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麻江县“三到社区”管理模式调研报告

阅读数:670 文章字数:4081

摘要:麻江县委、县政府针对社区无人办事、无钱办事和被动办事的问题,通过抓平台建设、管理创新、资金保障,开展了“公共服务力量汇聚到社区、公共财政资金保障到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到社区”的“三到社区”体制机制改革。


麻江县“三到社区”管理模式调研报告


麻江县城区辖城江、群英、凤凰、新兴4个社区,近3万人。2015年前,县城区社区服务阵地面积小、设施旧、功能缺,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队伍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与城镇化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麻江县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从2015年起,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水平”的目标,县委、县政府将“三到社区”改革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实施“三到社区”体制机制改革,把人、财、事三权下放到社区。同时,不断加大硬件、软件建设的投入,使社区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优质化和现代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目前,两个城市社区(城东、城西社区),辖事业编制44名(其中:领导干部10名),两个城市社区工委下设党支部6个,党员166名。社区具体承担工作有28项,均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每年预算给社区工作经费不少于5万元,平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62.5万元,让社区有钱干事、有钱解决问题。2017年通过深入开展《村(居)干部“员额制”管理改革》,社区“三大员”月报酬2000元,宣传员、综合治理员和计生主任每人每月报酬1800元,解决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保障,推进社区工作有序开展。在基础建设上,四个社区的办公及活动场所建设均超过400平方米以上,其中群英社区1500平方米,城江社区900平方米,新兴社区600平方米,凤凰社区500平方米,并整合财政、人事、民政、住建、林业、文体广电等部门项目资源添置了应有的办公设备,满足了服务群众的需要,让社区居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主要做法

一、抓平台建设,夯实社区服务基础,让“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到社区。一是抓好阵地建设。在社区建设选址上,充分尊重民意,优先将黄金地块让给社区,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完善配套设施”的标准,2013年建成城江、群英、凤凰、新兴4个社区办公楼。完成了对社区服务平台的美化、绿化、亮化,实现了社区有场所议事、办事。目前,全县四个社区中最大面积达2500平方米,最小的面积达480平方米,并整合财政、人事、民政、住建等部门项目资源添置了应有的办公设备,满足了服务群众的需要。二是搭好服务平台。通过设立发射点、建立基站,实现片区内无线WiFi全覆盖,居民住在家中扫描社区二维码后可随时了解小区路况和活动情况,实现智能安防;使用“无线触摸屏+社区云平台”,方便社区居民查阅社区信息、政策法规等,实现社区网格信息化管理;同时创建“微社区”网络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开设社区居民QQ群、微信群,建立与居民互动机制,为群众提供信息发布、便民服务、互动沟通、居民办事、办事预约等各项便民服务。三是搞好权利下放。为了激发社区居民的自治活力,将小区(院落)公共设施修建、背街小巷设施维修维护、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治理权限下放到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了“住建部门管大街、社区服务管小巷”的工作机制。

二、抓管理创新,提升社区服务效益,让“公共服务力量”汇聚到社区。一是凝聚党员合力,组建“大团队”。建立社区党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社区党建管理模式,形成了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及社会团体间“党建共商、服务共做、问题共解、资源共享、文明共创”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充实社区队伍,设立城东、城西社区服务中心2个正乡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4 名,选举选聘村居自治组织人员28名,县直机关单位下派43名新进人员到社区“驻区”一年,社区常驻干部由原来的20名增加到了175名,县公安局下派正式干警4名、返聘民警4名、协警8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到社区“亮身份、领任务、作表率、比奉献”,直接服务到网格、到楼栋、到住户,服务居民、奉献社区。截止2016年末,全县共有1500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167名党员加入社区志愿巡逻队,开展慰问、帮扶、调解、义务巡逻等服务。二是建立“管家服务”,健全“大网络”。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人口数量等因素将城市社区划分为45个网格,设4个网格工作站,服务居民10479户、24868人,形成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网格工作站-网格点”三位一体、统一协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三、抓资金保障,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让“公共财政资金”保障到社区。一是加大财政预算投入,让公共设施场所改头换面。麻江县克服财政困难,优先保障社区建设,先后共投入2000多万元,在4个社区分别建成了“一厅、两栏、五站、八室”以及“一校、一堂”活动阵地,社区活动面积得到拓宽,都有4001500㎡不等的公共活动场所。二是加大运转经费投入,让服务人员生活有所保障。财政部门每年优先预算给社区资金达到200余万元,驻区单位积极整合资源、资金和项目,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的倾斜力度,确保社区的正常运转。

