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城市建设(六)

阅读数:151 文章字数:3148

城  市  建  设


城建系统核心部门: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和城乡规划部门,大部门人很多,属于市级直属,综合来讲权大提拔慢,成长市级还可以,县区很慢,特别是县区。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项目审批、建设和监管部门,属于人多权大的重要部门,成长晋升和大部分行政部门一样,都属正常。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环境、公共设施等的主管部门,管理范围很广,活不好干。这部门不建议去,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不但活难干,成长也非常困难。

生态环境局:原名叫环保局,2018年改革后更名生态环境局,管理范围大幅增加。属省直单位,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因为年年督察,所以压力较大。

一、城乡规划

规划工作非常重要,在经济、农业、城市建设等领域都是第一关,大到国家发展战略、省市县区发展规划,小到每一个需要办证的小基建项目,都要现有规划,大区域的规划叫总体规划,小区域的规划叫控详性规划,具体行业和项目叫专项规划。申论和遴选涉及很多。

1、健全规划体系。制定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详细规划为骨架,以专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

2、科学编制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听证会、网络征集等形式,广泛吸纳市民意见,提高规划科学性。

3、优化城市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区:科学布局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态保护区等。土地集约利用:严控低效用地,推广混合用地开发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城乡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新建、改造城市道路,完善路网结构;推进轨道交通、桥梁等交通项目。市政设施:建设供水、排水、供电、燃气、通信等管网系统,保障城市运行需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综合管廊,统筹各类管线敷设,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推动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建设,优化资源布局。文体设施:建设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广场等,丰富市民文体生活。养老社服:建设养老机构、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3、住房保障与房地产管理。保障性住房:推进公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房地产市场:规范房地产开发、销售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生态环境建设。园林绿化:推进公园、绿地建设,打造城市绿道,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生态修复:开展河道整治、山体修复等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完善老旧小区水电气暖、道路、安防等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品质。棚户区改造:推进棚户区拆迁安置,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优化城市空间。

6、城市建设管理与监督。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监督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城建档案管理:收集、整理、保管城市建设档案,为城市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三、城市管理

1、市容市貌管理

①规范户外广告、招牌设置,清理违规张贴、悬挂物。

②整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维护道路通行秩序与整洁。

③监管城市照明设施,保障夜间照明效果与设施完好。

2、环境卫生管理

①统筹城市清扫保洁,优化环卫作业模式,提升清扫质量。

②管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与处理,推进垃圾分类全链条落实。

③监管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与运维。

3、行政执法

①查处违反城市管理相关法规行为,如违建、违规渣土运输等。

②处理占道摆摊、违规装修、破坏绿化等群众投诉案件。

③协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4、市政设施维护

①巡查维护城市道路、桥梁、井盖等设施,及时修复破损部位。

②管理城市排水管网,保障汛期排水通畅,防治内涝。

③监督城市道路挖掘、占用审批及恢复情况。

5、园林绿化管护

①对城市公园、绿地、行道树等进行日常养护与修剪。

②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补植缺失苗木,提升景观效果。

③监管城市绿化占用、移植审批,保护绿化成果。

6、数字化城市管理

①运行数字化城管平台,受理、派遣、处置城市管理问题。

②分析城市管理数据,预判问题高发区域与时段,提前干预。

7、城市管理综合协调

①组织、协调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②制定城市管理考核标准,对责任单位进行督查考核。

四、城市经营

1、土地资源出让与开发: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同时,结合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成片开发,打造产业园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区。

2、存量盘活:对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旧改、产业升级等方式提升土地价值,例如将旧厂房改造为文创园区。

3、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多元化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采用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比如地铁、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商业化运营: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进行市场化运营,通过收费机制实现收益,如高速公路收费、停车场运营等,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智慧化升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比如智能交通系统减少拥堵,提升设施使用效率。

4、公共服务开发。部分服务市场化:将非基本公共服务推向市场,比如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形成多元供给格局,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通过招标采购,由专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如环卫清扫、社区服务等,提高服务效率。

5、产业培育。产业链打造:围绕本地优势产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比如深圳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政策扶持: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补贴、研发资金支持等政策,吸引优质企业落户,推动产业升级,例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平台搭建:建设产业园区、众创空间等平台,为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融资等配套服务,促进企业间合作与创新。

6、城市品牌打造。特色定位: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独特资源,确定品牌定位,比如杭州以 “互联网之城”“旅游休闲之都” 为品牌标签。宣传推广: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世博会、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像成都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美食和生活方式,吸引大量游客。环境优化:以品牌建设为导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对各类资源的吸引力。

7、生态资源运营。生态资本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转化,例如依托森林公园开发旅游线路。环境治理市场化:推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让企业为环境消耗付费,激励企业减少污染,同时筹集资金用于生态修复。绿色空间运营:对城市公园、湿地等绿色空间进行合理开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展适度的休闲娱乐项目,增加运营收益。

五、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制定

①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行动计划,明确生态建设目标与任务。

②推动落实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地方配套政策与标准。

2、污染防治

①大气:管控工业废气、扬尘污染,推进重点行业减排。

②水:监管工业废水、污水排放,推进水环境保护治理。

③土壤:开展土壤污染调查,管控污染地块,推进土壤修复。

④固废与危废管理:监管工业固废、垃圾处理、危险废物。

3、生态保护与修复

①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地。

②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

③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开展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

④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推进低碳城市、园区建设。

4、环境监测与预警

①建设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

②分析环境质量数据,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

5、环境执法监管

①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执法检查。

②处理环境信访投诉,督促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

6、环境宣传教育

①开展生态环境普法宣传,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②组织环保主题活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