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康熙年间的顾庄关帝庙,作为C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见证了时光的流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在这座庙宇附近发现了一片可能在常人看来是“荒地”的区域,竟然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显然,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无人管理了。恰是这种“放任自然”,人们却惊喜地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小虫子,一群麻雀也找到了食物——生长在这里的“狗尾巴草”种子和小虫子。
这片“荒地”所展示的生物多样性提醒人们,即使在喧嚣的城市中,自然的生命力依然坚韧不拔,也给予一次让人们更加关注和保护城市中自然环境的契机——少一点勤快地拔草,多一份自然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是中国绿发会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绿色发展。关帝庙附近的这片“荒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可能性,即一个充满生机和多样性的城市“再野化”图景。
所谓城市“再野化”,是指将城市空间重新设计和管理,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让城市与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是通过让城市绿地和公园更为自然,支持本地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生长,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鼓励城市居民与自然互动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城市朝着更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
2020年7月,首次见到小郭,是在城市荒野工作室的生态修复项目现场——C市小天桥地区宜泽苑的5亩地。他认识这里的所有动植物,并熟知其习性。
“和一些污染治理类生态修复项目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我们恢复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小郭认为,城市生态修复十分紧迫,虽然城市绿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质量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多数仍以园林植物种植为导向,且没有入侵风险评估;种植缺乏乡土物种,没有依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设计,不能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食物与栖息地,是动物眼中的“绿色荒漠”。
2015年,小郭在C市关于乡土物种保护公益讲座中,向生态环境局介绍了“城市生态保育”理念,张局长非常认同,并支持小郭进行试验。在宜泽苑生态保育区项目中,小郭及其团队实践了将场地先变成“次生裸地”——调整、移除原有绿化,再以大量符合自然演替规律的人工干预形式重建生物群落,加速大自然的次级演替。
“为了让试验更有抓手,我们局的专家和小郭工作室进行了深入调研与考察。”张局长说,“我们了解到,在香港505座人造建筑上,有1275种附生植物,它们几乎不需要人为干预或照料就能自然生长,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群,并呈现出了一个特殊的栖息地。”
小郭认为,在大型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领域,虽然一些城市积累了大量依靠自然主动恢复的经验,但许多国外经验无法套用。因为我国的中大型城市规模远大于大多数同级别的国外城市,且城市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历史上受到了较严重的人为干预,难以依靠物种自然扩散的方式恢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如果放任“自然恢复”,结果很可能造成场地被入侵的植物占满。“因此,我国城市的生态修复应注重生态重建,先是人工引种缺失的乡土植物,形成适宜生境后,再引入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但无法自然迁移至项目地的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及扩散能力较差的昆虫等,辅助后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循环。”小郭说。
这一构想在宜泽苑项目中被充分实践,场地在3年后基本形成了接近C市本地自然环境的动植物群落。“稳定的生态系统形成后,物种多了起来,入侵物种不再能构成威胁,我们的专业人员却显得没那么专业了。”张局长感叹道,“为此,局里向社会广发英雄帖,吸引更多领域的人来共建这个小生态。X大学的科研团队同我们达成共识,派出专家帮助我们提升专业水平。”接着,城市荒野工作室又提出“貔貅原则”,项目场地“只进不出”——园林所有“垃圾”都不外运,枯木任其自然腐朽,由真菌与甲虫分解;枯草和树叶任其自然凋落并形成落叶层。项目场地出现了新的土壤层,持续的生态调控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实现自我更新与循环,并将绿化养护成本降到一半左右。作为C市第一个成功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案例,宜泽苑项目还为城市居民尤其是孩子提供了一块珍贵的、可以直观认识生态系统的自然教育场地。
之后,市生态环境局和小郭工作室开展了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从校园绿化到农村人工湿地,从郊野公园到山区的毛竹林等生态修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城市“再野化”工作中,通过持续的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研究,进而将C市塑造成“生态之城”。
“城市荒野工作室让我看到了一种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还原出一种人与自然互惠式的治愈图景。”张局长说,“对于人与自然的未来,城市既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案。‘再野化’实际是我们对城市生态治理工作的一种反思,一种‘否定之否定’,一种更高级的回归。”
请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C市是如何推进城市“再野化”的?(15分)
要求:
(1)全面、准确、有条理;
(2)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C市与小郭工作室开展合作,共建生态之城。
1.试验生态保育理念。调整移除原有绿化,人工干预重建生物群落,加速大自然次级演替;深入调研考察,为试验提供抓手。
2.提升工作专业水平。向社会征集多领域人才;与大学科研团队合作,争取专家指导。
3.项目场地“只进不出”。园林垃圾不外运,任其自然腐朽凋落,形成新土壤层,促进生态系统平衡与自我更新循环。
4.持续恢复研究生物多样性。开展众多生态修复项目,让更多人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