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假如你是调研组成员,请草拟汇报的主要内容。(20分)

阅读数:70 文章字数:279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种植是我国传统农业中最广泛的种植方式。但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资源消耗较大、生产效率较低且产量不稳定。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近年来,C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面积约400万亩。为深入了解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C市农业农村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督导调研组深入辖区开展了实地走访调研。

“政府帮我们修好水利、完善田间配套设施,现在种田轻松了、产值提升了,大家种粮的积极性也高了。”南里县正清村的种粮大户丁大哥对调研组说。据他介绍,在正清村农田灌溉薄弱区域未实施灌溉工程之前,每年农田灌溉都是大家最烦心的事。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他们的烦心事解决了。调研组了解到,该县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对田间沟、渠、桥、涵、路进行修复重建,把原来只能种植玉米等作物的旱田,改造成为能种植水稻的水浇田。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亩均效益增加了200多元。

长平县农业农村局刘局长对调研组介绍,在土地整理之前,有的村里想搞土地流转,每亩700元的租金也无人问津。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后,分散的土地被统一整合,租金一下子涨到了每亩1000元,很快就被种粮大户承租,成功搞起了规模化种植。现在村民们除了固定的土地租金,还可以通过务工增加工资收入。自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长平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各乡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稻油、稻鱼、稻虾、稻蛙等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向前,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农村、农业和农户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调研组也发现个别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凤溪县福树村,村民林大叔指着自家屋后的果园告诉调研组:“这些苹果树已经种了二十多年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将这块地划为高标准农田,总不能让我把这些树都砍了吧?”在《凤溪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规划图》上,林大叔屋后的果园所占地块,恰好是标号为325的高标准农田。上级文件要求,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图上明明是高标准农田,为何实际是果园呢?调研组沿着福树村村道逐一查看,发现至少有30处标号地块“图文与实际不符”。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上面给划分区域、分派任务的,实际和规划有出入很正常。”凤溪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规划工作的小周解释说,“我们最终确认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就是以我们最终实施的地块为准。这个项目已经过县级验收,现在市级验收还没有结束,市级验收结束后我们才正式上图入库。”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地块,真的如小周所说的那样,可以随意变更吗?根据C市农业农村局的批复文件,凤溪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涉及福树村等7个行政村4530户,建设任务达1.6万亩。文件要求严格执行批复的初步设计,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要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及相关政策规定组织施工。如果有变更的,必须要先上报变更申请,待上级批复同意以后,才可以调整。

据小周所说,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凤溪县级审核验收。那么这样的项目,究竟是如何通过县级审核验收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建设项目中大多数都是这样实施的。”凤溪县农业农村局赵局长表示,“只要完成数与规划数是一致的就行,此前好像都是这样做的,大家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问题。”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田间道是指连接田块与村庄、田块之间,供农田耕作、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通行的道路。但调研组实地调查采访、对照规划图后,发现福树村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修建的“田间道”,并不连接任何田块。

调研组在走访中还发现,在C市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田间管理也并未按要求进行。按照市农业农村局的要求,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均需增施有机肥,且有机肥应通过施工单位统一实施入田,严禁“以发代施”,但C市洪林县的多个村庄按照人口直接把肥料发放给了村民。

“上面确实是按土地亩数发放的,但我们村里都是按人口发放的。”洪林县贵康村郑主任说,“如果按地给,有的一家两三口人有四五亩地,有的一家人都没有地,这就不好弄了,大家也都同意了按人口发。”

调研组在贵康村走访发现,有农户家中还存放着2021年下发的肥料,还有农户正将本应施于高标准农田地块的有机肥挪给果树使用。村民柳嫂说:“村里把肥料发下来,不就是给我们了吗?我不知道这个肥料不能给果树施。”

“给定材料4”反映了C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情况,调研结束后,督导调研组拟向局领导汇报调研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假如你是调研组成员,请草拟汇报的主要内容。(20分)

要求:

1)紧扣材料,内容全面;

2)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3)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一、成果1.农田得以改良。修复重建水利和农田配套设施,将旱田改造成水浇田,让种田更轻松,土地产值和亩均效益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2.收入得以提升。统一整合分散土地,进行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种植,提升土地租金收入,还通过务工增加工资收入。3.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二、问题1.实际和规划不符。上级政府不了解基层情况,直接划分区域、分派任务。2.审核验收不严格。随意调整和变更地块,仅要求完成数与规划数一致。3.配套设施不合规。占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修建非“田间道”。4.田间管理不到位。有机肥“以发代施”,导致村民挪用专用有机肥。

三、建议1.确保规划符合实际。做规划前深入开展调研,形成意见后由基层确认,确保符合基层情况。2.严格把关审核验收。审核验收工作需严格执行批复的初步设计,未经批复同意的调整不予通过。3.严肃落实设施建设。严格审核配套设施规划图,做到专款专用,确保道路等设施建设合乎规定。4.切实加强田间管理。有机肥严格通过施工单位统一实施入田,杜绝将肥料发放给农户的现象。


参考答案说明:(1)“草拟汇报”提示本题为公文题,但题干要求写“主要内容”,所以不必考虑格式,只写正文的主体部分即可。(2)本参考答案宏观上从成果、问题、建议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成果围绕“农田得以改良”“收入得以提升”“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条撰写;问题围绕“实际和规划不符”“审核验收不严格”“配套设施不合规”“田间管理不到位”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条撰写;建议围绕“确保规划符合实际”“严格把关审核验收”“严肃落实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条撰写。问题与建议一一对应。各条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