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县是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7%,至今留存着216个古树群落、7491株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种类和数量多,且散落遍布山野,保护难度极大。踏遍P县的山山水水,为一棵棵古树名木“健康诊断”“建档立卡”……这是县林长办高级工程师老汪和团队成员长期坚持的工作。
P县素来有保护树木的传统。早在1996年,县政府就公布挂牌保护了16科25属28种1096株古树名木,并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临死亡的古树名木。2012年,该县组织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探访散布在村口院落、田间地头、密林深处的珍贵古树。此次普查,新增了13科36属55种6395株古树名木。此后,工作人员将数据信息整合到省智慧林业平台,在赋予古树“身份证号”的同时,为每棵古树建立起了“个体档案”。
“位于梨岭村的水松古树群,对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等都有重要科研价值。我们在寺庙、宗祠、学堂中发现普遍栽有罗汉松,这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也具有一定意义。”老汪说,为古树名木建立“个体档案”,对于研究其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等具有重要作用。
“黄源岭背为保留庇荫,禁止砍柴,违者罚银一两,留存众用。”P县境内有一块始立于明朝崇祯年间的石碑,与当地村民一同守护了古树群数百年。这里,南方红豆杉、银杏等117株平均树龄260年以上的古树虬枝飘逸、郁郁葱葱,成为P县珍稀树种最多、林相最完整,绿化、美化、彩化兼备的“最美古树群”。
“随着这几十年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老百姓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珍贵价值,保护古树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老汪说,“自发巡山、护林、保护古树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在没有路的大山里爬坡过沟,护林员老石在这片山林里走了27年。一本笔记本,一个水杯,一个背包,每天上午,老石都要背着他的这些家当到森林深处仔细观察一株株古树,记录古树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枝叶枯萎迹象或病虫害,就立刻上报。如今,P县像老石一样的专职护林员有349人,日常巡护、病虫害监测、森林防灭火、宣传劝导……这是他们的护林日常。护林员们行走在山水之间,就像“专职护卫”一样默默守护着青山、古树。
“今年,针对偏远山区存在被破坏风险的古树名木,我们还采取了植入芯片的方式24小时强化跟踪保护。目前,首批确定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罗汉松等100余棵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古树名木。当古树名木发生移动时,系统将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即可通过后台定位跟踪,及时处置。近期,我们也协调了县林业、供电等单位共20架无人机,对县域内国家森林公园及古树名木群落等重点生态部位进行无人机3D建模。”县公安局宁局长介绍,依托生态警务中心,引进无人机云平台,实现数据存储比对分析、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开展无人机生态巡查和打击涉生态领域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支撑。
古树是活着的历史,但树龄越大,越容易生病,更需要“私人医生”的专业守护,“一树一策”开“药方”。“九龙桂”是P县最有代表性的丹桂树,但在几年前,它出现了生长衰退、持续落叶等问题。“当时一发现情况,县、镇两级就及时组织了林业专家进行会诊。”老汪说,“对树周、冠下环境进行治理,撤除硬化设施,换上新土。与此同时,采伐、移植周边影响‘九龙桂’生长的毛竹和小丹桂树等,创造利于古树光合作用、排水、透风透气的生长环境,并借助空中喷洒药物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
如今,专家把古树养护重点放在了“治未病”上,采取多种手段促进树体健康生长。持续监测古树的生长环境,借助专业设备进行分析,提前防范化解病虫害侵蚀、土壤板结、缺水失肥等风险;定期进行体检,对古树名木做精细化“查体”,借助新型打孔注药技术,为古树打“疫苗”。“利用检测设备,经专业软件处理后,就能在电脑上对古树建模,直观地反映古树当前整体情况,这为我们精准救护古树提供了依据。”老汪说。
P县在加强和规范古树名木日常管护的同时,还鼓励挖掘和提炼古树名木的生态和人文价值。比如,建设古树主题公园,推出特色古树群游览路线,设立有声古树名木保护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普法活动等,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合力保护,提升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在大家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让保护古树名木蔚然成风。
为了讲好古树的故事,近年来,P县还组织编辑出版了《P县古树名木》一书,收录了24个景观优美的古树群和132株具有代表性的古树。除了珍贵的资料,书中还有许多民间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当地古树名木的风采。
“千姿百态的古树名木是自然的见证,是绿色的文物和‘活化石’。保护古树名木单靠我们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让大家认识、了解古树名木,还要唤醒大家的保护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县林业局段局长说。
“给定资料4”中提到“保护古树名木单靠我们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让大家认识、了解古树名木,还要唤醒大家的保护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请你深入思考这句话对做好执法工作的借鉴意义,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内容充实;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800-1000字。
参考答案
借鉴古树保护的智慧,推进执法工作升级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古树上挂着不同颜色的古树铭牌,详细介绍了古树的品种、年龄,这个细节生动诠释了保护古树名木的核心要义——唯有唤起全民珍视,才能实现真正守护。见微知著,古树保护的智慧恰为破解行政执法困境提供了关键启示。借鉴古树保护“认知-认同-参与”的三阶推进策略,行政执法应当构建“普法教育+价值认同+协同治理”的新型治理范式,破解单边治理与多元诉求之间的矛盾。
做好行政执法工作,要强化执法宣传,公开流程与制度,增进公众理解认同。部分执法争议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因不了解相关规定,对执法行为产生误解甚至抵触。破解这一认知壁垒,关键在于提高法治透明度,增进社会共识。北京市城管局开展的“执法微课堂”,通过短视频解析占道经营执法标准后,提升了商户主动整改率;深圳市通过开展“直播式”执法行动,在直播互动中以案释法,提升市民法治认同度……这些创新实践实现了执法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未来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普法体系,让执法过程可感知、法律依据看得懂、程序规则信得过。
做好行政执法工作,要凸显其现实价值,唤醒群众保护意识,提高参与主动性。行政执法工作的目标一方面是纠正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传递法治精神,引导公众自觉守法、主动护法。杭州市城管局在整治违建时,会说明违建对消防通道的危害,居民从“事不关己”转变为主动举报线索;广州市在推行垃圾分类时,执法部门在对违规行为处罚的同时推出“绿色账户”制度,让环保行为直接获益,垃圾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只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执法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明确自身在法治社会中的角色,才能打破“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
做好行政执法工作,要完善参与机制,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引导全社会参与。当前城市治理面临新业态崛起、社会结构转型等挑战,单靠行政执法力量已难以应对复杂治理需求,需引导各方主动参与。将新业态就业群体转化为“流动网格员”,使快递小哥成为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传感器”,让社区志愿者担当民情民意的“神经末梢”……微光汇集,让“小角色”能散发“大能量”。多主体参与能够激发全社会主人翁意识,共同构建治理新图景。
以认知培育筑基、价值共鸣聚力、机制创新破局,构建全民共建的法治新生态,让行政执法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