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见景、出门见绿、抬头见蓝……S省火热的文旅市场中,许多游客愿意把假期交给“小”地方。
小邹是大学生,第一次乡村旅游是爸爸带着去的,从那次起他喜欢上乡村旅游。“虽然我不是来自农村,但农村的风土和人情常让人依恋,现在我也有了乡愁。”不过小邹说去的次数多了也会有踩坑的时候,明明宣传片很美,但实际却不是。乡村旅游的舟车劳顿也令他印象颇深:基本都是坐火车、飞机到一个城市,再一级一级往下转,甚至最后没有直达的公共交通,很不方便。有的地方道路还凹凸不平,拖着行李不好走。
小韩是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民居与乡土村落,他到过S省多个风格不同的景点做实地调研。“有些乡村景点过于时尚,装修得华丽张扬,尤其晚上灯光耀眼,震耳欲聋。”他感觉这样的景点和城市露天市场没有太大差别,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者想在紧张城市生活的疲惫中感受乡村的宁静放松,却发现和城市一样喧闹,当然只会让旅游者来去匆匆。小韩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其实大有可为,“发展乡村旅游,既要守,也要新”。
李女士的儿子正在读小学,他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李女士就想带他到乡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这些年,李女士带儿子去过很多乡村景点。“有的饭店环境整洁,主打当地特色食材,不仅品质新鲜,且‘土味十足’;但也有饭店打着‘当天采摘’的招牌,卖的却是菜场批发的食材;有的旅馆条件好,房间干净卫生,配套齐全,设计也有乡土风情,收费公道;但有的没有私人卫生间和淋浴设施,同一片区旅游配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差这么大,会导致对好的商家不公平,劣币驱逐良币。”李女士说。
70后的旅游爱好者老庄喜欢经常到各地看看。“一个地方有自己的精气神,眼里看得多了,心里就活起来了。”乡村景点的独特风情和历史文化让老庄眼界大开,收获不少。去的地方多了,老庄注意到S省有些地方开发出的古镇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乡村古镇的文化底蕴,既需要深入挖掘,还需要别具匠心的表现,这对开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老庄说,乡村景观设计有自身的特性,急需人才。对此,不少基层干部也有同感。旅游业是不冒烟的工厂。不少地方正致力于将乡村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为乡村增收,基层干部对此充满热情但点子不多,只能在网上学样子。小徐是刚毕业的乡镇干部,领导让他牵头打造一处村级文旅项目。苦于没有文旅项目经验,他只能找旅游攻略,依样画葫芦。小徐说:“反复推敲的方案还是难逃‘百村一面’的窠臼。”
“景区看上去热热闹闹,但没有实现很好的营收。重要节假日每天接待游客近万名,但人均消费不足10元。”一家乡镇田园旅游综合体负责人高总说。近年来,休闲旅游生态发生大变化,随着智能通讯和汽车的普及,人们休闲度假方式更多样化,如自驾、露营等,乡村有时候只是一个暂留地。高总说,乡村旅游业既要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也要与时俱进,才能迎来自己的辉煌。
请根据“给定资料2”,梳理S省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20分)
要求:
(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有条理;
(2)所提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问题:1.宣传片与实际不符。2.交通不便。需多次转车,缺少直达交通,道路条件差。3.宁静放松氛围缺失。景点装修过于时尚华丽,声光污染严重,过度开发。4.配套参差不齐。餐饮、住宿等设施和服务相差大,导致劣币驱逐良币。5.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历史文化韵味,基层干部缺少经验,景点设计能力有限。6.营收能力弱。游客量大但人均消费低。
建议:1.规范宣传。景区自查宣传内容真实性,相关部门监管、惩治有虚假宣传行为的景区。2.优化交通。增设公交专线、接驳车等与高铁站、机场衔接;修缮道路,保障出行体验。3.保留宁静氛围。制定开发规范,限制过度开发,打造沉浸式乡村生活场景。4.完善配套。统一餐饮、住宿等行业标准,加强监管,督促商家落实整改;制定评级体系,扶持优质商家。5.凸显景观特色。聘请专业团队设计景观,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地方特色。6.丰富旅游业态。结合现代休闲度假方式开发项目,推出特色产品,提升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