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背景
(一)村书记队伍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情况。
2.任职年限情况。
3.学历结构情况。
4.来源结构情况。
5.带富能力情况。
(二)村书记作用发挥与存在问题。
1. 有压力但动力不足。
2. 有岗位但作为不易。
3. 有监管但严管不够。
二、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主要做法
1.工作任务清单化,干有方向、做有标准。
2.评价方式多元化,实地查看、听取民意。
3.结果运用制度化,奖惩结合、责任共担。
三、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主要成效
1.月清月结,工作质效进一步提升。
2.奖先惩后,干事热情进一步激发。
3.三方同责,工作合力进一步凝聚。
四、几点启示
一是要抓住村书记这个关键少数。
二是要建立以事为中心的考评体系。
三是要建立重在日常的考评机制。
四是要重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
村书记队伍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村书记队伍建设,完善履职管理机制,创新实践载体,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背景
(一)村书记队伍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情况。全市194个村,共有194名村书记,35岁及以下的18人,仅占9.3%;36-45岁的30人,占15.4%;46-55岁的101人,占52.1%;56-60岁的39人,占20.1%;60岁以上的有6人,占3.1%。
2.任职年限情况。现任194名村书记中,任职5年以下的110人,占56.7%;任职5-10年的47人,占24.2%;任职11-20年的28人,占14.5%;任职20年以上的9人,占4.6%。
3.学历结构情况。现任194名村书记中,初中学历63人,占32.5%;高中或中专80人,占41.2%;大专及以上学历51人,仅占26.3%。
4.来源结构情况。现任村书记从本村副职中选任的占较大比重,有125人,占64.4%,从致富能手或专业大户、企业负责人中选任的有24人,占12.4%。第九届村“两委”换届以来,因原任村书记离职,上级党委任命村书记61人,占31.4%。
5.带富能力情况。从统计情况来看,现任村书记个人或家庭没有发展任何产业的有39人,占20.1%,以种植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有91人,占46.9%。现任村书记中,有98人领办或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占比50.5%。
(二)村书记作用发挥与存在问题。
村书记既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又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头雁”,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XSD农村工作的新目标、新形势、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有五不”:
1. 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村支部书记任务较重,精准扶贫、…、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都要靠村支部书记来落实,工作千头万绪,考核检查项目10余项,但是由于考核缺乏针对性,考核方式单一,体现不了村情特色,导致考核走过场,考核结果也难以运用,长此以往导致村书记工作失去动力,疲于应付,不愿创造性的去开展工作,工作成效也难以提升。
2. 有岗位但作为不易。总体上看村支部书记都有干事创业的抱负,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得大部分村支部书记在其位,却难有大作为。一是资源不足不能为。部分村自然条件差,资源稀缺;部分村由于历史原因“三资”流失严重,既缺少资产、资源也没有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如无米之炊。二是能力不强不善为。村支部书记队伍年龄总体偏大,学历总体不高,思想较为保守,加之事务繁忙,既不能带头致富,也难以带领群众致富。部分村支部书记缺少法纪意识,认为集体资金只要自己不贪不占就可以挪做他用,因此触犯法纪。
3. 有监管但严管不够。虽然村务公开制度实行了很多年,各村均有村务监督委员会,但是管而不严,效果不尽人意。一是难以监督。由于村务公开事项多,加之个别公开事项不够精细,群众也受文化水平限制,难以监督。二是不愿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本身是在村两委领导下的群众自我监督,其成员即没有工资待遇,也没有补助,不愿监督。三是管而不严。由于村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储备不足,导致部分乡镇党委在村支部书记的管理上缺少动真碰硬的精神,对一些小错误和苗头性问题多是内部处理、点到为止,没有做到真管真严。
二、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主要做法
1.工作任务清单化,干有方向、做有标准。村书记每月做什么?任务清单就是指挥棒。乡镇党委通过每月初印发的工作清单,让村书记干有方向,做有标准。围绕中心划重点。各乡镇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治任务,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要抓手,把精准扶贫、基层党建整市推进等工作作为村书记年度核心工作任务,纳入“述职评议”的主要内容,确保工作重点突出,目标方向明确。细化清单指路子。为了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根据市委、市政府每月重点工作安排,结合扶贫工作调度会安排部署,条目式列出当月需要完成的工作清单下发到村,每月重点干什么一目了然。有了这个指挥棒,村书记和市、镇驻村干部“足印农家”户户走到,扶贫工作责任明、措施实;“领头雁”队伍建设、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村集体经济达标等基层党建工作重点突出、齐头并进。对标对表抓落实。对一些需要长期坚持开展和有时间要求的工作,各地明确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按百分比明确每个月要完成的进度,比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通村公路“补短板”、易迁房拆旧入新等工作,每月都要求有新进度,并且把群众满意率作为衡量工作完成质量的重要指标,确保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评价方式多元化,实地查看、听取民意。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采取现场检查、述职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村书记每个月工作完成质效进行准确的评价。专班实地查核。各乡镇抽调人员组成固定专班,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坚持同一专班、同一标准,采取实地查看、调阅资料、群众座谈等方式,深入各村对照任务清单,对当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涉及精准扶贫内容的,参照精准扶贫国检、省检标准,按不低于30%的比例开展评估,当场打分并列出负面清单。会议述职测评。实地检查后,各乡镇组织召开述职测评大会,村书记在会上围绕精准扶贫、基层党建等内容述当月工作成效、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述下一步工作打算与措施,并由乡镇班子成员、村书记、驻村工作团副团长、“第一书记”根据述职情况进行现场测评打分。综合评价通报。