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聚合力 精准帮扶增实效
——在全市扶贫开发会议上的发言
中共XX县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201*年2月)
201*年,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建成全面小康”中心任务,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瞄准黄墩湖和黄河故道重点片区,狠抓产业帮扶、项目帮扶、收益分配、就业创业等工作举措,积极构建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社会帮扶扶贫工作格局,全面完成了脱贫奔小康目标任务。201*年实施帮扶项目49个,总投资6437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8亿元;发放租赁收益291.2万元,受益人口10.35万人;30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6.6万户、21.78万人全部实现脱贫,7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新“八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元,同比增长10。
201*年是“十三五”和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开局之年,我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以“六个精准”为指导,进一步创新帮扶方式,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圆满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一、以重点区域帮扶为突破,彰显帮扶示范性。聚焦重点区域,强力突破,切实巩固提升帮扶成效。一是高质量推进黄河故道沿线帮扶。始终坚持以“百里黄河润城、万亩林果富农”为引领,以“完善基础配套、丰富开发内涵、提升工程形象”为重点,继续强化投入,加快完善道路、景观提升、园区等基础工程建设。结合村庄布局调整,统筹推进沿线高标准农田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力争实现6000余户集中居住、新增耕地10000亩,持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产旅融合,提升综合开发成效。二是高水平实施黄墩湖滞洪区连片帮扶。始终把黄墩湖滞洪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扶贫举措、集中力量攻坚,突出抓好民生改善等重点项目建设,统筹管理,厘清权属、收益分配等内容,促进项目持续发挥作用。同时,以项目为引领,示范带动带动发展各类服务组织,形成项目集聚和帮扶成效的叠加效应。三是高标准开展县域边界区域整体帮扶。坚持高要求、高标准建设县域边界区域村,通过大力实施资产经营、资源开发、服务创收、产业带动、土地经营等举措,加快集中居住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探索适宜县域边界村发展的新模式。
二、以创新机制帮扶为动力,强化帮扶实效性。我县将按照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实施“2233”工作举措。即,制定“两张清单”。按照低收入人口年龄、致贫原因、自身技能、已享受政策等内容,积极制定低收入人口结构和政策奖补“两张清单”,切实摸清底数、精准滴管、分类实施,提高帮扶实效。做强“两个平台”。通过扶贫基金会、银行等组织,积极搭建小额贷款平台,进一步疏通扶贫开发“金融血脉”,为农民、村集体创业发展做足资金保障。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土地托管公司,为农户提供统一测土配方、种子供应、田间管理、机收机播以及农业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等,实现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双增”、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双节”、科技化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双提”的良好局面。落实“三项机制”。实施挂钩帮扶机制,积极构建县领导包挂、局长任“第一书记”、机关后备干部驻村、镇(园区)党政主职包村的工作格局,为村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深化企业帮扶机制,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合作开发、产业推动、商贸带动、招商引资、公益捐助、帮扶济困等形式,开展村企结对帮扶,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落实帮扶项目收益分配机制。坚持将帮扶项目产生收益的80以上全部量化分配到低收入农户,让帮扶红利普惠低收入群体,不断提高帮扶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新“三大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原则,大力实施农田托管+土地流转+合作社、合作社+产业+农户、农业经营公司+经营主体+农户“三大增收模式”,促进农民、村集体持续稳定增收。
三、以定向发力帮扶为抓手,提升帮扶精准性。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不同致贫原因、不同帮扶需求,采取“点穴”“滴灌”等方式,因人因村开“药方子”,拔“穷根子”,努力实现精准脱贫。一是突出产业支撑,注入脱贫动力。坚持以“三品一标”为支撑,以平台建设为保障,强化电商培训,健全配套体系,大力发展以“一村一品一店”为代表的“农业+互联网”发展业态,为农民增收探寻新渠道。坚持以文化、生态、科教为主题,充分挖掘镇村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农业博览园、农家乐、房湾生态湿地、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增收脱贫新增长点。坚持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全力打造设施瓜菜、食用菌、优质果业、花生种植“四大产业带”,为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增收注入强大动力。二是突出教育培训,激发脱贫潜力。探索实施“9+3”免费教育,切实解决在校贫困生因贫辍学、失学等问题。广泛开展“授人以渔”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对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帮扶,提高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三是突出民生改善,凸显脱贫张力。结合高标准农田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尊重民意、彰显特色”原则,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打造特色街区,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四是突出社会保障,提升脱贫效力。积极实施低收入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最大程度降低已脱贫人口“因病返贫”率。对疾病、伤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符合低保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不丢一隅,高质量完成扶贫开发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