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坚守不是死守,换种思路看问题,永新就从‘因水受限’变成了‘以水发展’。”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60分)

阅读数:68 文章字数:2540

永新县城地处Z省W市深山,汉云江穿城而过,水质优异。1997年,W市为保障700多万人用水,选址永新修建大型水库。水库建成后,永新坚守“一缸净水”,对不符合生态功能的项目“一票否决”。20多年来,累计拒绝200多亿元的工业投资。

产业发展是富民强县的关键,坚守“一缸净水”的永新却频频拒绝产业项目。永新要发展,突破口在哪里?2019年以来,经过多轮讨论谋划,全县上下的发展思路逐渐统一:突破口就在“水”上。“坚守不是死守,换种思路看问题,永新就从‘因水受限’变成了‘以水发展’。”县发改局陈局长说,保护水生态并不意味着舍弃经济利益,永新守水保生态,用水谋发展,依靠汉云江走出了一条新路。

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永新县成立了白云洲水经济产业园。永新用水找到的第一个大项目是喜多智能化饮料制造。2019年7月,喜多集团董事长带队到永新调研,其质检部工作人员提取汉云江原水样本,现场分析后发现,一些水质指标甚至优于城市里经过多轮处理的自来水。调研后仅15天,总投资近5亿元的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水经济产业园。该项目2020年6月全面投产,年产6.1亿瓶(罐)饮料,年产值达10亿元。

永新的目光并未局限在产业园区内,而是在大健康产业整体框架下,用“健康水”在全县织成一张网,将千家万户汇聚到这条全新的共富赛道上来。

“中蜂蜂蜜、糯米山药、高山杨梅……永新有一批发展成熟的农产品品牌,大健康产业项目的到来,让它们获得了精深加工的机会,可以变身为蜂蜜水、杨梅汁等产品。”永新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廖主任说道。

永新县中蜂养殖规模达3.5万余箱,年产蜂蜜357吨。优米食品负责人薛总表示,正在建设的蜂蜜水饮料生产基地预计日消耗蜂蜜2至3吨,将优先采购当地蜂蜜做原料。

2021年,永新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开展中蜂产业帮扶项目,7000余户低收入农户参与其中,以蜂群、蜂箱、蜂具等入股,委托养蜂大户集中代养,蜂蜜统购统销,低收入农户享受保底收益和相应分红。

永新星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优米食品签约,负责向全县蜂农统筹收购蜂蜜。“蜂蜜水生产线带来了稳定的销路,大家吃下了‘定心丸’。”星辰农业徐经理说。2021年,永新中蜂产业产值4280余万元,蜂蜜水饮料投产后拉动产业继续强劲攀升。

2020年11月,永新县考察团赴省农林科技大学商讨校地全方位合作。2021年1月,永新与省农林科技大学共同投资成立大健康产业联合研究中心,总体目标是创建一个集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现代物流保鲜和农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开展大健康产业的创新研发、系统集成、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省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先后提出不少建议。永新县种植了6000多亩糯米山药,除了把糯米山药开发为八宝粥辅料,还有没有别的可能?“糯米山药主要成分是淀粉,制成糊状,特别适合掺入冰淇淋,制成有独特口感和风味的新产品。”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林教授说,这样做,所需的糯米山药原料少,但成品价值高。这个点子给了永新县农业企业很大启发。同时,省农林科技大学还优选了一批冷藏保鲜、作物栽培等领域的技术专利,向永新县企业开放免费许可。

永新县还筹划在省级科创园区内创建服务本县发展的“人才科创飞地”,以此为平台,积极招引高层次人才,打造“研发在省会、产业在永新”的引才、留才、用才模式。目前第一批6家科技型企业和相关研发团队正准备入驻。

“给定资料4”中提到,“坚守不是死守,换种思路看问题,永新就从‘因水受限’变成了‘以水发展’。”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800-1000字。

参考答案

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进行了部署,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并不意味着死守生态环境,停止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是要正确理解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只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综合发展优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要树立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的思想。一方面要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实现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互斥,二者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忽视生态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只有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坚持从两个方面同时发力、相向而行,既要在加强生态保护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又要加强环保治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搞“一刀切”,不突破经济安全运行底线,以此实现两者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还要制定产业发展框架。既要结合当地优质特色资源,探寻产业新出路;又要将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相衔接,共享发展成果。科学的产业发展框架对于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具有导向作用,不仅提高生态资源的配置效率,解决发展难题,而且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升级,增强竞争力。政府要依托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利用有利条件,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探寻产业发展的全新路径。此外,在框架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拓展市场合作,增加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提高收入,走上生态共富路。

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需要持续有力的技术支撑不仅要加强创新研发,推动成果产业化发展,也要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研发资源和成果,还要扶持人才建设,保证创新人才的跟进。如果没有技术加持,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产品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转变,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活力,推动成果的转移转化;同时也需要优选技术专利,向企业开放免费许可。最后,还要以岗位为“媒”、待遇为“礼”、培养为“带”,吸引高质量人才,保证创新动力源源不竭。

大自然赠与了我们优质的生态资源,发挥好、利用好这些独特的资源,实现价值转化,才更能织就万家共富之网,走出全民致富之路。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