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天的你乘坐着自动驾驶汽车,在回家途中就可以让家中的智能厨具准备好晚餐,路上有智慧信号灯在有条不紊地梳理交通,几乎不会堵车。回到家享用完晚餐,你想看球赛放松一下,才想起啤酒刚好喝完了。但好在冰箱提前发现你最爱的啤酒库存耗尽,便自动下单为你新买了几瓶。商店的配送很高效,送货上门的还是萌萌的机器人。看完球赛后,你随手让电视播放一些新闻,听到“在智慧农业的帮助下,国家的粮食产量又增长了几番”……这样充满科幻感的场景,其实并不遥远,物联网带来的万物互联的时代,让这些场景慢慢变成现实。
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我们不但随时随地与家人视频通话,想见面就能见面,甚至天地之间的互联互通,也不是神话。借助于天地通话技术,天宫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探索科技之美的大门。也是这一技术,让天地通话如同日常的手机通话一般。
如果把天地互联互通仅仅同航天活动挂钩,那样的理解就自然狭窄了。每天早晨,当我们发动汽车准备赶往单位时会习惯打开导航,此时,我们的车载导航仪正与几百公里外的卫星相联,有几十颗卫星共同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实时观测着地面的方位、车流量的数据,再把这些数据实时传给我们。
从各国元首在“云端”会晤,到各国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出谋划策,无不显示出互联互通的时代价值。“一带一路”则更是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搭建起一座座“连心桥”、一个个“繁荣港”、一条条“幸福路”。
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一列中欧班列正驶向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几个小时之后,另一列载满110标箱的中欧班列也将启程,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千里江陵一日还”曾是古时文人墨客笔下浪漫的幻想,而在“联”与“通”构筑起的新时代,人们已经把“天涯若比邻”变成了现实。
可以说,今天的“联”与“通”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世界变小;拓宽了人们活动的范围,让世界变大。“联”与“通”不仅仅是物与物之间,更是人与人之间,更有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联互通。“联”与“通”让“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的论断变成现实,也给我们带来更新更美的世界。
根据“给定资料4”中学者的一段话,请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明确,见解深刻;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800-1000字。
参考答案
联万物,通天下
“联”是纽带,勾连起空间的经纬、物质的流转与信息的交织;“通”是坦途,意味着阻碍的消解、隔阂的消融。当下社会,“联”与“通”正以奇妙的张力重塑世界:它让山海阻隔化作指尖距离,使地球在互联互通中“变小”;又突破地域与认知的边界,让人类可触及的疆域不断“变大”。在这一收一放之间,个体生活、社会结构乃至全球秩序,都在悄然酝酿着新的变革。
“联”与“通”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现实的世界仿佛变小。“联”与“通”重塑着空间感知,让世界在浓缩中贴近。互联网技术撕开时空壁垒,将科幻想象熔铸成日常图景:腾讯会议的虚拟会场消弭千里阻隔,微信视频的即时互动压缩物理距离,智能家居的远程操控淡化空间边界。交通网络的迭代更让“朝发夕至”成为常态,高铁穿梭于城市脉络,航班勾连起洲际经纬,昔日“千里江陵”的慨叹,如今已化作说走就走的从容。这种变革悄然改写着距离的定义——从丈量山河的地理刻度,转向指尖轻触的“点击距离”,让人类在互联互通中相拥更近。
“联”与“通”拓宽了人们活动的范围,让人们可感知的世界变大。“联”与“通”拓展着生存疆域,让世界在延伸中壮阔。技术赋能打破活动桎梏——旅行博客可以带我们云端漫步极地,VR设备能让深海的秘密展露在我们眼前;经贸流动跨越地域藩篱——我们可以在家品尝智利车厘子,欣赏外国大片,体验到海的另一侧、世界另一端的风物;国际协作深化文明交融,“一带一路”的驼铃摇响共赢乐章,将孤立的经济体编织成命运共同体。这把无形的钥匙,既打开了物理空间的枷锁,更拓宽了认知边界的维度,让人类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探索前行。
要更好、更久地实现“联”与“通”,必须加强“硬联通”与“软连接”。它既需要物联网、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也需要协议、规则、标准等软性纽带,从而强化物与物、人与人、组织与组织间的深层联结。“硬联通”是互联互通的物理骨骼,决定了连接的广度与可能;“软连接”则是其神经血脉,决定了连接的深度与效能。未来发展中,我们要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优化枢纽布局,还要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千兆光网建设部署,更要加强国际规则与政策协同,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联”与“通”既重构了时空尺度,也重塑了文明格局。在这张由技术编织、规则校准的全球网络中,人类正共同书写着“天涯若比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