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调研】***县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阅读数:161 文章字数:5731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统筹部署”促责任落实,提升食品安全“引领力”

高位推动压实属地管理责任

分级管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重宣传强联动巩固共治成效

(二)抓源头治理”促体系建设,提升食品安全“支撑力”

强化风险预警监测

健全粮油标准体系

加大食安抽检力度

(三)抓隐患排查”促整治成效,提升食品安全“防控力”

严守粮食安全标准底线

严控食品生产质量安全

严防食品经营安全风险

(四)抓执法办案”促规范经营,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力”

重拳整治畜禽用药违法行为

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

深化治理集中用餐食品安全

(五)抓“基础建设”促监管效能,提升食品安全“硬实力”

基层能力持续加强

制度机制不断健全

业务水平稳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监管矛盾突出

(二)技术支撑薄弱,能力建设亟待提升

(三)基层监管经费和人员严重不足,监管难度大

(四)部分食品安全的重点突出问题久拖未决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

(三)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县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5年“一要点六计划”安排,县人大社会建设委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重点听取了县市监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局等食品安全工作情况介绍,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人大代表、食品安全监管单位、相关企业、学校食堂、超市等形式,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坚持“五抓五促五提升”,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防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工作继续保持“双降归零”(中毒件数、中毒人数双下降,中毒死亡人数归零)目标,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一)抓“统筹部署”促责任落实,提升食品安全“引领力”

高位推动压实属地管理责任。聚焦“党政同责”关键核心,逐级压实工作责任。县政府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县长带头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深入一线检查调研督导食品安全工作,推动解决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问题6个。县食药安办通过开展乡镇食品安全工作督查、组织召开食品安全领域风险隐患会商会、调度会等,着力解决校园食品安全、农村集体聚餐及野生蘑菇中毒防控等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推动形成了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互联网+”,通过“建立一套机制、建成一个平台、建好一个标准”,对全县200名乡厨团队人员、320名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16名乡镇食安办人员的信息进行了登记备案,倒逼乡厨严格落实“事前自查”“主动规范”,实现了农村集体聚餐智慧化监管,以往农村聚餐的“担心宴”变成了“放心宴”。

分级管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全县ABC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分别为6家、60家、145家,均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依法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完成率100%。组织开展ABC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培训班共3场次,进一步提升了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重宣传强联动巩固共治成效2024年5月30日,县食安办牵头组织成员单位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和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活动,通过巡回播放宣传音视频、发放宣传资料、赠送科普礼品等方式,引导群众健康饮食;此外,还通过餐饮店、马路灯箱粘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海报等形式,深入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参与度。为准确把握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跨区域违法犯罪,还积极与周边*自治县、*县、*县等周边县市区探索跨区域监管新方式,携手创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食品摊贩共享数据库。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监管数据的实时共享,还促进了地区之间风险预警交流工作机制的建立。针对跨区域投诉举报、监督抽检、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案源线索,联合组建了跨区域执法队伍并制定详细的案源线索移送清单。此举畅通了跨区域案件办理渠道,规范了执法审批流程,统一了执法标准,进一步推动食安共治共享。

(二)抓源头治理”促体系建设,提升食品安全“支撑力”

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完成监测采样任务共65个,其中地方特色食品监测(红薯粉)30个,大米监测30个(其中种植环节10份,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餐饮环节共20份),水生蔬菜重金属污染监测5个,合格率为83.07%,其中地方特色食品监测(红薯粉)不合格样品11个,相关监测信息已通报相关单位。2024年评价工作共发放调查问卷48份,召开座谈会及现场调查1场次。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3份,收到常态评价合理建议1条,专项评价意见建议2条,并均上报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

健全粮油标准体系。通过粮食科技宣传周和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对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和粮油健康消费知识进行了宣传,提升了民众对健康消费的认识。瑶珍公司对大米标准体系ISO9001和ISO22000上报相关部门进行了复审,提升了大米加工品质。进一步完善粮食质量检测标准推广,县内粮食企业对入库和销售的粮食都按要求进行了品质指标检测。

加大食安抽检力度2024年1月,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通过现场考核,取得了“双认证”(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和农产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全县农产品定量检测数量共500批次,其中例行监测140批次,监督抽查60批次,稻谷风险监测300批次。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共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共1369批次,抽检量达3批次/千人,发现不合格73批次,合格率94.7%,立案查处58起,移交公安3起。开展“你点我检”2次,共抽检群众关心关注的食品品种100批次。对中小学校、供餐单位实现全覆盖抽检,共计321批次,发现不合格23批次,均通报教育、农业、财政、卫健部门,建立部门间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机制。

(三)抓隐患排查”促整治成效,提升食品安全“防控力”

严守粮食安全标准底线。排查产地土壤污染隐患,整改消除环境安全隐患1个。强化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管控,健全超标粮食长效处置机制,对超标粮食实行定点收购,2024年处置销售超标粮食323吨。加强粮食抽样检测,2024年完成粮油检测样品送样18个。严格落实农药销售台账记录农药施用范围要求。检查农药经营单位272家次、检查使用单位178家次,经营台账规范率达到96%。开展农药监管、农药使用等相关培训1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60人次。已完成全县追溯体系项目建设,推进“两证+追溯”管理,实行国家追溯体系管理,管理企业88家,实行农产品“身份证”管理企业56家。

严控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按照“一企一档”对53家生产企业建立档案并制定“三单”进行风险管控,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8份,给予警告2家,立案查处5家;开展食品生产质量提升暨生产企业、小作坊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培训会2场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检查肉制品生产企业5家,发现并整改问题8个;督促全县B级生产企业完成“互联网+透明工厂”建设。

