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长江生态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南京市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陆续出台了《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南京市滨江生态环境保护要点》《南京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等文件,坚定不移抓好长江环境问题整改、生态修复和产业布局优化,推动长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对此,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于2021年4月12日至2021年5月12日在全市范围内就“南京市长江生态保护情况调查”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460人,其中男性228人(49.6%),女性232人(50.4%)。接受教育情况:300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调查总数的65.2%;其余160人为大专、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34.8%。年龄情况:18-22岁4人(0.9%),23-35岁212人(46.1%),36-59岁224人(48.7%),60岁及以上20人(4.3%)。职业情况:在校大学生8人(1.7%),企业288人(62.6%),学校及研究机构16人(3.5%),政府及事业单位100人(21.7%),自主创业16人(3.5%),自由职业32人(7.0%)。
此次参与调查的460人中,35.7%的人居住地位于长江沿岸,30.4%的人居住地距离长江较近,29.6%的人居住地距离长江较远,4.3%的人居住地距离长江非常远。他们中,53.9%的人对南京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关注,29.6%的人比较关注。对于南京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状况,55.7%的人表示“非常好”和“比较好”,16.5%的人表示“一般”,7.8%的人表示“不太好”和“不好”,14.8%的人表示“需分段而定”,还有5.2%的人表示“不清楚”。
从调查结果来看,73.0%的参与调查者对南京市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和工程有一定的了解。参与调查者中,有54.8%的人认为这些举措和工程的效果“非常明显”和“比较明显”。调查显示,50.4%的人参加过南京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47.8%的人会动员亲戚、朋友、同事参与。如果发现有人破坏南京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48.7%的参与调查者会立即举报,14.8%的参与调查者会主动制止,32.2%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仅有4.3%的参与调查者会不予理会。
参与调查者认为,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长江航运量激增带来大量船舶污染(62.6%);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60.9%);长江沿岸人口较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大(55.7%);水生生物的采集和捕杀,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51.3%);森林植被破坏,湿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50.4%)。在参与调查者看来,目前南京市长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污染企业搬迁、治理缓慢(63.5%);公众参与南京长江沿线环境保护路径相对狭窄,形式相对单一(63.5%);环保知识宣传不到位,公众环保意识不强且未能转化为有效环保行为(61.7%);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59.1%);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投资利用效率不高(58.3%)等。
为了进一步改善南京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参与调查者认为以下五项举措十分重要:加大处罚力度,从严打击南京长江沿线生态环境违法行为(78.3%);深入推进南京长江沿线造林绿化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复绿、补绿、增绿工程(78.3%);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建立健全长江沿线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75.7%);加大长江沿线水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提升风险防范、监控预警及应急管理能力(72.2%);结合《长江保护法》的新要求,完善配套制度(70.4%)。
二、建议与意见
围绕南京市长江生态保护,参与调查者提出了以下建议与意见:
第一,结合《长江保护法》的新要求,完善配套制度。《长江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各级政府结合《长江保护法》的新要求,多管齐下,抓紧完善配套制度,尽快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建立健全长江沿线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真正地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第二,加大处罚力度,从严打击南京长江沿线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开采、污染环境等破坏长江沿岸生态的非法行为,保护南京长江沿线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加大长江沿线水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对污染企业、水上运输等风险源进行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及应急管理能力。
第三,深入推进南京长江沿线造林绿化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复绿、补绿、增绿工程。对南京长江沿线进行全域调查,准确梳理宜造林绿化空间,统筹布局,科学推进沿江岸线复绿和植树造林工作,逐步构筑连续完整、结构稳定的绿色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