工作成效

一、创新了社会综合治理新机制。一是“网格”工作得到覆盖。社区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让群众问事找得到人、办事找得到门,推进了服务精准化。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人口数等因素将城市社区划分为45个网格,在4个社区设立4个网格站,形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网格工作站、网格点三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工作格局。二是社区服务得到加强。为加强社区服务,每个网格由格长、网格协管员、片区民警、消防联络员、法律服务员、群众工作员、民生监督员、网格保洁员等8人组建的“管家团队”开展“零距离”服务。另外明确了251名楼栋长作为治安信息员。开展驻区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以及社区志愿者等1700人成为义务巡防员,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力量。三是自治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小巷治理权的下放,使社区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居民解决身边“闹心事”,背街小巷能够保持清新整洁,让社区居民、生态移民住户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实施改革以来,各部门共同为小区居民添置文体休闲设施21套,修缮基础设施152项,维修小区下水管网1120米,投入绿化美化资金215 万元,规划停车位381个,开展“野广告”等专项整治67次。四是邻里纠纷得到减少。通过聘请“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干部”等“五老”为社区调解员,建立了服务中心、网格站、网格三级调解机制和“个案补贴”激励机制,有效化解了邻里纠纷,三年来,共调解各种纠纷308件,成功285件,实现了群众“0非访”、矛盾“0上交”。

二、打造了“大家园”优质服务建设大品牌。通过以社区为单位,积极开展“大家园”创建,提升服务品质。在城江社区,依托杏山小学,推出“四点半”无忧免费托送服务打造“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园地,交流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健身的阵地”,同时,免费为放学后家长未下班的儿童提供作业辅导等服务,解决社区“上班族”的后顾之忧。在群英社区,为失业职工提供免费就业咨询、培训服务、就业扶持和社区文化活动,打造“失业困难职工的和谐家园”,目前解决就业113人,扶持创业17人。在新兴社区,结合移民多的实际,依托城东惠民服务公司平台,开展移民创业就业培训,创设“两室一市”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慈善超市,保障移民户休闲娱乐需求和生活需要,打造“进城移民的安居家园”。在凤凰社区,建立了“流动人口学习室”和“流动人口服务站”,解决城郊结合部服务管理问题,打造“流动人口乐业家园”。

三、强大的资金投入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转。通过将公共基础设施维修维护以及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等下放到社区,通过建设背街小巷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社区实现有权管事。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从每年8000元提高到2万元,干部人均月报酬从2013 800元增加到2000元。实施改革以来,各部门投入社区经费200多万元,帮助社区开展了基层组织示范社区建设、“双拥”示范建设、平安示范社区建设、移民创业就业培训等工作,建成了“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较改革前有了质的提升。

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是社区干部队伍整体服务素质与适应深化改革发展的需要存在差距,党组织还需发挥更大的核心作用。二是组织协调不够到位,个别社区在“三到社区”改革工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存在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的现象。三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认领岗位开展服务效果不够明显,党员志愿服务的作用发挥还不是很到位。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六大员”管理和奖惩制度、协管员管理和奖惩制度、驻区单位党员服务通报制度、社区“十佳人选”评选制度、社区工作者“六必访、六必到、六必报”机制,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人管事。

二是进一步创新体制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全面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移动服务、数字办公”,着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智慧早教馆,建立健全社区 “义务服务”团队,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同时,以“党建+”为抓手,突出党员示范带头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广 “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共建模式,开展“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邻里颂”的主题活动和亲子活动、社区文娱活动,促进党员群众间的示范互动,营造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学习参与的互帮互助氛围。

三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三到社区”、“五大创优工程”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特别是宣传好在“三到社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争取树立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不断传播好“三到社区”改革的好声音。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