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赴临高村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阅读数:850 文章字数:4105

赴临高村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人大机关乡村振兴联系点临高村的工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刘耿的指示和要求,在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荣延松的具体领导下,人大机关党委与人大机关驻临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组成的调研组从3月1日开始,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上门走访等方式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临高村基本情况

临高村土地面积约3400亩,耕地1455亩(其中水田606亩,园地449亩,山坡地400亩)。管辖两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新村仔、铺仔市。全村共348户,户籍人口2087人,辖区总人口3922人,建档立卡脱贫户1户8人、低保9户25人、特困8户、监测户1户3人(含辖区常住人口)。2021年全村年人均收入13500元,其中1户脱贫户年人均收入10110元。

(二)主要做法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临高村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压紧压实以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党建引领,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服务阵地为载体,激活基层建设的“神经末梢”,凝聚人心力量。严格按照“双争四帮”(争当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党员;帮党建、帮发展、帮民生、帮稳定)要求,大力开展“抓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班子队伍好”“抓乡村特色项目,实现产业发展好”“抓“三清两改一建”,实现人居环境好”“抓精神文明创建,实现农民风貌好”等“十抓十好”工作,将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一是发展种植业,临高村世代以种植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为主,全村共种植芒果地约225亩,槟榔地约557.98亩,香蕉地约100.9亩,冬季瓜菜约958.7亩;二是大力经营临街商铺,临高村接壤城西村和保平村,连接225国道(崖保路)和保港路,是保港片区人民进出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目前,临高村共有商铺116间,一些特色小吃店铺如港门酸粉、港门粉汤、猪脚饭、虾饼等远近闻名,为临高村村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三是对一些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临高村与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合作投资水产苗种南繁项目37.5万元,每年得到6%的分红,同时今年拟利用中央、省、市拨付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补助资金50万元与三亚崖城保港麦科禽畜养殖农民产业合作社合作,投资其养殖项目,每年分红为10%,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美丽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前全村自来水、供电已实现全面覆盖,数字化电视、通信网络、村道路灯等已基本实现覆盖,主干道亦建有地下排水排污系统。村道每日清扫,垃圾日产日清,规范化处理,村卫生环境良好。全村吸毒人数得到控制,打架斗殴等治安事件变少,村民整体道德感变强,思想认识提高,精神文明面貌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力度有待加强,队伍凝聚力不足。部分村干部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抓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融合;村干部队伍中缺乏懂经济,善规划,会经营的人才,对于如何抓党建带动乡村振兴缺乏创新的思考和深入的调研,缺乏契合临高村长远发展的“新点子”和“亮点子”;村“两委”班子和群众联系沟通不够紧密,队伍凝聚力不足;部分干部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检查评比上,对待工作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支部在发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作用方面不充分,党支部中致富带头人不多。

(二)产业发展受限,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成功范例。一是与其他土地资源丰富的村落相比,临高村能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小,而种植的农产品又较为常见,难以提供更高的经济价值;很多耕地只种植单一的作物,农作物收获之后就撂荒,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二是产业单一,主要以村民分散种植农产品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种植,而村民没有成熟的种植技术,种植的芒果等农产品质量不好,价格不高,无法形成高效特色农业。三是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空白,缺乏成功范例。临高村目前还没有自己村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导致村民和村干部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缺乏信心,心存顾虑,担心投资项目失败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制约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受到生态红线的制约,乡村民宿报建困难,阻碍了临高村的民宿业和旅游业发展。五是土地资源利用不足。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土地用途的转换程序的困难和体制的制约影响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地没有集约利用,而是分散到村民个人进行使用,使得土地无法被高效的利用起来,进一步阻碍临高村经济发展。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较为突出。一是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依然存在。虽然临高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一定成效,在村道硬化、路灯安装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如整个村仅村委会办公楼旁有一个公厕,新村仔部分村道未进行硬化、村民曾天好等的危房还未改造,一些村民仍住在鉴定为危房的家中等等;二是文体活动设施不配套。村里没有文化广场等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儿童之家的娱乐设施也破损老旧。

(四)村民整体素质不高,老龄化严重。一是由于临高村土地资源短缺、产业发展受限,临高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村民老龄化严重,据统计,临高村户籍人口2087人,外出务工956人,占总人口的46%,未成年及60岁以上人口777人,占总人口的37%,大量劳动力的流失使得临高村的发展缺乏活力。二是缺乏致富技能,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村民进行种植和养殖都是用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法,缺乏科学的、成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而除了种植和养殖之外,更是缺乏其他的职业技能。

三、意见建议

(一)抓好支部自身建设,切实提高“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强化抓基层党建的力度,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二是以便民服务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服务阵地为载体,急群众之所急,当好群众贴心人,切实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凝聚人心力量。三是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的“火车头”作用,组织村“两委”干部走出去,把好的经验带回来,在乡村振兴中扮演好致富带头人、技术示范人、治理责任人角色。

(二)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以高效农业为支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充分利用崖州湾科技城的优势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有新突破。一是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积极开展宅基地确权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宅基地确权、土地复垦等方式方法,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村庄建设、生态保护及产业发展,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补齐临高村土地短缺短板。二是集约利用分散在各个村民手中的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和企业化种植,种植牛奶莲雾、燕窝果等高端精品农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作物价值,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观光、采摘等农旅融合产业链。三是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充分挖掘临高村历史文化资源及活化利用,建设临高村史馆,增加乡村旅游配套和产业提升,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崖州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崖州区政府在充分做好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已制定了崖州区临高村史馆建设及周边商业提升工作专班方案。依托骑楼文化,以南洋骑楼风貌为主,筹措资金对周边29间传统骑楼风貌建筑进行修缮,对54间影响风貌的一般性建筑进行修缮,与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国家传统村落保平村实施全面联动、共建共享,利用名村优势更好的带动保护和发展,定期结合村落历史文化开展书画培训、非遗展示、经典诵读、家风传承等主题文化活动,使其不仅成为记录村庄生产发展、生活演变的生动平台,还能有效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弘扬新风正气,促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业,多措并举想法设法解决乡村民宿报建等困难,结合区位优势,打造特色风情商业街。

(三)完善村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区政府继续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宁远河、漳波河的污水治理进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垃圾集中处理,严禁桔梗焚烧,每月进行文明卫生评比,设置村民文明卫生、思想道德红黑榜,提升村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乡村“形象美”还要实现村民“内在美”。二是区政府要在资金方面和政策指导方面加大对临高村的支持力度,帮助临高村补全文体活动设施不配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解决村民房屋报建难问题和危房改造问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障碍的解决。

(四)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把…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底,彰显人大机关的担当作为。市人大机关按照省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以勤奋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老百姓的口碑,争当全市模范,树立人大形象。主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一是组织开展现场体验学习培训。由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组织临高村和扎南村两个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各村小组组长、部分党员和退伍军人赴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亚龙湾玫瑰谷乡村产业发展等地进行现场体验学习培训,感受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三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了解三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帮助两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等不断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转变思想观念,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找准扎南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子。二是加强村民技能培训。由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联合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扎南村委会,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增加村民稳定收入。三是传承传统文化,助力区政府做好临高村史馆建设。由市人大机关牵头组织机关部分干部、区政府及村委会相关人员赴外省考察学习村史馆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将村史馆打造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自我教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