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打造“四个三”工作模式 肇源县勇闯农村垃圾治理新路子(市委政研室调研组)(2020年4月17日)(精品)

阅读数:1041 文章字数:4050

打造四个三工作模式

肇源县勇闯农村垃圾治理新路子

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202041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近两年,肇源县以农村垃圾治理为抓手,以清洁家园、美丽肇源为载体,举全县之力开展一场垃圾革命,数十年存量垃圾清仓见底,全区域城乡颜值根本改观,成为全省生活垃圾治理10个示范县之一。

——聚力三个升级,将垃圾治理作为破题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治的工作格局

长久以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门前脏乱差等现象,成为影响群众幸福指数的绊脚石肇源县秉持宜居环境也是生产力理念,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落实…、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的重点工程,作为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全方位审视县情实际、全链条开展垃圾整治,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助力硬核支撑

组织领导升级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牵头的垃圾治理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总指挥,推行县级领导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村屯干部包组、小组成员包户的运行体系,专班抓、到网格,专人管、管到底,及时精准对垃圾治理作出安排部署、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靠。

战略定位升级将垃圾治理作为全县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制定《肇源县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及《重点任务清单》,2019年以来,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推进会等9次会议抓落实,迅速营造起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目标引领升级利用3年时间实施三步走,即2019年开展清零会战、彻底消灭存量垃圾,2020年推进全域攻坚、基本建成治管体系,2021年实现提档升级、巩固提升整治成果,确保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改变,全县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

——破解三大难题,向制约垃圾治理的关键症结出重拳,打赢了一场全域攻坚、整体跃升的翻身胜仗

2019年,全市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58个乡镇环境进行综合评比,排名后10乡镇中肇源就占了5席。脸上挂不住最终要靠实力补肇源县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工作指向,善借外力、激发内力,靶向攻坚、精准施治,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后进变先进大逆转

突破资金瓶颈年来,在争取省专项1729万元、市专项588万元基础上,又积极申请市级1996万元一般债债券专项用于垃圾治理县里每年列支200万专项资金,打包成捆、化零为整地解决了资金持续投入难题。

补齐硬件短板政府全额出资,建成垃圾处理厂1个、中转站8个、分拣站139个,招标购置清扫车、运输车、垃圾压块车和垃圾箱等保洁必需设备,形成了以户为单位自行收集、以村屯为载体随时清理、以及分类分拣终端处理的网格化体系,促进了垃圾出口更通畅。

清底历史欠账针对全县几十年存留的垃圾山”“长臭泡2019年共出动人员8.1万人次、车辆1.5万台次,下大力气开展清零会战,累计清理垃圾12.7万吨、搬迁柴草垛8000余个、拆除私搭乱建及破旧房屋402处,乡村面子”“里子同步美颜。

——凝聚三方力量,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环节交给市场,构建了多方参与、一体运营的治理体系

据测算,肇源县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为185吨,平均运处半径30公里,如果全部由政府包办年需经费超过1000万元,几乎是难以承受之重肇源县坚持市场化思维、项目化方式,将收、拣、运、处链条整体外包,形成了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的综合整治体系。

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管好自己的健全村规民约、深化文明创建、突出典型选树,让讲文明、讲卫生、讲新风成为群众行动自觉,县文明办每年开展星级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创建评比,县领导亲自颁奖挂牌,以荣誉感和仪式感引导农户化风成俗;新站镇等8个乡镇设立卫生积分绿色账本等载体,将垃圾治理与奖兑红砖、日常用品、农药化肥等挂钩,以小投入撬动大热情。

打造专业保洁队伍、呵护村里的根据村镇实际,因地制宜配备保洁人员,条件好的村雇用专职保洁员,条件一般的村吸纳有劳动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五保户有偿保洁,条件较差的村由村干部和志愿村民义务服务,1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城管组织或保洁队伍,村屯保洁员达到362名,实现了公共空间保洁全覆盖。和平乡敏字村通过在公共区域种植花卉、保洁队定时定点流动收集的方式,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乡村更美丽。

引入企业外包服务、畅通无缝的编制肇源县生活垃圾市场化运营项目方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企业全程负责村分拣中心垃圾收集、乡镇中转站压缩、县填埋场终端处理,以及环卫设施和环卫平台维护等业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既实现了省钱省心、又提高了服务质量。按现行标准测算,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外包年运营费用854万元,其中争取省奖补资金500万元,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44万元,县级层面仅需再投入200余万元即可实现运营。

