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H市组织艺术家们到柳树镇宏升村开展美育实践,助力宏升村文化振兴。2018年,从镇里走出去的美术家王教授回村时发现,村里经济水平上去了,但乡亲们的生活方式依然如故。于是,他便想通过艺术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同事们很不理解:“他怎么会选择这个连路标都找不到的地方?”但在王教授眼里,村民觉得平平无奇的稻田、农房甚至石板路,都充满了“艺术范儿”。尤其是村里被称为“小红旗渠”的十里水渠与近千亩郁郁葱葱的黄金香柳,都可以给艺术创作提供广阔空间。
从那时起,柳树镇宏升村时常出现一些兴致勃勃的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演员等,但更多的是带着仰慕、迷茫眼神,心里还纠结“啥叫艺术?稻田、石板路咋成了艺术?”的村民。
村民老徐记得,艺术家来村里的第一个作品是用谷草在田里扎了些稻草人、稻草牛,但村民都不认可,“弄个塑料的还成,小孩可以骑一骑,弄些稻草的,既不好看又不能骑,连花架子都算不上……”村书记老洪说,“还有一次,艺术家们原本设计了一个聊天议事的空间。他们的设计也许很美,但仔细研究,房屋结构的比例尺寸不清楚,各部分用什么材料也没看明白,没法施工。艺术,离我们太远了!”
谈到这件事儿,王教授坦言:“从象牙塔到黄土地,艺术家要让作品在乡村落地生根,自身也需要适应和学习。此前,我从来没想象过自己会把作品画在村民的墙上。”
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磨合,又一批作品新鲜“出炉”:村民驻足聊天的荒地,被拓宽美化后加装了座椅;老白家房屋外的护墙上,嵌着各家捐赠的老式水壶、提井水用的木桶、不再使用的农具等。大家说看完这面墙,唤起了儿时的回忆。慢慢地,艺术家的审美表达和村民实用需求统一了,在接受作品的同时,村民们也接受了艺术家传递的审美信息。
不久前,参与市里“人人都是艺术家”活动的一群年轻人来到村里。他们带着绘画软件,让老徐说出自己想要画的内容。就在老徐半信半疑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电脑很快据此生成画作,老徐的“创作”就此完成。
随后,村民们“作画”热情高涨:“我要画油菜地里的小孙女”“我要把自己在青山绿水间编竹篾的样子画下来”……村民对“电脑作画”兴致勃勃的事引起了王教授的思考,他带着学生在村里举办免费油画学习班,给村民讲授绘画知识,并教画画。“过去一些村民觉得艺术家的画很美,但只是他们单方面的创作,自己参与不了,而乡村美育的主体始终是村民,村民产生共情,才能达到乡村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他感慨道。渐渐地,一些村民闲暇时也拿起画笔画下自己生产生活的场景。
王教授还为村里找到了一个产业支撑点:研学。他带领团队结合村里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了艺术研学课程。仅2024年前6个月,宏升村就接待了182个研学团体。
学艺术设计的小王初到村时,感觉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在这里能干点什么。后来,他发现村里很多人都会编织技艺,可以编篮子等工艺品,但这些工艺品的外观缺少现代化的审美创新,销售困难。于是,小王和几个同学便开设工作坊,帮村民设计编织产品的造型、配色等,边做边讲,还教村民们观看使用编织视频,激发创作想象力,现在村里人编织的作品一点也不愁卖。
有了这个开始,其他“人人都是艺术家”团队成员像是开了窍。声乐学张教授设计了集体创作村歌项目。她体验乡土民情后,邀请村民集体讨论,让村民们挖掘村里故事,产生共同的审美判断。村民各抒己见,村歌写出来了,让村民们一同演唱录制,最后她再进行后期制作。创村歌和唱村歌,给村里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参与创作的人渐渐发现,对于写歌唱歌,也能说道说道了。“这样的创作我也是第一次。这个过程中,大家又发现了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文化元素。让我们感到乡村振兴有很好的文化传承,更有干劲。”张教授说,“美育项目既要结合当地特色,又要给村民们一些关键点上的引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这些改变,老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他把自己的房屋改成了民宿,并学着“用艺术妆点生活”,还高价买下艺术家创作的两幅画,“画的是我们村的山山水水,我想把它们留存下来。”老徐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最初对“啥叫艺术”的茫然,到现在如数家珍的自豪,几年来,村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艺术家们也在村里实现了对艺术可能性的不断挖潜。王教授说:“乡村与美从来不是割裂的,艺术源于生活,能被人们接受的艺术必须要能反映他们的生活。相信在宏升村,关于美的思考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惊喜。”
“给定资料2”中提到“艺术源于生活,能被人们接受的艺术必须要能反映他们的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
(1)理解准确,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2)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这句话指生活和艺术不是割裂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与民众生活联结才能在乡村落地生根。具体为:
1.艺术要贴近生活场景和记忆。将艺术家审美与村民实际需求统一,让村民接受艺术作品及其传递的审美信息。
2.乡村美育要以村民为主体。引导村民共同参与艺术创作,产生共情,推动艺术与乡村有机融合,激发村民自主创作。
3.艺术要与乡村产业结合。要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找到产业支撑点;以艺术设计为传统技艺赋能,促进销售。
4.艺术要促进乡村文化传承。要引导村民集体参与,挖掘本土故事,产生共同审美,集体开展艺术创作,挖掘出更多文化元素。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添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