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大题】【农业】新民镇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入选省乡村振兴局拟印发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汇编,根据给定资料4,为新民镇撰写一份案例介绍材料。(35分)

阅读数:95 文章字数:2143

采摘、装篓、运送……新民镇年过六旬的老杨干起活儿来认真且麻利,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每天工作7、8个小时,大概能采到500多斤桑叶,按照每斤3毛钱计算,收入一百多块不成问题。”老杨高兴地说道,“累吗?当然累,但想着干一天就有一百多块的收入,累也高兴。”对于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的老人而言,能在家门口就获得赚钱的机会,着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靠着勤劳,老杨夫妇每年在蚕桑基地务工两个月,收入可达万余元。除此之外,老杨还将家里的6亩地入股当地龙头企业,每年可实现分红约4000元。

截至目前,通过旧产区“改造”、现产区“挖潜”、潜产区“扩容”等方式,新民镇蚕桑种植面积已达8800亩,每年养蚕1.1万张,产鲜茧56万斤。“其实,刚开始,我们推广种植、养殖也不顺利,村民们认为种桑养蚕就是图个乐呵,靠这个怎么能增收。后来,我们在几个村创建了桑蚕高产示范基地,带领农户们增收致富,并出台政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对种植户、养殖户进行补助,稳住种养成本,大家看到这个真有钱赚,才慢慢铺开,达到现有的规模。”新民镇吕镇长说。

“你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种树,桑树种植也是需要技术的。如果镇里没有开展培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我们,这片桑树林早就不行了。”老杨告诉我们。为了促进桑蚕共育养殖,新民镇还组织小蚕共育户、养殖大户到蚕桑产业技术发达的地区进行培训,学习先进技术。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秉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政府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在保护价协议基础上随行就市,并实行政府补助的政策机制,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扶持推动村集体与龙头企业结成合作伙伴,由村集体代行购销行为,实现企业、村集体、养殖户“三赢”。

2019年,新民镇引进了智能养蚕生产线,建成智能养蚕车间,成为传统蚕桑产业“破茧成蝶”的关键节点。“智能养蚕生产线仅需单人操作,较传统养蚕效率提高30倍。”提起智能养蚕车间,新民镇上岭村60多岁的智能蚕房负责人老田很是自豪。据了解,智能养蚕车间能够恒温恒湿控制蚕房环境,不仅突破了传统养蚕季节限制,最大程度延长了养蚕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蚕宝宝的存活率和出丝率。另一方面,机械化设备能够实现自动添桑、除沙、消毒、上簇、采茧等功能,极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

“周末专程带小孩来体验桑葚采摘的乐趣,同时也亲近亲近大自然!”每年5月份,随着桑葚成熟,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上岭村蚕桑基地也迎来了最热闹的日子。“基地果桑品种丰富,含无籽大十、大白珍珠、红果2号等30多个种类,口感独特、营养丰富。”老田介绍说。

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上岭村种植果桑150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自2017年以来,村里已成功举办5届桑葚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增收260余万元。在上岭村党群服务中心,慕名而来的游客采摘完桑葚,正在选购村里开发出来的桑叶面产品。除了桑叶面,新近开发的桑葚酒、桑葚膏、桑叶茶、蚕丝被等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上岭村党支部李书记介绍道:“我们的产品很多,质量也好,很受欢迎,客商经常会上门来买,镇里也帮我们与商超对接直销,还引入电商帮助营销,拓展销路,产业链条比较完善。”

“农旅融合的基础上,我们还致力于延伸打造蚕桑全产业发展链条,统筹谋划桑葚酒厂、蚕桑烘焙站、桑菌厂、桑葚加工厂和蚕纱综合加工厂建设,打造‘线上有丝路、线下有销路’的产业体系。目前,我们已经与省里的企业签订了协议,将打造产教融合蚕桑特色实践基地,推动蚕桑产业与劳动教育、研学实践与乡村旅游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镇长补充说,该项目将围绕“学、讲、看、做”开设劳动大课堂,开展采摘、养蚕、参观蚕丝被和桑葚酒制作工艺、品尝桑蚕宴等活动,推动“农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接二连三”(注:这里的“二”“三”分别指第二、第三产业)。

新民镇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入选省乡村振兴局拟印发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汇编,根据给定资料4,为新民镇撰写一份案例介绍材料。(35分)

要求:

1)紧扣材料,内容全面;

2)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3)不超过6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新民镇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介绍材料

 

新民镇围绕蚕桑产业下功夫,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经验如下:

一、提升产业规模。打造高产示范基地,提供就近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收入;集中流转土地,提供入股分红;整合涉农资金,补助农户,稳住种养成本,提高农户积极性。二、提供技术帮扶。镇里统一开展培训,邀请专业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组织养殖户赴技术发达地区培训,学习先进技术。三、给予政策支持。秉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随行就市,并提供政府补助;推动村企合作,村集体代行购销,实现“三赢”。四、推动智能生产。打造智能车间,提供稳定的蚕房环境,突破季节限制、延长养殖时间,提升存活率和出丝率;引进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五、推动三产融合。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体验旅游,吸引游客;延长产业链条,建设加工厂,开发多元衍生农产品,推动农超对接、电商销售,拓展销路;与企业联合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推动“农文商体旅”融合发展。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