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小不一、叠在一起的棕色圆盘,拉伸展开,便成为一套颜值“爆表”的户外桌椅……
在N县腾浩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新品刚刚完成试样。张总经理一边拿着“滚烫”的样品反复检测,频频点头,一边给销售部下达任务:“今年主推这款,争取9月上市!”一旁,设计师、大四学生小谭的心怦怦直跳,这个新品是他的毕业设计作品。“电脑里的效果图变成货架上的真实产品,想想就很‘燃’!”
这一切,来自于N县谋划的一盘创新“引才大棋”。2022年,N县与某大学携手向全国高校学子发出邀请——将毕业设计“写在”大地上,即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题,真题真做,开展“全国高校联合毕业设计”行动,架起县域人才“桥梁”。N县马县长介绍:“每年9月,活动正式启动,我们‘出题’,全国高校学子10月开始‘选题’和‘答题’,第二年5月进行终期答辩。”在N县全国联合毕业设计组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参与院校的校徽,这项行动目前已吸引171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学生奔赴,诞生了456个作品,N县打造“中国毕业设计之城”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腾浩是户外用品行业的后起之秀,3年前凭借一款可折叠“魔法凳”出圈,年产值2000多万元。2024年初,腾浩拿下一笔千万元订单,忙着为“魔法凳”做配套设计,扩充产品线。张总经理抛出的题,引来了初出茅庐的小谭,他在“腾浩”住了下来,郑重写下开题报告:《“魔方”户外露营桌凳系列产品设计》。
2024年,第三届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正式启动后,N县围绕城镇更新、艺术乡建、产业升级、文旅开发等领域,在全域征集了22个需求,作为本届“毕业设计”的开题方向。这其中,就有“腾浩”发布的3个产品设计题。各行各业出题,全国大学生“接招”实地开题、答题,是N县“联合毕业设计”最基础的框架。
然而,令小谭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设计方案“一波三折”。“最初,我设计了折弯结构的桌脚,可到了生产一线,才发现要实现它,不仅需加装转弯轴承,还要让铁件加厚,这大大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成本。第二稿改用伸缩结构,但因为没有生产经验,数据不准,比例失调……”一遍遍修改、一次次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在地导师”帮了小谭大忙。
联合毕业设计的每个作品或项目都配备了由出题方派出的“在地导师”团队,他们与高校导师一起“辅导”毕业设计,共同参与毕业答辩。“‘在地导师’给的意见总能直击要害,特别实用!”小谭的“在地导师”张总经理,并不着急让他动手设计,而是带着他扎进生产一线,从了解生产流程、制造工艺、市场销售开始,再理论结合实际,磨合方案,大大小小的修改不计其数。
“毕业设计真枪实弹,妥妥的职场‘初舞台’。”小谭道出了大伙儿的心声。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首次”都至关重要,联合毕业设计行动抓牢高校青年的成长节点,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给予认同感,最大限度激活了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毕业设计行动迅速扩圈扩容,也令行动高校方发起人、某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王教授兴奋不已,引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专家作为“国际导师”加盟……
L村是南宋名士“阆风先生”舒岳祥的故里,村口有一面浮雕墙,大四学生小李的毕业设计作品《L村公共景观设计》就从这里开始:“我想以古代活字印刷为蓝本,将抽象山水和活字版融合进行造景……”小李的设计让L村党支部曾书记眼前一亮,直呼这题“答得妙”,更“出得准”!“像L村的选题,我们一方面借力镇政府的力量,在全域村庄展开数月的精准调研,找出迫切的、有资金支持的项目,再结合高校和专家的意见,将现实需求转化为可攻关的课题,进行发布,毕业生则来实地选题、开题。”王教授介绍道。“答题关”邀请项目方入局全程参与,并将论文答辩直接搬到项目方所在的田野、村庄或车间,村民、产业工人都可以来凑热闹,现场提问。学生论文呈现方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设计方案、是进行中的工程,也可以是已完成的项目。
“今年,我们还将是否落地作为考评中最大的加分项,希望以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打通青年和县域的双向接口、满足双向需求‘加码’。”3年来,已有36个毕业设计作品在N县落地,另外有28个毕业设计转化为县、镇重大项目配套设计方案。从选题到答题,N县通过一系列的场景重构、流程再造、机制创新,把毕业设计全链条搬进了县城。未来,N县还谋划利用投资、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加固毕业设计“链条”。“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乡贤在关注,乡贤基金、教育基金会、创业联盟,都可能成为毕业设计‘造血’的力量。”
