参与其中。比如,市纪委对2015年全市各村扶贫资金到位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并下发了《关于市精准扶贫帮扶资金到位情况的通报》,对部分资金未到位的帮扶部门一一进行督办,为扶贫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强化日常巡查,对驻村工作队到岗到位和驻村工作情况进行督查问效。同时,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实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通过以上激励约束措施,已经形成争着干、比着干的脱贫攻坚氛围。
五、几点意见和建议
加大对插花县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支持扶持力度,尤其是产业扶持的力度。一是在扶贫政策上,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要一视同仁,既然一样都是贫困,无论是重点贫困县市,还是插花县市,应该享受同样的政策阳光。二是在产业扶持上,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不能一次性投入就不管了,要根据产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支持的时间,逐步断奶,比如根据所报产业规划,有的产业选择支持3年,有的支持5年等。三是在扶贫资金安排中,适当增加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比如通往产业示范基地的道路,在农产品、林果产业基地周边,建设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