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治理】分析“数字法院”有什么优势?(20分)

阅读数:78 文章字数:2480

“我们商量好了,同意离婚。”近日,在S市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中,原告张某对法官说。

看似简单的案件,其实另有隐情。

不久,承办法官收到办案系统中“‘假离婚,实逃债’甄别预警”应用场景发出的预警,发现张某在S市多家法院存在债务类纠纷案件。经核查,这起诉讼属于“假离婚,实逃债”。最终经法院调解,双方就离婚达成协议,但未分割财产,以确保债务纠纷得以妥善处理,避免债权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

这是S市法院借助数字应用场景消除审判盲区的生动案例。截至2023年底,S市法院共申报“数字法院”建设应用场景3068个,为优化办案方式、提升办案质量带来显著变化。

“经‘自然人死亡丧失诉讼主体提示预警’场景智能筛查比对,您正在审理的案件当事人赵某已死亡,故诉讼主体资格高度存疑,建议审慎核实……”

近日,一条来自“12368”的短信,让S市蒲江区人民法院李法官紧张起来。“这原本是一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已经过了庭审环节,裁判文书也已撰写完成,近日就要宣判了。万一被告真的已死亡,没有诉讼主体资格,就属于当事人错列,案子判了就是错案。”李法官立即复核相关情况。经核实赵某确实已于近期死亡。“多亏大数据及时提醒,否则我得栽个‘大跟头’。”李法官说。此次错案预防,得益于S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和S市蒲江区人民法院共同申报并研发的“自然人死亡丧失诉讼主体资格提示预警”场景。

李法官说:“数字应用场景研发之前,由于缺乏大数据支撑,案件审判盲区问题防不胜防,给办案增加了难度。现在,数字应用场景通过将全市法院在办的民商事、行政案件中当事人(自然人)身份信息,与S市大数据中心提供的自然人身份信息‘碰撞比对’,及时发现‘自然人死亡丧失诉讼主体资格’的存疑线索,自动向承办法官发送提示。”

目前,S市法院针对性研发了827个应用场景数据模型,实现对审判程序各节点的自动“体检”,累计发出近3万条预警。

在传统的案件评查中,问题线索一般通过事后人工评查、信访申诉等途径发现。这种方式难以做到全量评查,问题发现时效性不强。S市法院变人工评查为机器预警,变事后监督为全程预警,将案件评查环节前置,并嵌入审理过程之中。截至2023年底,S市法院已建立案件质量评查模型311个。

这些评查模型如何让审判中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评查模型能够常态化对案件质量进行滚动式评查,推动审判监督管理由‘碎片化个案纠错’转变为‘全流程全面评查’。”S市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韩主任说,这改变了过去人工评查只能在特定时段进行、只能针对部分重点案件开展的情况,能够将办案中的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如今,S市法院干警可以通过建模,让个体的办案经验以数据模型的方式得以留存。“我们依托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成果,搭建了大数据平台,并采用小样本训练引擎、人工智能语义理解等技术手段,将近5年的300余万份裁判文书及起诉状等电子卷宗全面解构,形成7.8亿多个解构数据点,与S市大数据中心等对接,实现公共数据共享共用。”S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卢处长说。

如何帮助法官们把脑中的司法智慧转化为技术智慧?在S市法院的研发模型平台里,专业代码语言被“包装”成通俗易懂的词条,可视化地呈现在研发模型平台界面一侧的工作区,使用者通过“拖拉拽”词条到另一侧的工作区,就能快速进行模块重组,建立数据模型。

“每个词条看起来简单,实际却有大量的信息点做支撑。”卢处长说,“我们的研发模型平台向全市法院开放。只要点子好,人人都能成为‘产品经理’,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在平台上研发出个性化模型。”这样的技术实现方式,不需要改造现有办案系统,可以快速移植到其他系统上,不会给法官带来太大负担。

“过去,法院系统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力度,常依赖主观能动性。现在,通过充分挖掘司法数据背后蕴藏的丰富信息,就能够提前主动预测问题,提高纠纷源头治理、风险源头防范的能力水平。”S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郭主任说。目前,第三方机构抓取并推送给银行的中小微企业涉诉信息并不完整准确,银行可能会对企业采取与实际诉讼风险不匹配的贷款限制措施。对此,S市名山区人民法院研发“小微企业涉诉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机制”场景,为金融机构设计出一条协助查询企业涉诉信息的渠道,并配套制定了企业涉诉信息说明函等,64家企业因此获得了共计1.3亿的贷款。借助对同一领域信息的集中分析,可以系统总结行业发展风险,为防范纠纷提出对策。比如,江松法院开发的“机构养老服务行业风险防控与综合治理”场景,通过分析近五年养老新业态企业的579件民事纠纷案件,为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性提出了健全市场准入、完善经营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数字法院’建设不仅能够提供业务辅助工具,更能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引领、反哺、优化、创新现有的工作方式,推动法院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S市高级人民法院余副院长说。

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数字法院”有什么优势?(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数字法院”提供业务辅助工具,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优化工作方式,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1.消除审判盲区,预防错案。提供大数据支撑,审判程序各节点自动检查,及时发现存疑线索,自动向承办法官发送提示。

2.强化案件评查,及时发现问题。案件评查环节前置,嵌入审理过程,机器预警,常态化、滚动式评查案件质量,实现全流程全面评查。

3.共享办案经验,减轻法官负担。全面解构电子卷宗,形成数据点,实现公共数据共享共用;根据应用场景,研发个性化模型,技术移植快速,不需改造现有办案系统。

4.主动预测问题,实现溯源治理。协助金融机构查询企业涉诉信息,助力企业贷款;集中分析同一领域信息,系统总结行业发展风险,为防范纠纷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呈现“总-分”结构,先介绍了“数字法院”的总体优势,再从“消除审判盲区,预防错案”“强化案件评查,及时发现问题”“共享办案经验,减轻法官负担”“主动预测问题,实现溯源治理”四个方面对“数字法院”的具体优势进行了分条撰写,各条答案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