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占据J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是J省经济的特色名片。工业园区既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又是治污攻坚的主战场。从污染物排放量上看,全省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约占75%以上。
J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一项环保创新举措——工业园区(集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
所谓“限值”,就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制定园区环境质量目标;所谓“限量”,就是根据园区环境质量目标和实际污染物排放情况,确认园区主要污染物总的允许排放量。过去由于监测监控能力不足,园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到底排放多少污染物难以说清。
为摸清“家底”,M县11个园区先后建成了一批大气、水环境监测站点;园区内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二者均实现“应联尽联”智慧化管理,园区监测监控网络初步形成。
“2021年,园区作为试点单位率先参与了限值限量管理。”园区生态环境科张科长介绍,园区并不算大,共有12家企业,大力发展高分子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主导产业,其中9家企业为排污许可重点管理企业。在排污许可重点管理企业中,应建的8家企业废气自动监控检测设备均已和园区或省里联网,产生废水的5家企业也已完成省级联网工作。
该产业园环境监管工作起步较早,2017年园区已初步完成了VOCs摸底调查,并在市排污许可管理系统中完成申报,在2019年园区投资了2000多万元建设完成的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基础上,2022年又投资440万元对园区废气、废水监测监控体系进行填平补充。
截至目前,J省168个“限值限量”园区共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273个,空气标准站391个,空气微站7215个,VOCs站362个,恶臭站214个。J省开展了基于在线监控数据的企业废水量、废气排放量等自动测算;同时开展了基于园区标准空气站及微站自动监测数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动态模拟测算。
“每个园区的减排空间都不太一样,具体还要看园区已开发情况。我们园区大概两平方公里,目前只开发了一平方公里,如何在保证限值限量、原有环境质量不恶化基础上,继续开发剩余的一平方公里,在现有政策下我们只能在原有9家排污许可重点管理企业上做文章。”张科长表示,由于园区面积小、企业数量少,减排的来源和空间都被压缩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后园区新上项目的排放总量来源,需要在自己园区内来减排,解决难度较大。因此,探索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下,建设项目审批落地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个难题是,在线监测数据准确性还需要提高。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的实际排放量核算主要依据在线数据,而在线数据并未覆盖全部企业,也未实现对企业全部排放口和无组织排放的全覆盖。
“目前在总量核算的准确性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方法不同导致核算出的总量差异较为明显。”张科长坦言,在线监测方法测算的总量趋于真实,但无法覆盖所有排放口。模型测算、产排污系数法等核算方法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还有,在线监测数据准确性也还需要提高。
限值限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建设、软件管理、质量控制、环境监管等方面,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园区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培训指导、约束激励等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深入推进限值限量管理工作,用好总量储备、管理、使用等配套措施,优化环评审批服务,以限值限量管理有效激发工业园区和经营主体治污减排的能动性,协同推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请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J省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是如何推行的。(25分)
要求:
(1)全面、准确,有条理;
(2)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布局监测监控网络。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标准站、空气微站、VOCs站、恶臭站等大气、水环境监测站点;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推进“应联尽联”智慧化管理。
2.实行自动监测。基于在线监控数据,自动测算废水废气等排放量;基于园区标准空气站及微站数据,动态模拟测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3.多部门协同治理。优化培训指导、约束激励等工作机制,用好总量储备、管理、使用等配套措施,优化环评审批服务,激发园区及经营主体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