——实行三项机制,用制度匡正各类行为和催生长久效果,夯实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有力保障

针对垃圾治理中的薄软环节,善于用顶层设计的办法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难题,用机制性的举措规范高效率的行为,实现了搞突击长久治的可喜转变。

建立先后有序的推进机制把全县村屯划分为基础较好的村18个、基础一般的村62个和基础较差的村55个等三类,一类村以整体提档升级为主,推进环境从转变;二类村以公共空间治乱为主,突出治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问题;三类村以常态打扫卫生为主,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梯次突破。

建立上下互动的督导机制成立专门的检查考核小组,对运营企业实行日检查、周统计、月考核、年付款,全程化、跟踪式监管,按考核分数决策是否续约和作业经费支付;对乡镇村屯由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专门负责督导,明察暗访、每月通报,排名后两名的乡镇作末位检讨,在倒逼中压紧责任、在比学中实现赶超

建立奖惩并举的考评机制县财政每年额外列支200余万元,根据全年各乡镇环境整治成效进行评比奖补,共设四个档次,一档奖励30万元、二档奖励15万元、三档奖励5万元、四档奖励2万元;将垃圾治理情况纳入乡镇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对连续两次月排名最后一名的,县委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次最后一名的,对乡镇主要领导给予免职处理,树立起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工作导向。

肇源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知难不畏难、实干不蛮干,从大局着眼、从细处发力,采取超常规举措、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垃圾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招法和务实经验,为纵深推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方案。

启示一:农村垃圾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点任务,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执行落实不坚决、决心力度不过硬等主观性问题,以实打实有力举措谋取沉甸甸百姓之福肇源县在推进农村垃圾治理过程中,坚持领导抓抓领导,真重视、真用力,全县一盘棋、上下一股劲,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引领。做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必须进一步压实县、乡、村主体责任,强化农业农村、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指导职能,推动各县区将垃圾治理及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同谋划、同落实,与县域经济发展同部署、同见效,广泛运用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划片包干、任务到人等方式,干群合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启示二:根治农村垃圾顽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解决好钱从哪里来、设施怎么建、欠账怎么补等根本性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肇源县在推进农村垃圾治理过程中,紧扣最突出、最急需、最迫切的瓶颈难题,软硬兼施、多管齐下,以一子落而活全局做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必须更加注重资金投入,争抢政策资金、用好专项资金、扩大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适时探索垃圾设施有偿服务收费机制,多措并举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甚至没钱也办事;注重硬件建设,探索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垃圾分类体系,积极研究低温热解等垃圾处理技术,精准选择适合本地的垃圾处理模式和工艺,提高环境设施实用性;注重把握时效,将消灭垃圾存量和控制垃圾增量相结合,把短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相结合,综合运用专项行动、集中治理等手段推进工作

启示三:实现农村垃圾治理收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保持得住,必须解决好弄不清谁来干、不知道怎么干等关键性问题,建立符合实际、衔接顺畅的运营管理模式肇源县在推进农村垃圾治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掌好舵、不划桨是转变政府职能大势所趋,确定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治理模式,加快实现角色转变、效能提升。做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运用市场化方式引入专业环保公司,鼓励社会资本投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项目,进行统一化经营、专业化运作、常态化维护,同时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规范企业行为,引导群众参与,形成管放结合、共建共享的垃圾治理工作格局

启示四:农村垃圾治理易反复、常反弹,必须解决好抓时一阵风、过去就放松等顽固性问题,探索建立约束有力、标本兼顾的制度体系肇源县在推进农村垃圾治理过程中,注重从源头上分析、从系统上布局、从根本上发力,以科学务实之引领抓细抓常之。做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必须善于站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综合运用政策、法律、宣教、奖补、惩戒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出台法规意见、完善相关机制、固化先进经验,实现有规划、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确保成果长效巩固、工作长期运行。尤其是要针对农民卫生意识较差、文明观念较弱、习惯养成较难等问题,探索开展环境卫生村民自治机制,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以主人翁的位置感和责任感投入到垃圾治理工作中来。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