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机遇促发展 农民增收大跨越
——改革开放40年紫阳县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回眸
紫阳县地处陕西南部,属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全县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万人,属于典型的农业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全县的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围着土地要饭吃,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艰难爬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县委、县政府坚定贯彻……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各种机遇,带领全县农民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奔向小康的跨越式转变。
一、全县农民收入呈持续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一直保持不断上涨的趋势。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1.2元,至2017年则已经上升至9638元,增长了157倍之多,平均增长量为262.3元,平均增长率为11.5%。除部分年份由于自然灾害原因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增长。按阶段划分来看,紫阳农民收入增长分为80年代、90年代、2000-2010年、2011年至今这四个阶段,其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1%、11.2%、11.4%、16.4%。四个阶段分别呈现各自特点。
(一)80年代为紫阳农民收入的恢复增长期。
1969-1978年,紫阳县借襄渝铁路和恒紫公路建设之机,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农业、工业生产初步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全县用了4年时间在1982年全面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打破了原有的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大锅饭”的体制,把农业生产变成农民自主生产、自负盈亏的模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在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再加之这段时期内国家给予的1394.95万元的农业投资和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全县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开始协调发展,农民开始初步摆脱贫困,收入开始恢复增长。
(二)90年代为紫阳农民收入的波动增长期。
进入90年代,紫阳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给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391.5元增加到2000年的1131.5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1.2%。此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1989年到1991年的整顿治理使得全县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二是……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紫阳县对农业采取了一……的保护措施,调整农村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恢复农业投资力度,对农民收入增长有相当程度的贡献。三是粮食生产在1990-1993年连年丰收,1992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1.48万吨。四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创造了条件,使得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1990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仅为8.7元,至1999年已上涨至448.9元。
但由于1989年、1994—1996年、1999-2000年紫阳连续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经济损失,也直接导致全县农民收入出现波动情况。
(三)2000-2010年为紫阳农民收入的平稳增长期。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一……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振兴产业等方面的投入。紫阳县抓住此机遇,大力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通镇水泥路386公里,通村水泥路1780公里,基本实现镇镇、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同时通过灾后重建、危居改造、移民搬迁、廉租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实施,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为农村居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国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保护,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引领下,全县以茶叶产业为龙头带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生态农业布局。“十一五”末全县农民收入达到4031元,较“十五”末增长2.3倍,年均增长17.8%,收入增长逐步进入快车道。
(四)2011年后为紫阳农民收入增长的快速增长期。
2011年以来,虽然受全国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影响,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出现下滑现象,但紫阳县农村发展共迎来两次发展机遇,一是陕西省政府出台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全县21个镇210个村共有32213户132525人需要进行搬迁。二是2014年底开始实施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全县在2020年前要实现3.1万户、9.5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全县以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发展带动行动、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行动、惠民关爱保障行动,大力推行“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按照“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技一项目”的要求,落实中长期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电商扶贫点全面覆盖到村,脱贫增收项目、产业带动利益联结机制、扶贫小额信贷有效需求精准对接到户,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脱贫。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1131.5元增加至9638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3.4%,收入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至2.86:1,农民收入增长逐步稳定并持续快速上涨。
二、全县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紫阳作为传统农业县,长期以来经营性收入在收入结构中占据绝对比例,收入结构极端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民收入在逐步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侧面印证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给全县农民带来的变化。
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80年代时,正值家庭责任承包联产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之际,农民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关系的调整促使生产力得以释放,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渐占据了收入的绝对地位。到了90年代以后,由于土地贫瘠,农业技术普及程度低,土地产出效益比不高等因素,大量农民工外出转移就业,本地劳动力不足,导致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不断缩小。
工资性收入方面。在1991-2010年这二十年间,在当地政府引导和宣传下,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对外输出,外出务工收入逐渐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工资性收入比重呈现大幅上涨趋势,并逐渐占据绝对地位。2011年后,由于统计指标的调整等原因,工资性收入比重开始下滑。在2013年后,随着紫阳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及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当地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一批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扶持一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以此形成示范带头作用,吸引一大批城乡劳动力家门口创业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步呈现稳定状态。
