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概括A、B两省共同治理向南河的经验。(20分)

阅读数:90 文章字数:2043

向南河上,波光潋滟、水天一色,乘船顺流而下,宛若穿行画中。谁能想到,这条美丽的河流曾经黑臭熏城,鱼虾难存。向南河贯通A、B两省多个行政区域,河流两岸开发强度高,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生态环境跨域性特征明显,无论是大气治理还是水环境治理,都不是某一方所能单独承担的。

如何做好生态环境跨域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跳出一省一地的局限,建立跨区域的共保联治体系。”A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季主任表示。A、B两省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分别出台向南河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跨区域的共保联治奠定了法治基础。

“要想彻底治好向南河,单靠哪一段使劲儿都不灵,只有在‘联动’上做文章,才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向南河沿岸某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唐队长说。向南河分属A、B两省管辖,过去因河道治理政策不同步、标准不统一,沿线企业跨省非法倾倒固体废弃物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这个“老大难”问题,现在终于“破题”:两省政府已经签订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备忘录,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开展两省水上公安、水务等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两省联合执法队运用遥感影像和无人机遥测、移动采集系统等新技术手段,对生态违法违规问题精准判别,有效提升两省共保联治的工作效率,破解了向南河流域广、监管工作量大的难题。“条件具备了,不管违法行为发生在哪边,我们都能迅速开展协同打击。”唐队长说。

今年,两省还签订了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根据协议,B省以水生态产品量化补偿方式投入3000多万元,对A省向南河流域范围内青虾养殖区实施有序退养。这项跨界合作,形成了上下游政府、周边农户、两地企业绿色共赢格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两地一体联动。

“我们上个月下发了一批两省跨界河流协同处置问题清单,不到一个月,两地就报送了整改方案。”设在A省省级河长办的两省联合河长办公室内,老谭正在逐一核实上月交办的处置问题清单整改方案。老谭是来自B省的一位县级河长,是B省派往A省的第三批两省联合河长办工作人员之一。为什么两省要建立联合河长办?“这由我们两省的地理位置和河流特性决定。”老谭介绍,向南河贯穿两省,两省互为上下游,过去在跨界河流管护中,一直存在因行政壁垒导致的信息不畅、责任不清、目标不统一等问题,尤其是遇到跨省治理问题,基层政府解决不了,只能层层上报,一级一级协调解决,费时久,效率低。制度创新是共保联治的重要保障,A、B两省经多次会商,决定成立两省联合河长办公室来解决跨省涉河问题。如此一来,在统筹解决跨省涉河问题时,对接更加顺畅,共保联治的效率也提高了。联合河长办建立后,双方联合绘制了跨界河流水系图,汇编了跨界河流特性图表集,将重要涉河信息纳入“一张图”管理,实现常态化信息共享。“联合河长办按年度编制工作方案,下发给两省相关部门、各级河长办。”老谭说,一个方案管两地,共同编制、联动实施、闭环落实,干什么、怎么干,变得一目了然。

A省梁化镇与B省江市镇一桥相连,向南河从两镇中间穿过。去年,这里的国控断面出现水质连续超标问题。两地在排查中发现,问题出在江市镇的老街社区,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对向南河水质产生了影响。江市镇老街社区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当时我们计划修建污水处理设施,但需要时间。同时我们又了解到,对岸的梁化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有富余。”江市镇党委陈书记说,于是他们便提出把老街社区的污水跨区域接入梁化镇污水处理厂。污水跨区域处理意味着梁化镇环卫分公司将面临大量复杂繁琐的工作,但公司刘经理想得很明白:“两个镇一衣带水,那边的排污问题不解决,这边把污水处理得再好也没用。”两地经协商达成一致,老街社区的生活污水接入梁化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向南河重新变得清澈见底。以这次合作为契机,两镇对域内向南河段联合进行了整治。“共保联治,两地受益。现在,河水绿了,两岸种草坪、栽绿植、修步道,居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陈书记说。

共保联治推动了两省跨界流域共同治理、融合发展。“过去,向南河是分界线,把两地划分开来;现在,向南河是联结带,把两地结合起来。”季主任说。

根据“给定资料2”,概括A、B两省共同治理向南河的经验。(20分)

要求:

1)内容全面、表达准确、条理清晰;

2)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两省政府坚持系统观念,跳出一省一地局限,建立跨区域共保联治体系。

1.协同立法。分别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跨区域共保联治奠定法治基础。

2.联合执法。签订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备忘录,统一政策、标准,开展两省多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运用新技术,精准判别违法违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破解监管难题。

3.横向生态补偿。签订协议,下游地区投入资金,对上游地区生态保护行为进行补偿,推动绿色共赢、一体联动。

4.创新制度。两省建立联合河长办,对接更顺畅;绘制水系图,汇编特性图表集,重要信息常态化共享;编制年度工作方案,联动实施、闭环落实。

5.共享资源设施。将生活污水接入邻近区域富余处理设施,联合整治,改善环境。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