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侨务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为了更好地了解困难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状况,帮助困难归侨侨眷早日脱贫致富,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委于8月上旬对2007年以来我市侨务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侨务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根据侨务部门历年侨情统计结果,三亚市本地归国华侨较少,回国后在三亚生活、工作的归侨大多数来自文昌、琼海、琼山等地。改革开放后,随着三亚快速建设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有许多非三亚籍的海外华侨、华人(含港澳台同胞)在三亚投资、开发建设,对三亚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归侨侨眷有2万多人,其中归侨1400多人,侨眷18600多人。归侨侨眷主要分布在国营南田农场、南滨农场、立才农场、海军4802工厂及市区国营企事业单位等。我市还有海外侨胞约12万人,港澳同胞400多人。广大归侨侨眷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是我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在过去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将来他们仍然是值得信赖和借重的。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归侨侨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困难群体。据统计,目前全市低保线(农村320元、城镇400元)以下的归侨侨眷家庭有105户,其中农村65户、210人,城镇40户、120人。截止2012年7月底,享受低保的归侨侨眷有15人。
为了让困难归侨侨眷充分享受我市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与全市50多万人民齐肩并进,侨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侨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各项侨务专项经费,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积极帮助扶持困难归侨侨眷和侨属企业。市外侨办从2010年起,安排一定资金资助3-4户困难归侨侨眷,每户扶持5000元资金;对生活上遇到实际困难、生病或因病故世的老归侨,上门慰问,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切实为困难归侨侨眷排忧解难。随着市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市外侨办对慰问、帮助困难归侨侨眷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强。该办每年都向市财政申请5万元的华侨事业费,用于慰问、帮助困难归侨侨眷。从2010年起,该办把慰问80岁以上的老归侨当着一件大事来抓。2010年,慰问了地方政府管辖的困难归侨侨眷、80岁以上的老归侨和南田农场80以上的老归侨共120多人;2011年,慰问的范围扩大到南滨农场,达140多人;2012年,慰问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市,达到150多人。慰问团给老归侨送去了大米和食用油,让老归侨们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五年来,“送温暖”活动共慰问归侨侨眷400多人次,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共计20多万元。同时,启动帮扶“三侨生”计划,给每年考上大学的“三侨生”发放助学金,鼓励莘莘学子勤奋学习,报效祖国。2010年以来为考上大学的10位“三侨生”发放助学金共计26000元,并为4802工厂一名困难归侨侨眷学生成功申报助学金2500元。此外,根据琼人劳保[2005]232号文规定,为1949年10月1日以后回国、在国家企事业组织工作并在本省办理退休手续、其退休金或养老金低于当地从业人员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归侨职工,办理每人每月增加50元生活补贴。截至2012年7月底,市外侨办已为567人办理了退休归侨职工生活补贴。在帮助侨属企业方面,该办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2011年11月,侨眷彭宜贤自办的个体企业“三亚弘宙农业基地”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了解情况后,市外侨办及时拨付3万元帮助其恢复生产。目前,该基地累计投入150万元,安排归侨侨眷子女就业12人,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作为由全市归侨、侨眷组成的人民团体,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市侨联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归侨侨眷的优势,坚持每年对困难归侨侨眷家庭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资助困难侨生,自2007年以来共筹集约15万元开展“送温暖活动”。协调华侨医院对困难归侨侨眷免费体检治疗、减免医药费、发放药品,5年来,累计减免超过80000元。
多年坚持不懈开展“归侨侨眷关爱工程”和侨务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困难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负担,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给困难群体,有效地促进了侨界和谐建设与团结稳定。
二、侨务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侨情底数不够清楚,影响了侨务工作的成效。侨情是做好侨务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侨情底数不清楚,就无法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开展不能有的放矢,势必影响到侨务工作的成效。关于归侨侨眷的人数问题,七八年前就已经是2万多人,现在还是2万多人,基本上就是一个大概估计的数字。另外,在工商、税务、就业等各有关部门收录的资料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分类,归侨侨眷、侨港澳台企业的相关信息相当匮乏,侨务部门要掌握更详细的情况难度很大,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一些影响。
(二)侨务扶贫总体上不够重视,关爱力度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对侨务扶贫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困难归侨侨眷逐渐边缘化。全市105户、330人困难归侨侨眷,截至2012年7月底,仅有15人办理了低保,占比4.5%。侨务主管部门的华侨事业费几经努力,才从最初的无任何投入到2012年的近20万元,对于一个不算小的群体来说,这笔钱使用起来显得捉襟见肘,平均1个人不到10元。省外事侨务办每年也支持我市3万元事业费,并给予归侨侨眷危房改造款每户5000元,但是每年只有几户的名额。现阶段对于盖房而言,5000元可谓杯水车薪,所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归侨侨眷关爱工程”。“归侨侨眷关爱工程”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在侨界的具体体现,是为侨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侨务部门要把实施“关爱工程”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国内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抓紧抓好。要确定机构或专人负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合理安排必要经费。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听取汇报,研究实施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做好这项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争把侨务扶贫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建议市外事侨务办用半年至1年时间,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我市归侨侨眷(包括困难归侨侨眷)的底数,切实掌握他们家庭的基本情况,建立困难归侨侨眷帮扶救助台账,做到对困难归侨侨眷信息的动态管理。
(二)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加大帮扶力度。“关爱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改善归侨侨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关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不断完善五侨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整合资源、齐抓共管。要积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主动沟通形成共识,甘当配角相互促进,逐步建立分工明确、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市财政要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加大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困难归侨侨眷的帮扶救助标准,加大帮扶力度。要树立“大侨务”的观念,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妥善解决涉侨重大问题,切实维护侨益,进一步凝侨心、聚侨力,发动侨界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有力推动困难归侨侨眷的帮扶工作。建议侨务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全面了解我省和我市有关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方面的政策,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帮助归侨侨眷尤其是困难归侨侨眷落实应该享受的政策规定。
(三)扩大宣传,提升“归侨侨眷关爱工程”的影响力。要及时总结开展“关爱工程”的经验和做法,举办经验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借鉴提高。通过专刊、报纸、网络等宣传渠道,加大我市“归侨侨眷关爱工程”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营造全社会关心侨界困难群体的氛围,真正把“关爱工程”打造成我市侨界的“品牌工程”和“侨心工程”。建议市政府召开“归侨侨眷关爱工程”暨侨务扶贫工作会议,总结一段时间来实施“关爱工程”和侨务扶贫的成果和经验,表彰在这项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单位和个人,这对提升“归侨侨眷关爱工程”的影响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