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概括民营企业处理贪腐问题的举措。(10分)

阅读数:103 文章字数:1744

7月17日凌晨,S公司总裁张总发了一条朋友圈,写道“公司里有些部门有了权力,不是为用户、客户服务,而是变成寻租的工具,这完全违背公司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要用最锋利的刀子将这些腐烂的肉切掉。”伴随着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是企业内部从未间断的腐败问题,就在同一天,另一家民营企业的三名高管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警方刑事拘留。该公司还披露过一组反腐数据:2018年,公司内部共调查经济类刑事案件29起,移送公安机关查处89人。

提到企业反腐,人们往往会想到国企,而忽略了民企。有人以为,民企都是私人的钱财,因此不存在腐败问题,这是一种误解。虽然民企属于私人所有,但从没脱离社会,必然与企业外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企业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私人性质的活动。特别是在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中,所有权往往与经营管理权处于分离状态,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受个人私欲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业务外包等环节中,挪用资金、贪污钱款、收受贿赂等现象时有发生,既损害了企业利益,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客观地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在整体上也不如国家公务员,因此在面对诱惑时需要更强的辨析是非的能力、抵御诱惑的能力。事实上,如果对民营企业的腐败问题听之任之,其必将蔓延到其它领域,形成对社会环境的污染。

令人欣慰的是,越是处于行业领先、高速发展、且富有雄心的民营企业,越是在内部风险治理上毫不妥协、高调且干脆。这些企业不留余地地主动公开腐败行为,将廉政、清洁的价值观置于企业品牌价值之上,视为绝对底线。某著名的民营上市公司在2018年一口气开除了45个企业腐败人员,其中1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该公司内部通告:“今天,以公开信的方式晒我们内部光鲜亮丽外表下丑陋的一面。”考虑到“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企业融资、品牌管理等现实利益,一家公司能够对内公开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另一家互联网公司也不含糊,在收到举报后迅速行动,55人被查。不得不说这种公开处理本身意味着底气,也是一种态度。当代中国,对权力的贪腐保持高压已是常态,反而是公司法人对内部寻租的反思与自我批判,显得更为稀缺。此外,强调依法自查自纠、强化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提供相匹配的价值观与文化体系,已成为一批公司的先行之举。如某贸易公司,于2018年6月成立了审计部,内部干脆称之为“廉政公署”。这个“廉政公署”近一年来已多次处理、通报、曝光违纪人员。除了自查自纠,该公司甚至对外公开了举报平台,鼓励外部合作伙伴参与监督。

有关专家认为,反腐败正逐渐从个别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行为上升为行业共同准则,乃至所有民营企业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是有可能带来行业治理,并推动整个社会风气转折的。企业人即社会人,人们历来倾向认为,投资、财务和管理相对自由的民企,处事更为“灵活”。至于这种“灵活”是否同样反映出企业内部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人们很少予以深刻的反省,更谈不上应对和解决之道。然而,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民企内部廉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天然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这与政府提倡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相辅相成。在高压反腐态势下,民企的防腐不能只是“一阵风”,而应成为常态,要与国家反腐败体系形成联动,设立民营经济领域反腐败法律法规,将民营企业反腐败上升到法治层面。中国民营企业自我反腐准则的形成,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说到底,视廉洁为命的公司,才更有资格谈未来。

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民营企业处理贪腐问题的举措。(10分)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1.建立廉洁的价值观。将廉洁置于品牌价值之上,视为绝对底线;主动曝光腐败行为。

2.严惩腐败行为。对腐败人员采取开除,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措施,形成高压态势。

3.开展自查自纠。成立专门部门,处理、通报、曝光违纪人员与行为。

4.鼓励外部监督。公开举报平台,鼓励外部合作伙伴监督,并根据举报情况及时调查处理。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从“建立廉洁的价值观”“严惩腐败行为”“开展自查自纠”“鼓励外部监督”这四个方面展开;其次对每个经验进行概括时,将总结性的信息前置,要点更为清晰,明确。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