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河上,波光潋滟、水天一色,乘船顺流而下,宛若穿行画中。谁能想到,这条美丽的河流曾经黑臭熏城,鱼虾难存。向南河贯通A、B两省多个行政区域,河流两岸开发强度高,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生态环境跨域性特征明显,无论是大气治理还是水环境治理,都不是某一方所能单独承担的。
如何做好生态环境跨域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跳出一省一地的局限,建立跨区域的共保联治体系。”A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季主任表示。A、B两省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分别出台向南河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跨区域的共保联治奠定了法治基础。
“要想彻底治好向南河,单靠哪一段使劲儿都不灵,只有在‘联动’上做文章,才能真正解决污染。”向南河沿岸某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唐队长说。向南河分属A、B两省管辖,过去因河道治理政策不同步、标准不统一,沿线企业跨省非法倾倒固体废弃物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这个“老大难”问题,现在终于“破题”:两省政府已经签订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备忘录,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开展两省水上公安、水务等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两省联合执法队运用遥感影像和无人机遥测、移动采集系统等新技术手段,对生态违法违规问题精准判别,有效提升两省共保联治的工作效率,有效破解向南河流域广、监管工作量大的难题。“条件具备了,不管违法行为发生在哪边,我们都能迅速开展协同打击。”唐队长说。
今年,两省还签订了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根据协议,B省以水生态产品量化补偿方式投入3000多万元,对A省向南河流域范围内青虾养殖区实施有序退养进行补偿。这项跨界合作,形成了上下游政府、周边农户、两地企业绿色共赢格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两地一体联动。
“我们上个月下发了一批两省跨界河流协同处置问题清单,不到一个月,两地就报送了整改方案。”设在A省省级河长办的两省联合河长办公室内,老谭正在逐一核实上月交办的处置问题清单整改方案。老谭是来自B省的一位县级河长,是B省派往A省的第三批两省联合河长办工作人员之一。为什么两省要建立联合河长办?“这由我们两省的地理位置和河流特性决定。”老谭介绍,向南河贯穿两省,两省互为上下游,同在左右岸,山脉相连、水系同源,过去在跨界河流管护中,一直存在因行政壁垒导致的信息不畅、责任不清、目标不统一等问题,尤其是遇到跨省治理问题,基层政府解决不了,只能层层上报,一级一级协调解决,费时久,效率低。制度创新是共保联治的重要保障,A、B两省多次会商,决定成立两省联合河长办公室来解决跨省涉河问题。如此一来,在统筹解决跨省涉河问题时,对接更加顺畅,共保联治的效率也提高了。过去,信息共享是跨界河流治理的一大难题。联合河长办建立后,双方汇总涉河信息联合绘制了跨界河流水系图,汇编了跨界河流特性图表集,将重要信息纳入“一张图”管理,实现常态化共享。“联合河长办按年度编制工作方案,下发给两省相关部门、各级河长办。”老谭说,一个方案管两地,共同编制、联动实施、闭环落实,干什么、怎么干,变得一目了然。在整治过程中,A省梁化镇与B省江市镇在河上新建了一座桥,两地居民亲如一家,往来更方便了。“共保联治,两地受益。现在,河水绿了,河床宽了,河堤稳了,两岸种草坪、栽绿植、修步道,居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老谭感慨道,“过去,向南河是分界线,把两地划分开来;现在,向南河是联结带,把两地结合起来。”
“给定资料2”中提到“过去,向南河是分界线,把两地划分开来;现在,向南河是联结带,把两地结合起来。”请分析为什么向南河能从分界线变成联结带。(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因为两省政府坚持系统观念,跳出一省一地局限,建立跨区域共保联治体系。1.协同立法。分别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跨区域共保联治奠定法治基础。2.联合执法。签订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备忘录,统一政策、标准,开展两省多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运用新技术,精准判别违法违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破解监管难题。3.横向生态补偿。签订协议,B省投入资金,对A省流域内养殖区有序退养进行补偿,推动绿色共赢、一体联动。4.创新制度。两省建立联合河长办,对接更顺畅;绘制水系图,汇编特性图表集,重要信息常态化共享;编制年度工作方案,联动实施、闭环落实。5.完善基础设施。新建联通两省的桥梁,方便两地居民往来,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