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梳理M县沟渠、坑塘等相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25分)

阅读数:69 文章字数:2731

“大棚根本进不去,里面积水太深。用水泵抽,泵一开,就听见水井口咕嘟咕嘟的上水声,泵一闭,水一下就漫上来了,越抽越进。”2024年8月,一场特大暴雨降临M县,老孙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家大棚的情形。

几天过去,地表的积水慢慢退去,但只要用脚轻轻一踩,水即刻渗出地面。老孙发现,只要附近的水库一放水,棚里的水井就跟着涨水。大棚不远处还有一座废弃的方塘,如果方塘涨水,棚内积水就更加严重。

邻近的几十个大棚,情况大同小异。“当时下那么大的雨,总不能说不让水库放水吧?”无奈之下老孙拨通了刘镇长的电话。此时,刘镇长正焦头烂额:“下雨当晚,东边几个村就断电了,香菇大棚里的菌棒漂得到处都是。西边冲断了座桥,好多垃圾堵在那,水的流向变了,眼瞅着就要冲到大棚,一旦淹过去,一个大棚的损失就得几十万。”

土生土长的刘镇长,人熟,地也熟。他记得小时候,大田里种的要么是玉米,要么是些杂粮,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成。“旱得厉害,大田根本收不了多少。”后来,镇里鼓励大家种果树,不少村子开始修建方塘,雨天蓄水,需要的时候拿泵抽水浇果树。“2005年左右,镇里牵头开始引进设施农业,建大棚,种黄瓜和香菇。蔬菜大棚的灌溉,特别是香菇种植,基本不需要方塘蓄水,很多方塘就慢慢废弃了。”当初在引进设施农业时,他全程参与了设计,“考虑的是防旱,从没想过排涝的事。田里也没什么排水设计,在后续优化中,排水问题也几乎没有纳入考量。”

水库、方塘、大棚……前往老孙家的路上,刘镇长反复思量其中的关联。“到了他家,看了情况,我也不确定是咋回事。附近河道水位比大棚都高,挖沟排水根本不现实。而且突然挖出一条沟,万一有小孩失足掉进去更危险。”刘镇长坦言,当时灾情紧急,很多想法来不及论证,请示上级后他便做主清理河道。“太专业的知识我也不懂,当时多少有点‘赌一把’的心态。想着水库、方塘和大棚里的水井在地下是不是连通的,如果是,那把河道清出来应该有用。”于是他紧急调来两台挖掘机和翻斗车对垃圾进行清理,同时深挖和拓宽河道。

河道挖开,大棚水退。刘镇长庆幸自己赌赢了,然而,开挖河道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再遭遇如此暴雨,水漫大棚的情况极有可能再次发生。他觉得:“这不是随便挖条沟、挖个坑就能解决的事,具体该怎么设计、怎么施工都需要很专业的技术人员,我们没有这个水平。”不仅如此,他坦言,更恼火的是资金问题,“这属于公共设施,村民不可能自己出钱,镇里也没这笔钱。”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M县共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超5200公顷,其中,坑塘水面约76公顷,沟渠超46公顷。但在县水利局和农业农村局,却没有各村镇沟渠、坑塘等排水和灌溉设施分布和使用的具体信息。

2018-2019年,县里对小型农田水利的管理进行了职能调整。“那次调整把‘小农水’的归口管理从水利部门调到了农业部门,但事走了、人没动,各种资料、手续很多还在水利局。以前信息化、数字化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存在基础信息缺失和含混不清等问题。”县政府办王副主任表示,加之近些年的人事变动,全县“小农水”管理困难重重。

农业水利专家周教授指出,目前,农田水利公共设施由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建设,但建成后的归属权、管理和维护问题却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

M县,很容易看到废弃的方塘和水井,水井不远处的泵房也早就无人管理,一片杂乱之象。村中的水井已经有五六十年之久,早已无人使用。村民老马说:“之前有人承包方塘养鱼、建垂钓园,那会儿由他们自己管。但不挣钱,后来就慢慢荒了,再倒点垃圾,水都臭了。”

刘镇长说,过去种果树、种粮食的年代,村里会对方塘进行集中管理,定期组织清淤、检查维护泵房。“现在利用率太低了,就没人管了。在别的地方,还有人把坑填了另做他用,我们不敢这么干。之前水库管理局将所辖部分闲置鱼池租赁给驾校,其中20亩左右坑塘水面改建成了硬化训练道路,结果因非法占用被通报了。”

“这些都是历史问题,想要重新管起来太难了。”县水利局陈科长说,水库建设之初在下游预留了几个坑塘,想着可以养养鱼,职工也可以搞点副业,后来,经历机构改革,水库管理局的建制早已不复存在,水库和相关资产、人员转由地方国企统一管理,但只是清算了工资,根本没钱对坑塘水面和周边土地做进一步的开发和规划。“而且多年历史遗留的产权归属可能也有一定问题,所以就只能闲置着,可惜了一块好地方。”

周教授介绍,当前,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果被划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或是几大灌区的主要水利设施,有中央财政参与支持,管理就比较规范,但对于其他农田或者温室大棚这样的设施农业,灌排工作更多还是以农户或生产经营者自身为主。“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比较低,农民对于‘小农水’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他指出,虽然各级涉农涉水部门均有相关建设资金,但各自项目要求不同,整合起来并不容易。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想方设法让村集体和农户意识到其中潜在的价值。”周教授说,在乡村各类基础设施中,道路是管理维护最好的,“老百姓几乎每天要走,能每时每刻感受到价值,所以维护意识很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频率低,特别在发生涝害几率小的地区,对排水排涝不够重视,经常会看到排水沟里种植作物,还有的因为种地要用大型农机,直接把沟填平了。”

根据“给定资料3”,梳理M县沟渠、坑塘等相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25分)

要求:

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

2)所提措施与问题相对应,针对性强、切实可行;

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1.问题:技术能力薄弱。设施农业设计排水系统缺失;缺少解决问题的设计、施工的专业人员。对策:引入水利专家团队和专业施工团队,重新规划、建设设施农业排水系统。

2.问题:维护资金不足‌。基层政府无力负担开发规划资金;投入产出比低,农民投入积极性低;涉农涉水部门资金整合困难。对策:争取上级财政补贴,引入社会资本;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积极性;统筹各部门涉农资金,设立“小农水”专项维护基金。

3.问题:管理混乱。基础信息缺失、含混不清,管理难度大;归属权、管理和维护缺乏明确规定,闲置设施难以再开发。对策:开展普查工作,补齐基础信息;建立数据库,智慧化管理,信息动态更新;完善归属权、管理和维护等相关规定,扫除设施维护、开发制度障碍。

4.问题:农民维护意识弱。使用频率低,群众难以感受其价值,出现占用或填埋等情况。对策:加强宣传,让农民认识水利设施的增产、抗灾价值;严查占用、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从“技术能力”“维护资金”“管理”“农民维护意识”四个方面介绍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本参考答案做到了分类分条撰写,各条答案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