转移性收入方面。1981-2012年间,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极小,在2013年时比重大幅增长,且之后的几年里比重超过总体的四成。其原因在于,一是国家重视农村发展,陆续出台了农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政策的落实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到位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带来后勤保障。三是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技能水平的提升为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2014-2018年,全县累计投入3000万元,共开办各类技能培训200多期,免费培训学员2万余人。其中培训修脚师1.7万人,带动2万多人从事修脚行业,在外开修脚店近4000家,年创经济收入10亿元。四是由于统计指标调整,农民工外出寄带回收入计入转移性收入。上述原因导致全县农民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迅速攀升。
财产性收入。一直以来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极小,一方面说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高,余钱少,投资的渠道窄,另一方面也说明全县土地流转程度极低。但随着脱贫攻坚的产业建设推进步伐不断加快,大量农民合作社的建立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特别是农村“三变”改革的推进,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逐渐在收入结构中也能占据一席之地,2017年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达到5.4%。
三、全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40年来紫阳县农民收入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极大刺激和提升了农民的消费热情。1981年,全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91元,2017年达到了9442元,增长了49倍之多。
一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自2011年起,全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增长开始持续高于同期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5.2%,高于城镇常住居民7.6个百分点。
二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比下降,消费结构不断改善。1981年,紫阳县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76.1%,此后虽然有波动,但整体一直呈下降趋势,2017年已经降至35.8%,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逐渐成为消费热点。充分说明紫阳农村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观念逐步改变,消费结构随之逐步改善,更趋合理,生活正逐步向好。
三是食品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饮食更加健康。改革开放40年里,全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食品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981年,肉类、蔬菜为主要食品消费物品,占据了食品消费量总体的绝大部分比重,饮食结构极为单一。2017年肉类和蔬菜人均消费量同比分别下降了14.64公斤、279.5公斤,而食用油、蛋类及蛋制品、奶和奶制品、鲜瓜果、糖果分别增加了5.78公斤、2.93公斤、4.07公斤、22.56公斤、1.97公斤,这充分体现了全县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均衡化的方向变化,饮食消费结构朝着理性消费、健康消费方向转变。
紫阳县1981、2017年农村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一览表
四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剧增,生活质量大幅提高。2000年时,紫阳农村居民每百户摩托车拥有量仅为2辆,至2017年增加到37辆,将近增加了19倍;洗衣机由2000年时每百户18台,增加到了78台,增加了4倍之多;电冰箱由2000年的3台,增加到了67台,增加了22倍之多;彩色电视由2000年的20台,增加到了87台,增加了4倍之多;
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了214台;另外热水器、抽油烟机、计算机等家电也走进了农村,成为农村家庭的常见用品。说明农村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了更多的需求,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增加也对未来县域经济增长带来积极作用。
紫阳县2000、2017年农村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一览表
四、未来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展望及建议
紫阳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缩影,它真实反映了我国在过去40年里取得的发展奇迹。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带来了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来,一……民生政策扎实落地,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在……报告中我党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可见,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一片大好,紫阳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在此背景下,需要当地政府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担当有为,与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紫阳农村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实现绿色崛起和追赶超越。
(一)以加快经济发展为……,夯实增收基础。
1.县委、县政府应继续全面落实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从紫阳全县和谐发展的全局出发,紧抓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机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全面脱贫为……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居民增收带来良好的政策支撑。
2.继续大力加快产业强县、文游兴县的步伐,以培育优势企业和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茶叶、魔芋、设施蔬菜、富硒杂粮、中药材、畜牧产业为龙头,大力提倡和引导科学种植和养殖,实现对全县第一产业的带动,提高产品产量和附加值,以加快一产、稳定二产,发展三产为目标为农民带来实际的增收效果。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服务业等绿色第三产业,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使得第三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助推器。
(二)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根本,激发增收活力。
1.有关部门要继续提供和增加对就业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素质的提升,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在鼓励民间投资、能人返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利用专项财政资金扶持、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互联网+政务”等手段,给予想自主创业的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更大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补齐增收短板。
1.相关部门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销一体化,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
2.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增值机制和分配机制,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让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中得到收益分配和股份分红。
3.当地政府要紧跟紫阳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调整财政支农补贴政策,重点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倾斜。适当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提高农业保险参保率和赔付率,加大对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贴政策能够真正保障和增加农民收入。
4.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包抓工作责任制、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化督查问责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落地落实。同时要理清思路,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对症下药,坚持落实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和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好长远脱贫致富奔小康规划,建立长效致富机制,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
(四)以加强社会保障为支撑,筑牢增收底线。
1.要逐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低保补助标准,扩大享受低保补助的范围,进一步加强贫困群体的直接救济与援助力度,完善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救助体系,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
3.不断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上调农村养老金标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