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空间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塑造和凝聚社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S市涌现出一大批公共文化空间,涵盖美术、戏曲、写作、音乐等多个门类,其中既有博物馆、图书馆等传统空间,也有时尚实体书店、民营美术馆等新型场所。这些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情况如何?它们在文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H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出门就能到,真的太方便了。”自从家门口建起畅雅艺术空间,居民小静有时买完菜或吃过饭就来转转。畅雅艺术空间是S市城区建起的第一家文化名家工作室,可辐射周边10个生活小区6200多位居民,成立3个多月来,开展参观交流等各类文化活动81场次,以颇具烟火气的姿态接待了1700多名各年龄层次的参观者。
畅雅艺术空间活动场面喜人,而有的公共文化空间却冷冷清清,“流量”不足。“公共文化空间要想运营好,离不开创始人的人文情怀和企业家精神。畅雅艺术空间之所以经营得好,与创始人麦老师不仅是文化名家还善于经营密不可分。”市艺术学院李院长说,“而现实情况是,民营公共文化空间的创始人大部分都是各自领域的从业者,在人文底蕴方面没问题,但是否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就不一定了。”
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公共文化空间开业时热热闹闹,运营一段时间后,就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现在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基本上是由各区主导的。各区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考虑的是本区缺啥就建啥。”S市某民办美术馆贾理事长介绍说,“我们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全市第一家民办美术馆。刚建成时人特别多,其他地方看到我们这么火爆,就纷纷效仿。据我了解,S市目前有近1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民办美术馆,但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很多都是勉强维持,我们可能也撑不了多久。”
24小时图书馆是近年兴起的一类公共文化空间。记者分别在早、中、晚不同时段,探访了S市主城区某街道的24小时社区书院,发现几乎没有阅览的人。物业公司员工称:“很少看到有人使用。”记者以办理借阅卡为由向社区了解书院使用情况,工作人员回复:“目前以社区的儿童为主,以后多搞些活动,也许来的人就多了。”
记者走进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型书店,在书架旁找到了负责人张经理。张经理介绍说:“这几年,传统实体书店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我们进行了重新装修,从整体布局的设计到书籍的摆放,都花了很大心思,让读者在这里不仅能买书,还能轻松愉悦地看书、喝咖啡。刚开始效果特别好,但仅仅过了两年,情况又变差了。”店里的一位读者谈道:“现在书店的场景营造模式的确比原来好了很多,但大型的实体书店目前基本都走的这个路子,在设计风格、设施等方面没多大差别,特别在服务上,缺乏个性特点和差异化。第一次来的时候觉得新鲜,来过几次就会审美疲劳了。”
“这里简直太棒了,感觉摸准了我们年轻人的‘脉’。我在朋友圈看到同事发的视频,非常心动,专程过来打卡的。”一位参观者说。记者来到市美术馆,发现这里的人很多,尤其以年轻人为主。该馆唐馆长无奈地说:“我们发现,大家更多的是将我们精心营造的文化空间场景当作‘网红打卡点’,兴趣仅在拍照‘晒’图上,忽视了空间本身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特色功能,这偏离了我们的初衷。”
抵达市文化馆时,黄馆长正在会议室里给市文旅局干部讲课。会议室中传出黄馆长授课的声音:“A市著名文旅夜市地理位置好,而且体量大、创意多,有不少现象级文化IP,年游客量超1亿人次,相关视频播放量高达50亿次。这一成功经验我认为值得好好学习和借鉴。”记者在文化馆馆史展板前,等到了授课结束的黄馆长。当被问到对本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看法时,黄馆长说:“我市虽然历史文化遗存较多,但并没能给现有的公共文化空间带来更多影响力。成熟的公共文化空间载体规模普遍偏小,也比较分散,一些新建的公共文化空间规模相对较大,但离市区较远,去一趟费时费力。而且,我们也缺少主题型和创意创新类的公共文化空间。”
记者来到市博物馆,这里正在举办非遗表演,观众非常多,喝彩声和掌声不断。经了解,市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开设定制了市博研学、非遗表演、礼乐专题讲座等各类活动和课程。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常主任认为,市博物馆人气持续走高,不仅源于藏品和博物馆自身的历史,更因为博物馆通过提供“场所”进行文化价值的“输出”,实现了教育功能。
请根据“给定资料4”,梳理S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20分)
要求:
(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
(2)所提建议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不超过450字。
参考答案
一、问题:
1.建设问题:①缺乏统一规划,各区基于自身需求开展建设,出现重复建设。②空间分布欠妥,成熟载体规模小,分布分散;新建空间规模大,但远离市区。③文化内核缺失,未有效结合历史文化遗存,缺少主题型和创意创新类空间。
2.运营问题:①经营管理不善,部分民营空间创始人不具备经营管理能力。②活动数量不多,使用群体单一,空间使用率低。③宣传力度不够,市民只关注打卡拍照,忽视空间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特色功能。④特色营造不足,场景营造上雷同,服务上缺乏个性特点和差异化。
二、对策:
1.建设方面:①全市统一规划,确保各区空间功能互补,避免重复建设。②撤并部分空间,扩大成熟空间载体规模,分布相对集中于市区。③充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各类主题型和创意创新类空间。
2.运营方面:①提供经营管理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经营能力,解决运营难题。②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开设定制各类活动和课程。③引导市民深入了解空间的文化价值,实现教育功能。④营造多元的、差异化的场景,建立起自身服务的个性特点。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从“问题”“对策”这两个方面展开,每个方面内部又细分为“建设”“运营”这两个层次。各条答案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