最近,某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大四学生小秦在N县喜获首批毕业设计“青年联络官”新身份。这是今年毕业设计行动的创新,邀请出色的毕业设计青年为N县代言,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与合作。做设计,必须与设计对象相熟相知。小秦来到N县住下。
她每天都出去逛,县域的慢节奏让她沉下心做设计,一待就是一个多月。“除了不会讲N县话,我已经是半个‘N县通’了。在这里,我找到更多自我认同和归属感。”小秦话里话外,满满的自豪。通过毕业设计,N县和毕业生从“初见”到“倾心”。这期间,小秦沉浸式感受N县蓬勃的脉动,吃、住、行、调研都有人才“主理人”帮她安排联络。每年N县还拿出40多万元资金奖励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奖金覆盖面高达70%,以奖代补,让无数个小秦轻松敲开N县大门。
“最初,我很惊讶也很好奇,是怎样一个地方对大学生这么好!”小秦感叹背后,是N县精心谋算的一笔人才大账。随着劳动力的代际更替,未来县城的产业发展势必更加依赖年轻人,招才引智的目标也将前移。这就需要县域转变人才观,赋能其启航,伴随其成长,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种树”上,而非静待成熟“摘果”。2015年,N县就提出了“未来人才储备计划”,通过“家燕归巢”“返家乡”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品牌活动,千方百计与N县籍高校毕业生建立链接。而毕业设计行动更是将眼光外拓,吸引外地青年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更多流入,集纳更广阔的人才资源。
“给定资料4”中提到“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种树’上,而非静待成熟‘摘果’”,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800-1000字。
参考答案
深耕人才“沃土”,育好县域发展“青苗”
当前,县域发展普遍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且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相比,也不具备高薪引进成熟人才的优势。县域人才工作需要转变思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种树”上,将招才引智的目标前移,为初出茅庐的青年人才提供成长的沃土,通过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打通毕业生和县城的双向接口、满足双向需求。
构建实践成长平台,给予大学生动手机会,让其在“真题真做”中厚植根基,是县域人才培育的关键之举。县域应主动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将地方发展需求转化为可供探索的实际课题,让大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施展才华、积累经验。从“魔法凳”的设计研发,到农村公共景观设计,千余名大学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将毕业设计从图纸变为现实。同时,配备“在地导师”团队,带领学生扎根生产一线,了解流程工艺,打磨设计方案。通过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全链条培育生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成为县域发展的坚实力量。
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促成长环境,给予人才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年轻人的创新创造力,是县域人才培育的重要路径。创新活动本就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若县域一味强调成功、严厉苛责失败,人才必将因畏惧而裹足不前,创新勇气也会被极大抑制。为此,县域应着力打造包容开放的人才发展生态,鼓励人才大胆试错,在挫折中汲取经验。可设立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对契合县域发展方向却未达预期的项目予以扶持。如此宽容的文化氛围,能让人才感受到认同与归属,激发他们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形成“失败-学习-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建立成果导向的激励机制,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是县域人才培育的有效保障。在激励机制上,要充分认可人才的创新尝试与阶段性成果,给予物质奖励,这不仅能彰显县域对人才的重视,还能向外界释放强烈信号,吸引更多外部人才投身县域发展,形成人才竞相汇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构建精细化人才服务体系,设置人才“主理人”,在吃、住、行及调研等环节打造“一站式”服务闭环,全方位化解人才后顾之忧,营造安心、舒心、暖心的环境,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县域人才培育是长期系统工程,我们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摘果”思维,秉持“种树”般的耐心与毅力,助力人才在县域茁壮成长,共绘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