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论述】深刻理解“给定资料4”,以“追求·努力·创新”为题目,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阅读数:74 文章字数:2743

2020年9月29日,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第1000台盾构机,在郑州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线。而在十几年前,中国盾构机还是零,这一天,车间标语“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显得格外醒目。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力逐渐取代人力开挖。盾构机凭借快速、方便、安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地铁等各种隧道工程中,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盾构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到突破关键技术,让民族盾装上“中国芯”,再到走出国门,成为亮眼的中国名片,中国盾构人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就在欧美日大力推动盾构技术升级的20世纪后半叶,基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而对盾构机有巨大需求的中国,却没有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盾构机。

1996年12月18日,西安至安康的西康铁路开始修建,其中经过全长18.46公里的秦岭隧道。为了保障安全、缩短工期,国家以每台3.5亿元的价格从国外采购了两台盾构机。结果挖掘效率大大提升,隧道提前10个月贯通。

“‘洋盾构’有甜头,但越往后问题越多。买的是旧机器,却要按新设备付钱;机器维修保养时不许中方参加,还拉警戒线;维修进度中方说了不算,完全取决于外方……”中铁装备设计研究院总负责人告诉记者。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就会受制于人,从那时起,“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成为中国盾构人的梦想和追求。

时间进入21世纪,为打破西方技术垄断,2002年,“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被列入“863计划”,成为国家级重点工程。由中铁隧道集团18人组成的盾构机研发项目组也于当年10月成立。

盾构机研发涵盖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数十个领域,精密零部件达3万多个,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项目组没有技术指导,从零起步,硬是从设计图纸干起。仅是弄清刀盘刀具问题,就花了近5年时间。”中铁装备设计研究总院负责人说。为了印证数据,他们不断前往施工现场求证,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通宵也是常事。

就这样,啃了6年硬骨头,在无数科研人员与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成功下线。至此,“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虽然有了国产盾构机,但不少人心里打鼓:国产盾构能行吗?

2012年1月,成都地铁2号线、4号线开工建设。当地地质复杂,漂石、砂卵石、涌水突出。在以往的地铁施工中,所有盾构都是国外品牌。“这并不是说进口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而是在当时,人们对我们自己研发的盾构机还心存顾虑。”中铁装备设计研究总院负责人说。

历经3个多月的交流与沟通,中铁装备团队慢慢打消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疑虑,最终采用“1+1模式”,即国产盾构机和进口盾构机左右线同时始发。“这其实就给了我们一个同台较量的机会,当然要全力以赴!”此后,每名员工每天都紧张忙碌着,他们明白,这场较量不能输。

10个月后,国产盾构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进口盾构机,有力提振了中国盾构人的信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我国研发团队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封锁,实现了弯道超车,掌握了包含超大直径盾构超长距离掘进不换刀、超大直径盾构机创抗浮技术、光纤磨损检测、盾尾磨损检测、管片自动化拼装、同步掘进、智慧化远程安全监控管理、管片自动化拼装技术、绿色环保管路延长装置、泥水分层逆洗循环技术、刀盘伸缩摆动装置等世界首创先进技术。

2008年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线至今,中国盾构机已出口至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五年销量世界第一,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支撑中国盾构机产业爆发的正是创新创造。

深刻理解“给定资料4”,以“追求·努力·创新”为题目,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追求·努力·创新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中国制造以其高效、低成本、多样化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全球消费品市场中的重要一员。制造业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始终追求更卓越的成就,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寻求创新突破,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是这种开拓突破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力量,让中国制造得以在全球舞台中独领风骚。

中国制造始终在追求更好的发展,他们怀揣梦想,以实现自力更生、将话语权紧握手中为核心的奋斗目标。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是一篇追求卓越的故事。从最初的简单加工制造到现在的高科技产业、智能制造等,中国制造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姿态,不断探索前行的道路,我们永远铭记被国外实行技术封锁、受制于人的历史,中国制造始终秉持初心、稳健步伐,持之以恒追求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品质提升等多方面的提升,一步步迈向了更高的发展层次。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客户,伴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逐步崛起,我们终于走入世界制造产业的中央,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

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国制造提供重要保障,无数科研人员克服万难,以甘于坐穿冷板凳的心智,高高举起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旗。他们用坚实的脚步,走过千山万水,用坚毅的信念,攻坚克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成果。中国盾构6年磨一剑,众多科研专家励精图治,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中铁1号,打破“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高铁直面西方技术掣肘,不懈地探索材料、工艺、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成功研发了可与国际顶尖高铁媲美的“复兴号”。正是这些科研人员的努力,让中国的航空器、核电站等重器械不断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藏在这些大国重器背后的不只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更是中国科技长足进步的真谛。

勇于创新助力中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持续推进技术升级,掌握首创技术,实现产业领跑的华丽蜕变。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之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零部件制造中心,而在亿亿级别的市场规模下,中国制造正在通过不断升级和创新的方式,开疆拓土,引领国际市场走向。以智能手机为例,中国品牌的崛起已经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局面,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门领域,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出更多的领先技术和产品。中国制造业通过持续强化科技研发力度,引导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研究新产品、新工艺,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助推中国制造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未来,中国制造必将以更为强大的姿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把握时代机遇,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挑战,不断努力创新、提高品质,助力中国制造行业实现更加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发展,向着世界制造中心的目标奋勇前行。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