根据检查和测评情况,突出群众满意度在测评中的比重,按照实地检查得分占90%,会议述职测评得分占10%的比例,计算综合得分,在述职大会上当场排名通报,并逐村下发问题清单,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3.结果运用制度化,奖惩结合、责任共担。坚持奖惩结合,综合运用考评结果,与村干部的绩效工资、评先评优和选聘考录挂钩,确保“述职评议”工作形成常态,取得实效。严格奖惩,三方同责。充分运用考评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其中,对综合考评排名前列的村,授予“流动红旗”,提高每名村干部当月绩效报酬500元。对全年综合排名前列的村书记,优先评选为“优秀村书记”;排名末位的村,乡镇驻村领导、村书记、驻村工作团副团长在述职测评会上作表态发言。连续2次排名倒数的,对村书记进行约谈。同时,对乡镇驻点领导、驻村工作团副团长和“第一书记”实行同奖同惩,压实各级干部驻村帮扶责任。截止目前,根据“述职评议”工作情况,已调整优化村书记27人,约谈驻村干部30余人次,调整驻村帮扶干部20人,召回帮扶干部3人。跟踪督办,指导整改。要求乡镇党委书记把综合排名末位的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点对点、手把手地进行帮扶指导,帮助村书记提高履职能力水平。建立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联系乡镇制度,10名机关干部每人联系2个乡镇,跟踪督导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指导开展“述职评议”工作,督导排名靠后的村做好问题整改。市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对排名末位的村书记和驻村领导以及市直驻村工作队员严肃开展谈心谈话,找问题、教方法、强信心。规范管理,形成常态。把“述职评议”作为加强村书记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坚持常态化开展,简化考评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市级财政统筹资金80余万元,专项用于开展“述职评议”活动,确保活动开展有经费,激励资金有保障。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根据“述职评议”中发现的村书记能力短板,定期针对性开展村书记培训,提升履职水平。建立工作台帐,各村每月考评排名情况、约谈记录及时整理归档,并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作为基层党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三、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主要成效
1.月清月结,工作质效进一步提升。通过“述职评议”,以一月一结账的形式,明确任务、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把部门工作安排转化为乡镇的具体行动,细化到每月工作任务清单中,落实到对村书记的“述职评议”中,增强了村书记主动抓工作的责任感。同时通过每月的考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公开述职中村与村之间、工作队之间相互比较,找差距、补短板、学经验,有效治理了工作拖沓、应付现象,各项工作任务在村一级落实变得更加有力,基层党建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今年以来,涌现出了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探索出了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19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通过实行建档立卡管理,16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部整顿到位;新建和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38个,全部实现了“多务合一”。精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已脱贫10310户28352人,21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整村出列。
2.奖先惩后,干事热情进一步激发。述职测评现场对排名前列的村书记进行表彰,排名靠后的责令村书记、乡镇驻点领导、市直工作团副团长现场表态,传递了工作压力,形成了月月有评比、村村有竞赛、人人有激情的创先争优氛围,特别是村书记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进取意识明显增强。蒿坪镇尚家店村在试点开展“述职评议”活动之初,各项工作综合考评排名在全镇倒数,后来经过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约谈、指导后,村书记认识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迅速转变工作方式,组织召开整改会议,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督办,经过一个月的整改提升,3月份尚家店村在考评中排名第一,之后各月考评持续稳定在全镇第一方阵。白杨坪林区是全市重点贫困乡镇,基层党建基础薄弱,自从开展“述职评议”活动后,林区党委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3.三方同责,工作合力进一步凝聚。充分运用考核述职结果,实行村书记、镇驻点领导、驻村工作团副团长和“第一书记”同责,压实三方抓党建促脱贫的共同责任,形成了工作合力。均县镇核桃园村在6月份考核中排名倒数,镇驻点干部、驻村工作队会同村组干部迅速召开整改会,明确分工,经过共同努力,工作有了很大改进,整体成绩不断提升,7月份综合考核在全镇19个村中排名第十一,8月份排名第六。市、镇、村三级干部扎实开展“足印农家”行动,通过进农家门、摸农家情、办农家事、结农家亲,有效的化解了矛盾纠纷、密切了干群感情,扶贫领域的信访量大幅下降,群众满意率大幅度提升。
四、几点启示
一是要抓住村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工作要落地,关键看书记。村书记是村级班子的带头人,是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从丹江口市近年来的移民搬迁、网箱清理到脱贫攻坚工作看,凡是村支部书记能力强的,各项工作任务都能高质、高效的完成。要把村书记队伍作为基层干部一支重要力量来培养,督促村书记带好头、发挥领头雁的作用,真正带动全体村干部履职担当,在岗干事。
二是要建立以事为中心的考评体系。“述职评议”只是手段,推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才是目的。通过将精准扶贫、基层党建等中心工作纳入村书记“述职评议”的内容,努力构建以事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让村书记履职有方向、有目标、有节点,推进了村级工作落实,实现抓党建、抓发展“两不误、两促进”,推动了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三是要建立重在日常的考评机制。农村工作点多面广,在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情况下,常规的年终考核不利于推进工作高效落实,要建立一套“述职评议”的日常考核机制,使村干部职责更明确、要求更严格、管理更规范、奖惩更科学,激发队伍整体活力。
四是要重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述职评议”以乡镇为主体组织开展,促使乡镇真正把村作为二级单位来管理,增强了乡镇党委对村书记日常工作的掌控,便于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推进落实,发挥了统筹全镇、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实行乡镇驻村领导与村书记同奖同惩,也进一步压实了乡镇领导班子驻村工作责任,凝聚了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