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在东梁村生态种植园里,一个个均匀饱满的猕猴桃、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缀满枝头,不少村民正在忙碌地采摘。抬眼望去,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苍翠,溪流潺潺,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村内环境整洁、景色优美,处处展现着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
眼前这般景象,来之不易。上世纪70年代,东梁村还是一个只见荒山不见水,只有炊烟没有路的贫瘠落后小山村。为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东梁村原党支部书记梁禄仁,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筑路修渠、植树造林,先后栽植苗木1000多万棵,绿化荒山两万多亩,实现了山山变绿,森林覆盖率90%以上。此后,逐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开办了塑料厂、水泥厂、蛭石厂等十几家村办企业,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东梁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然而,随着村办企业的不断增多,到本世纪初,村里扬尘四起、污水横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眼看着辛辛苦苦治山治水换来的青山绿水,却因为盲目发展又将再次失去,村民们既心疼也不甘。
进入新时代,东梁村的发展迎来了新机。新一届村“两委”上任伊始,就迅速达成共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破题关键。
“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要改变过去那种无序发展的面貌,破旧立新,走生态旅游转型发展的路子,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老支书的支持。”回想起那年的情景,现任东梁村党支部书记梁凯鑫面色凝重,“为了打消村民们收入下降、影响生活的顾虑,我们‘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将村里的发展规划详细讲给大家听,一笔一笔给大家既算经济账、当前账,又算生态账、健康账和长远账,最终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配合。”
为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东梁村陆续关闭了污染较重的塑料厂、水泥厂等村办企业,随之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并在村头建起了污水站,对村民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同时,东梁村开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管控措施。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除必要的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外,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其他开发建设活动;进山严禁烟火、禁止林业烧荒;对伤害和捕杀国家野生保护动物的行为,提交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并在全村通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用地性质不改变、生态主导功能不降低。渐渐地,东梁村恢复了原有的绿水青山,重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诗画景象,望着焕然一新的家园,村民们眉头舒展开来,但又有一些纠结。
“放眼周边,东梁村如今可谓‘只此青绿’,但未来不能‘只有青绿’。”在全县“践行‘两山’理念现场观摩会”上,县委书记意味深长地说。会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东梁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兴产业、优生态,带动村民们加入合作社,建立生态果园,打造特色民宿,开展研学体验等各类活动,逐步探索形成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绿色发展模式。
“我家果园里的果树苗都是村里给统一购买的脱毒苗木,还有省农科院的专家定期来指导怎么防治病虫害,别提多省心了!”村民刘增幅高兴地说。为了真正端稳“生态碗”,吃上“生态饭”,东梁村对村民承包的土地实行严格管控,村里统一安排脱毒种子选用、有机肥和无残留无污染农药使用等事宜。生态果园承包到户,签订责任状,收益归承包者,既绿化了荒山,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经营管理的积极性。2022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8万元,村集体收入更是突破1亿元。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东梁村还聘请专业机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将休闲度假、特色采摘融入山村建设,同时不断对入村道路和村内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和美化提升。
“这里景色很美,交通也方便,吃得还放心,周末或假期来放松放松,真的非常舒适。”正带着孩子在果园采摘的游客刘女士高兴地说。今年“十一”期间,东梁村的“十里果香”采摘园、动漫主题画廊、“向云端”民宿等吸引了各地游客争相前来打卡,这个小山村成了风景宜人的休闲热土和“网红胜地”,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两代人艰辛探索,东梁村将“绿美”绣入发展蓝图,久久为功、绵绵发力,村里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村民们的房子大了、钱包鼓了,由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致富之“桥”愈加宽阔……
请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划线句子“东梁村如今可谓‘只此青绿’,但未来不能‘只有青绿’”的理解。(20分)
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只此青绿”是指东梁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1.动员群众。发展生态旅游,村两委入户做好思想工作,争取村民理解配合。2.污染治理。关停重污染企业,建立污水站,集中处理生活污水。3.生态重建。筹措资金,开展土地复垦、生态修复。4.生态管控。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严控生态破坏行为。
不能“只有青绿”是指要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1.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立合作社,形成“生态+农业+旅游”的绿色发展模式。2.严格管控土地。统一安排种植物料,专家定期指导,责任到户。3.乡村整体规划。聘请专业机构设计,资源人文特色融入休闲旅游,美化道路建筑。
东梁村的实践体现“两山”生态文明理念,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