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论述】“给定资料4”划线部分说“所有向上生长的繁华,都源自向下扎根的力量。”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阅读数:85 文章字数:2816

2021年,第一次来到马家岭村,美术学院的肖教授和学生们就爱上了它。马家岭村沿岭而建,有1000余户近4000人,主导产业是1100亩葡萄、600亩猕猴桃,村民们也种麦子、玉米。“背倚山峦,村庄、麦田、果园点缀其间,有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美感。”师生们决定:“实验艺术”就在这个村子展开。他们租下5亩麦田,用麦秆和钢架制作巨幅装置作品,用树枝、麦秆搭建高高耸起的巨型鸟巢……

然而,由于是师生们自己唱“独角戏”,所期待的“在农村创作”能和村民产生紧密的情感共振效果没能实现。肖教授说:“不能自顾自地展示,要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师生们转变思路,从田野调查做起,农田里、村民家、卫生所、商铺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为了融入农村、融入村民,师生们尝试先从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着手,决定办个“农闲艺术节”。

第一届“农闲艺术节”就这样敲定了。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岭是背景;近处,师生们在麦收后的田里搭建起一个100平方米的舞台,受邀而来的当地剧团、健美操队伍、民谣组合依次登场。艺术节上,村民们的热情参与,让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备受鼓舞和启发。小张同学感慨地说:“这些艺术形式都是我们平时在教室看不到的,我们一定抓住时机来丰富我们的创作。”肖教授接着说:“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嘛!”

第二年,肖教授主动找到村干部商量“能不能再办一次‘农闲艺术节’”。双方一拍即合,好似有默契。一听还要到村里接着办“农闲艺术节”,学生们非常兴奋,纷纷要求加入,理由简单质朴:去年的艺术节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

艺术节的展演需要场地,经过设计,麦田旁的一处堆满垃圾的涝池要被改造为临时剧场。于是,有的同学自告奋勇画出了设计图纸;有的同学负责放线测量;还有的同学与村民一起配合运输队,一车又一车地运走垃圾,再一车又一车地拉回黄土、填实地基,不久就建好了剧场。“回头再看,同学们亲手将满是污水的涝池改造成漂亮的户外剧场,这本身就充满了意义。”肖教授有点激动地说。

村里还破天荒地为“农闲艺术节”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就在这个新搭建的舞台上举行。

夏夜,收割后的麦田旁新搭建的舞台上已经铺上红地毯,身着礼服的艺术家们准备就绪,一场麦田里的“交响音乐会”开始奏响,一些村民也带着自己的“节目”来参加。

“迈着悠闲的步伐,麦田剧场转一趟;吹着凉风看节目,嘴上称赞手鼓掌;动情了抹把泪,激动了发个狂……”师生们看着70岁的农民王老伯第一个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越朗诵嗓门越高,都不由自主地跟着激动地鼓起掌来,并连声叫好。师生们感叹这诗虽然简朴,但却飘着泥土的气息,令人回味。

翻开“农闲艺术节”的展演手册,多种艺术展演和文化活动持续上演。还有一些村民主动找到艺术家想参与创作、展示才艺。“你会发现,他们手巧心细,有时搭建的艺术装置、刻下的字比我们的好很多。”某艺术家说。

学生们拍下了丰收后老乡们喜悦大笑的照片,然后做成高高的刀旗,插在麦田中。湛湛晴空下,看着老乡们的巨幅画像,背后是绵延的山峦,脚下是翻腾的麦浪,这些久居城里的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忽然间深刻理解了这个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啥是艺术?割麦就是艺术,农民就是艺术家,艺术在田野里。”

“我现在明白了,你越理解这块土地你就越爱它,越爱它你就能从它身上学到更多东西,越爱它你就想做更多事情。”小马同学感慨地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马家岭村子变美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干农活的劲更足了,笑容也多了起来。跑到城里的年轻人回来了,也愿意留下来了,开餐馆、民宿、做旅游、种地,有人气的美丽乡村真是生机勃勃呀!”小杨同学笑容满面地对肖教授说,“这些丰富而鲜活的乡土文化资源给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素材,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

肖教授则说:“这两年,很多人问我,艺术到底能给村庄带来什么?比较而言,我更愿意回答‘村庄给艺术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需要与百姓生活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滋养。所有向上生长的繁华,都源自向下扎根的力量。

“给定资料4”划线部分说“所有向上生长的繁华,都源自向下扎根的力量。”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800-1000字。

参考答案

向下扎 方能向上生长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事物的发展需打牢根基,才能持续向上生长,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社会治理,亦或是农业发展,各项事业都是如此。最丰富的养分,最肥沃的厚土,依然在广大基层地区,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

艺术创作要扎根基层,不仅要立足于乡村大地,从中获得创作的素材,还要与百姓生活相融合,获取源源不断的滋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而要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就必须深入基层,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从丰富而鲜活的乡土文化中,汲取灵感,寻找素材。同时,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从百姓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让艺术创作百花竞放,繁荣发展。正如……所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只有扎根群众、扎根生活,艺术才能打牢根基,茁壮成长。

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来自群众,来自基层,而这种力量也是推动社会治理的灯塔,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引擎。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向下扎根,汇集群众智慧,也要主动服务,以群众诉求为导向,提升治理效能。李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说:“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要大兴调研之风,从基层吸取民众力量,汲取民众智慧,让社会治理由政府的“独角戏”,变成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让群众不再是被动的管理者、旁观者,而是主动的治理者,更是服务的接受者、提供者。治理过程群众参与,治理成果群众共享,才能夯实基层治理基石,也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力量之源。

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样需要扎根基层,通过培训,帮助传统农人往新农人转型,还要推动人才返乡,获取新力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而深入地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大量转移,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没有专业化的新农民,农业现代化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就地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另一方面,筑巢引凤,从政策上对农村优秀人才回引提供支持和引领,为人才培育成长的“沃土”,给现代农业注入新鲜血液。

江河万里有源,树高千尺有根,无论时事如何变迁,只要我们与群众紧密相连,我们的各项事业就能扎牢根基,获取源源不断的向上力量,迎来满目繁华!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