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请对“给定资料5”中“卫片执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25分)

阅读数:91 文章字数:1725

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利用卫星技术手段,持续开展土地卫星遥感影像图片(简称“卫片”)执法检查,督促各地对问题图斑开展排查整治。遥感卫星技术具有区域覆盖性强、监测精度高等特点,通过比对不同时间点的照片,可以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从而圈注出疑似违法用地形成的图斑,在发现土地违法行为方面具有常规监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技术赋能,基层执法渠道得到拓宽,极大提升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然而,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卫片执法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我们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荒山荒坡开发旅游设施,并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可是,前不久我们突然接到自然资源部门的整改通知,要求立即拆除旅游设施,恢复耕地,依据就是卫片执法发现的问题图斑。”S县一名村干部无奈地说。对此类问题,另一名乡镇干部遇到了更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一户村民的窑洞顶被划为基本农田,执法部门还开出数十万元的罚款。

长期研究卫片执法问题的W大学王博士调研发现,卫片执法结果显示,H县某乡镇近3000亩土地存在“非粮化”现象,但经当地干部核实后发现,要求整改的土地有六成存在划定基本农田不实的情况。多名乡镇干部表示,发现图斑有问题要想勘误,需要一级一级往上反映,还需要派人核查,提供证据,证明这个地方以前确实是何种性质的土地,程序走下来至少要90天。但在现实中,如果在一定时限内无法按卫星结果恢复土地性质,上级就会对下级进行严厉问责。“即便图斑存在技术差错,也只能将错就错。可这样,村民肯定就不干了,为避免激化干群矛盾,搞出了不少荒唐事。”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一户村民的闲置宅基地被错划为一般农田后,为避免被卫星拍到,只能在建好的地基上覆盖一层植被,再经由规划部门重新上交土地农转非手续。

一些地方通过各种变通手段应付来自卫星视角的检查,A县分管领导说,在今年的耕地“非农化”检查中,他所在的县有2000多亩问题图斑需要排查整改,“很担心不少违法占地行为最终不了了之。”有些地方在整改时,不动真碰硬,存在局部整改甚至虚假整改的情况。比如,某企业建设厂房时多占了周边土地,被卫片执法发现后,只拆除违法占地上方的部分屋顶,露出地面,并在相应区域临时种上绿植,“只要从天上看到变绿了,应付了卫星就行。”另一位乡镇干部反映,有一个地方五口鱼塘都属于违法占地,但是卫星只生成了其中一口鱼塘的违法图斑,最后也只对那一口鱼塘进行了执法。

一些受访基层干部反映,用卫片执法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效果显著,多数问题图斑确实存在违法占地情况,基层执法人员只要依法办事即可,最担心的是,对违法占地的判定不精准。比如,有的农民常年在外打工,其闲置的宅基地被家人种上了农作物,但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工作人员依据土地现状,将此类地块认定为耕地。“耕地红线谁也不敢碰,但凡被认定为耕地,就得按照耕地处理。”一名工作人员说。

请对“给定资料5”中“卫片执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25分)

要求:条理清晰,有针对性、可行性。篇幅3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问题:因技术差错,基本农田划定不实,存在误判。对策:升级技术,结合无人机、实地踏勘等多源数据交叉验证,提升卫星监测技术精度;建立地面校验机制,对疑似图斑进行实地核查,确保判断准确性。

2.问题:图斑勘误程序繁琐、周期长,超出时限面临严厉问责,导致将错就错。对策:建立卫片图斑上报、勘误快速响应机制,简化问题图斑申诉流程,设置直通渠道和专班,动态纠正更新问题图斑;注重实地调研,完善问责机制,避免机械问责。

3.问题:对违法用地整改形式化,以局部整改、虚假整改等应付卫星检查。对策: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并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严厉打击谎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违法整改行为。

4.问题:对违法占地的判定不精准。对策: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升土地认定精准度;对宅基地、荒地等特殊地块,综合历史用途与现状分类管理,避免机械套用耕地标准。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从“技术差错”“图斑勘误”“违法用地整改”“违法占地判定”四个不同的方面,分条撰写了问题与对策两个层面的要点。各条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