严防食品经营安全风险。大力加强农村食品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检查食品销售主体940余家,立案查处8起,收缴假冒伪劣食品28公斤,货值0.4万元,罚没金额2.33万元,监督抽检22批次,发现问题食品1批次。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护老”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巩固提升行动,检查食品保健品生产经营者1676家,发现问题隐患209个,开展食品保健食品安全宣传活动9场次,抽检涉嫌虚假宣传、欺诈食品保健食品3批次,监测保健食品广告23条。

(四)抓执法办案”促规范经营,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力”

重拳整治畜禽用药违法行为。通过开展兽用抗生素使用减量化行动、规范畜禽养殖用药专项整治行动、生鲜乳监管、兽药打假等工作,抽取生猪、牛羊尿样1526份、鸡蛋500余枚,经检测,“瘦肉精”、兽药残留检测全部合格。以监督抽检为抓手加大对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问题专项治理力度,立案查处15起,移送公安3起。

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严格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立案查处4起经营未经检疫的生猪案。开展夜市肉制品专项抽检工作,共抽样检测53批次,其中:冷库速冻肉制品32批次,自制烤串肉制品6批次,超市售卖冷冻肉制品15批次,发现3批次不合格,均按照“五个到位”开展核查处置工作。公安机关刑事立案件3起,破案2起,打掉团伙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其中,刑拘1人取保候审4人,收缴病死牛肉400多斤,公布典型案例1起。

深化治理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县食安办牵头组织教育、市监、卫健、公安对校园食品及饮用水安全开展联合督查3次(含“回头看”),发现风险隐患1175处,并督促学校及时完成整改。全县中小学完成全覆盖抽检,共抽检321批次,发现不合格23批次,查办校园食品违法违规案件28起,倒逼学校落实主体责任。同时,县委、县政府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陪餐制,常态化包保联系学校“校园餐”,推动“校园餐”常治长效,有效回应社会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期盼。

(五)抓“基础建设”促监管效能,提升食品安全“硬实力”

基层能力持续加强2024年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投入140万元,建立河路口、白芒营、沱江标准化市场监管所,配备执法装备30万元,引进人才2名充实基层监管执法力量。持续完善“互联网+监管”等监管方式,学校食堂及重点餐饮场所“明厨亮灶”全覆盖。3月27日*与*农业大学签订了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实施技术攻关,建立相关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同时提供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

制度机制不断健全。进一步明晰食品安全监管权责,厘清基层所事权37项,明确基层所具体监管对象21类,规范各项监管流程22个,做到事权清晰。制度完善强管理,共规范完善制度24个,严格落实绩效考核、考勤等管理制度,为内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确保了内务管理日常监管等更加统一有序。

业务水平稳步提升。举办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培训1场次,定期开展理论、业务学习,定期安排股室负责人进行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监管本领,确保监管人员专业化、监管方式规范化。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监管矛盾突出。一是源头治理难。如重金属超标、农残超标等风险隐患仍然存在。二是流通环节难以做到全覆盖监管。因国家规定超标粮食按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进行收购,这样每百斤比合格粮食低12-20元,大部分农民认为价格太低,不愿将超标粮食卖给国有粮食企业。三是部分经营主体安全责任意识淡薄。特别是乡镇经营主体,普遍文化程度低且法律意识淡薄,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食品安全管控措施不严,导致监管难度大。

(二)技术支撑薄弱,能力建设亟待提升。一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快速发展,但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自身检验能力建设不足,对出厂产品质量把控精度不高。二是县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中心“两化”(标准化、规范化)保障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和相应设施设备。三是技术支撑不够。防控野生蘑菇中毒工作中,毒蘑菇的鉴定难度大(需要省级技术支持),一旦群众误食出现高危症状时,县级救治技术力量无法有效应对。

(三)基层监管经费和人员严重不足,监管难度大。一是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未挂牌,且从事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的力量严重不足,监管人员多为兼职,如村级协管员由村干部兼任。二是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等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得不到保障。三是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数量不足且专业能力有限,缺乏食品安全检测、法律知识等专业技能,日常巡查、抽检和执法效率低。

(四)部分食品安全的重点突出问题久拖未决。一是全县定点屠宰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定点屠宰场数量不能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县食品公司的沱江屠宰场现仅持有《生猪定点屠宰证》,其法定屠宰资质及检验范围明确限定于生猪屠宰加工业务,依法只能出具生猪类肉品的《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该屠宰场至今未通过牛羊及家禽类屠宰资质审批,暂不具备合法屠宰非生猪类畜禽的法定条件。以上也是部分配送至学校的畜禽肉制品“两证”不全原因之一。二是学校饮用水安全存在“死角”。目前全县仍有8所小学未通自来水,饮用水为自备水源,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学校食材实行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后,由于询价机制不完善,中标的配送公司存在“重经济效益轻质量管控”的安全风险。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食安委”的综合协调作用,强化职能,夯实责任,定期组织成员单位、乡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会商和调度会,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确保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扩大宣传面,提高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自觉性,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和守法意识,促进依法、诚信经营;持续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你点我查”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民监督食品安全氛围。

(三)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把产地环境关,狠抓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从严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深入实施农药兽药使用减量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严把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准入关,严禁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市场,严厉查处和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定期组织开展有声势的部门联合集中整治行动,对全县的食品市场秩序进行全面整治。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