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城市建设】根据“给定资料4”,以“面子、里子”为话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阅读数:92 文章字数:2548

日前,S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3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对于设摊经营、占道经营等行为由以往的全面禁止变为了“重点区域禁止”,不再“一禁了之”,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此举体现民意,但也有人担忧,放开之后,是否会增加管理成本?为此,记者进行了调研。

“星光里”夜市人流如织,老王的“地摊照相馆”人气很高。最开始,他的摊位只有一张桌子,后来他和集市上的朋友合作,以房车为载体,一边作为拍摄舱,一边售卖咖啡,挂满照片的房车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老王说:“最初,我只是想过渡一下,没想到一直走到了现在。”

记者注意到,相比夜市的固定摊位,流动摊贩的自由度更大,成本更少,但风险也更大。这类摆摊并不被即将实施的法规所允许,但在人流量大的地铁口、交通路口,依然会有流动摊贩出没。晚上11点,在地铁口卖炸串的邹阿姨手机响了,接完电话后,她立刻招呼其他摊主收摊,大家心领神会——城管来了。邹阿姨和丈夫一人一个摊位,摆在两个相邻的路口,远处的儿子见机给父母通风报信。邹阿姨他们骑上车,藏进一家商铺的通道里。“我们也想过到政府划定的区域去摆摊,但是这些区域都不沿街,摊位费也高,对于我们这样的小摊贩并不合算。”邹阿姨对记者说。

都说“人间烟火气,当数夜市最浓”,针对这部法规的评论,网友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即“烟火气”。法规中对设摊经营不再“一禁了之”,让市民读到了一种开放与包容的城市治理气度。

“童年的回忆和烟火气一起回来了!”老马停好车,走进“九街夜市”后感慨道。天刚擦黑,“九街夜市”已是人声鼎沸。步行街两面是古色古香的殿宇楼阁,中间的小摊次第排开,水果生鲜、烧烤肉串、衣服饰品、美甲、套圈、气球、鲜花……应有尽有。老马家在长龙,这次专程带女儿小美来“赶集”。

像老马这样专程逛夜市的市民不在少数。不少市民说,缺少了摊贩,这座城市总觉得少了几分灵气和暖意,夜市就是一种载体,实现人与人之间更亲密的交流,使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

夜市不仅是中老年人的乡愁,也是年轻人的乐园。在多个网络社交平台,夜市话题均为流量热帖。每个从夜市归来的“90后”“00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发朋友圈,有的甚至开启直播,而这些网上的流量又引来线下流量,为夜市积攒人气。但是,也有人坦言,“烟火气”管不好,很可能就变成了“火气”。

“没有人不爱路边摊,除了周边的居民。”住在新牌坊的小孙此前是夜市的投诉者。“炒河粉的摊位就在我家楼下,一直闹到凌晨4点。夜市取缔后,一下子清静了。”不过,几年之后当小孙搬到箐口后,她又异常怀念当年的喧嚣,成了夜市的支持者。

市民需求关乎“里子”,市容管理关乎“面子”。在“岐山夜市”,清洁工大叔指着地上散乱的竹签、纸盒,向记者吐槽:“这怎么扫?扫了前面后面还有,永远也扫不干净。”他说,至于烧烤摊留下的油污,只能等夜市收摊后才能刷洗。

夜市星光灿烂,运营和管理成本却不低。一场夜市的背后,除了组织方的精心策划,还涉及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江北区商务委蔡主任说,如果在划定区域内开夜市,需要交通部门的支持;治安工作如何做,需要公安部门给予指导;食品摊贩的证照是否齐全,需要市场监管局的监督;摊贩的市容“善后”,需要街道、城管部门来管;一旦有流动摊贩进入夜市,还需要相关部门来执法。

摆摊不能“一禁了之”,但也绝非“一放了之”。此番对设摊经营的立法疏导,对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哪里可以设摊?与居民区的距离多少为好?公共市政设施是否完备?消费纠纷如何调处?辐射人群是否匹配?……这都需要更精细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根据“给定资料4”,以“面子、里子”为话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800-1000字。

参考答案

兼顾里子与面子  留住灵气与暖意


一座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的既有城市外在的美丽与繁华,也有内在的温暖与归属。只有二者兼顾,以人为本,才能留住城市的人间烟火气,让民众感受到城市的灵气与暖意。

“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面子”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外在环境,是市容市貌,关乎城市形象;“里子”是城市的气度、灵气、烟火气,是看不见,却涉及城市安全和群众利益的服务、民生诉求等,关乎生活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景色、完善的硬件、特色的建筑等,也是城市魅力与品味的象征,是市民自信心与归属感的来源。但如果过分追求“面子”,忽视“里子”则会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为居于其中,我们更希望一座城市有优质的服务、厚重的人文、便利的生活……

“面子”与“里子”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是城市建设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面子”“里子”共同构筑幸福、宜居、安全的城市。当前,一些城市重金打造城市地标、对夜市摊点“一禁了之”、忽视地下管网建设导致“城市看海”等等,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还损害民众的切身利益,面子有了,却丢了里子。但若在重视“里子”的同时,未做好管理工作,也会让民众心生不满,如夜市开放后,满地散乱的垃圾、难以清理的油垢同样会有损城市的“面子”。所以城市建设不可厚此薄彼,只有内外兼修,城市才是一座健康的生命有机体!

兼顾“面子”与“里子”需要政府疏堵结合,法规设立人性化,管理体系精细化,部门之间加强联动,明确权责。游人如织的夜市中,人与人之间有了亲密的交流,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成了寄托乡愁,释放压力的归处。但狂欢之时的噪音扰民,狂欢之后的卫生难题,也饱受诟病。如何平衡就要考量政府治理的智慧。一方面政府要以人为本,出台制度,立法疏导。如对于设摊经营、占道经营等行为由以往的全面禁止变为“重点区域禁止”,不再“一禁了之”。当然也不能“一放了之”,所以另一方面,管理者也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统筹规划,建立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这样才不会让城市的“烟火气”变成“火气”。

既把“面子”做靓,又要把“里子”做实。只有“面子”“里子”一起抓,才能真正提升城市质感,彰显城市温度,让民众在“光鲜亮丽”中感受城市的活力与美好。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