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民
农民发展问题是“三农”的核心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就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民部分(四个问题:收入、权益、素质、自治)
(一)推动农民增收
1、拓展就业渠道。本地就业:依托乡村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民就近就业。外出务工:搭建劳务输出平台,收集就业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创业扶持:落实创业补贴、小额贷款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电商、特色种养、手工艺品加工等创业项目。
2、优化利益分配。产业带动: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产业链利润分配。订单农业:推动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稳定农产品销售价格与渠道,降低市场风险。
3、脱贫攻坚扶持。2025年的一种重要目标,就是守住大规模返贫的底线。
附:2025年国家提出农民增收的途径
1、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特色手工业,培育产业强村。优化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统筹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2、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②共建一批gj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推动建设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重点市)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③推进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应急骨干采购商队伍,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和品牌推广、消费促进等活动。
3、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①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推介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②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
4、培育壮大农业企业。①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农业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②完善农业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
(二)保障农民权益
①土地权益维护。承包权稳定: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完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经营权流转: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流转服务平台,防止土地掠夺性经营,保障农民合法收益。
②社会保障覆盖。基本保障:推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落实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政策,兜牢民生底线。专项保障:扩大农业生产保险覆盖面,推出农民工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等,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提升农民素质
①职业技能: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农机操作、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生产能力。
②新兴领域:组织电商运营、直播带货、乡村旅游服务等培训,适应农业新业态发展需求。
(四)推动农民自治
①组织化建设。合作社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集体产权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归属,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
②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农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权益表达:畅通农民利益诉求反映渠道,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附:农业发展12个“关键词”
农业强国(我国现在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强国)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
2022年12月——在zy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2024年3月——在hn考察时强调
耕地红线(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
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
2022年12月——在zy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大食物观(把粮食安全的边界拓展至食物安全,要吃饱,也要吃好)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
2022年12月——在zy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
2023年7月——主持召开zy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
乡村全面振兴(sj大第一次提出)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24年3月——在hn考察时强调
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2024年4月——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
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服务保障。
2024年5月——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改变农村面貌,浙江)
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4年12月——在zy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富民产业
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2024年12月——在zy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三个“更加”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2024年12月——在zy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金扁担”(省、市、县、乡四级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
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要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给农民的补贴能增加的还要增加,社会保障水平能提高的还要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能激活的尽量激活,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2年12月——在zy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2020年6月——在nx考察时强调
二、党建人才
(一)组织振兴
1、建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优化班子年龄、学历结构,储备人才库。阵地建设:建立完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
2、党建引领发展。推进产业融合: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党组织牵头整合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增收。强化网格治理:划分党建网格,党员包户联片,推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工作精细化落实。
3、强化乡村治理。村民自治:修订村规民约,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法治建设: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培养“法律明白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化解矛盾纠纷。德治赋能: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发挥乡贤、道德模范示范作用。
4、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干部能力: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重点提升基层干部政策执行、产业发展、群众工作等能力。激励机制:落实村干部待遇保障,建立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制度,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人才引进:实施“归雁计划”,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返乡创业;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专业人才。本土培育:挖掘“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乡土人才库,开展技能培训,支持其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5、推进数字化治理。智慧党建: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实现组织生活线上线下融合。数字乡村:建设村级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政务服务、信息公开、民生反馈等功能。乡村治理创新试点:选取典型村庄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治理模式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
(二)人才振兴
1、引进外来人才。鼓励人才返乡创业:政策激励,落实返乡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场地优惠等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发展。项目对接,搭建创业项目推介平台,提供创业指导、融资对接等服务,助力返乡人才落地项目。靶向吸引专业人才:产业需求导向,围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引进规划设计、技术研发、电商运营等专业人才。
2、培育本土人才。通过生产经营培育: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家庭农场主、合作社、产业发展带头人,提升产业经营能力。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培育:针对种养技术、农机操作、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组织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培育:培养乡村教师、医生、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培育模式:建设实训基地,依托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田间课堂”“实操教学”。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短视频等线上资源,推送农业技术、管理课程。
3、优化人才环境。畅通晋升通道: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对乡村人才倾斜,推荐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通过项目支持: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对优秀人才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开展合作交流:组织人才参加行业论坛、技术研讨会,促进与外部资源对接。人才服务基层行动:组织科技特派员、支教支医团队下乡,开展常态化服务。
4、建立长效机制。服务站点:在乡镇设立人才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结对帮扶:建立“专家+农户”“导师+学员”结对机制,促进技术经验传承。建设人才库: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更新,掌握人才需求和发展状况。考核评价:制定人才工作考核指标,对人才作用发挥、项目成效进行定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