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括A县做好荔枝“土特产”文章的主要做法。(20分)

阅读数:75 文章字数:1888

广东荔枝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第一,是省内品种特色最鲜明、区域优势最明显的水果。近年来,A县深挖荔枝历史文化底蕴,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把荔枝“小特产”做成“大产业”,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A县荔枝产量达16万吨,农民收益同比增长9%。让荔农困扰的是,荔枝有“大小年”,产量不稳定。荔枝出现“大小年”的一个原因与品种有关,像桂味、糯米糍等品种就容易出现“大小年”。还有一些品种核大肉少,不太受市场欢迎。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改良品种上下功夫。县农业推广中心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新品种,引进荔枝新品种对本地品种进行改良。”A县农业推广中心吕主任介绍说。

目前,A县荔枝种质资源圃汇集了国内外荔枝种质资源700多份、3500多株,是全省最大的荔枝种质资源圃,这里培育了上百棵白糖罂与禾虾串、桂味等品种杂交的荔枝,这些杂交后的果树,易成花,坐果率高,是没有“大小年”的优质品种。2024年,A县荔枝种植面积有59万亩,其中34万亩种植的是经过改良的品种。改良品种不仅在产量上比老品种高,经济价值也比老品种高,而且更受欢迎。

在县农业农村事务中心,“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正在实时监测着荔枝主产区6个乡镇的荔枝果园生长情况,一屏展示实时土壤温湿度、荔枝长势及虫害等数据。平台上,荔农还可在线向荔枝专家请教种植难题。荔枝园里,荔农收到平台发出的相关提示和预警后,就能第一时间利用智能浇灌系统实现精准浇水,或利用无人机及时开展虫害防治。即时的监测数据和及时的科学指导,让荔枝长势更好,味道更甜,为荔枝种植增添了更多“科技”含量。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保鲜难题一直是荔枝产业发展的痛点。

过去,即便有冷库保鲜,但荔枝从离开枝头的那一刻鲜度便开始降低。现在有了荔枝气调保鲜移动集装箱汽车就不一样了。“集装箱内温度控制在4摄氏度,并通过光触媒和空调微风调节荔枝的呼吸,延长了最佳食用期,解决了荔枝保鲜‘最先一公里’的难题。”吕主任介绍道,“从广东运输到新疆,我们的荔枝都还是新鲜的。”

2024年,当地还引进科研团队,开展植物源保鲜技术、物理源保鲜技术和微生物源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实现荔枝保鲜技术新突破。“新技术让荔枝的保鲜期延长了很多,荔枝贮存20天后好果率仍可达到99.8%。我们的荔枝销路更广、品质更好,价格也提高了30%以上。”吕主任说。

新鲜荔枝只能卖三个多月,剩下八九个月,就必须在荔枝的附加值上要效益。因此,要做大荔枝产业,就不能只卖鲜果。

这些年来,A县也一直发展荔枝的初加工以及深加工产业。在A县某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的一楼展厅里,游客们正兴致盎然地挑选着荔枝蜜、荔枝酒、荔枝醋等各类荔枝加工产品。此时,二楼的加工车间一片繁忙,筛选机一边旋转,一边将尺寸不同的荔枝干果分到不同的包装箱里。目前,合作社荔枝、龙眼等农产品年加工产值高达1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

夜幕降临,走进A县桥头村荔枝主题夜市,只见荔枝咖啡、荔枝饼、荔枝冰淇淋、荔枝文创帆布袋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这里每周五、六晚上开市,设有美食区和娱乐区,吸引了不少游客,也让村民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

除荔枝主题夜市外,桥头村荔枝种植园也迎来一批批游客。以10公里的荔乡景观大道为主轴,桥头村连片打造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荔乡风情园。随着荔枝花开,一批批“赏花叹蜜”的游客前来打卡。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2024年,到A县旅游的游客达200多万人次,依托荔枝这一独具特色的农产品,A县积极发展“荔枝+旅游”模式,加大农业与文旅融合的步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蓬勃乡村业态,实现“产业兴”“百姓富”。

请根据材料3,概括A县做好荔枝“土特产”文章的主要做法。(2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改良本地品种。县农业推广中心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种质资源圃,引进国内外新品种,培育杂交品种。

2.借助科技手段。建设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果园生长情况,提供及时的科学指导,解决种植难题。

3.解决保鲜难题。引进科研团队,研究保鲜技术,打造气调保鲜移动集装箱汽车,调节荔枝呼吸,延长最佳食用期。

4.延长产业链。发展初深加工产业,丰富加工产品;发展荔枝+旅游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从“改良本地品种”“借助科技手段”“解决保鲜难题”“延长产业链”这四个方面展开,各条答案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