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经济】归纳概括济钢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的主要经验。(20分)

阅读数:96 文章字数:2036

“看得见一城山色,听得见泉水叮咚,望得见星辰大海。”2022年7月27日,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伴随此前发射的齐鲁一号、齐鲁四号遥感卫星,位于泉城济南的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引起社会的关注,曾被关停钢铁主业的济钢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始建于1958年的济钢,是共和国缔造的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年产钢量最高达1200多万吨,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列。鼎盛时期,济钢是中国企业500强的常客,其中,2003年曾位列第38位。在发展中,传统经济动能逐渐显现一些弊端,比如,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单一、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而且,济钢体量巨大,虽单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已达标,却仍是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排名第一的企业,给济南市的环境治理带来不小挑战。

2016年8月31日,山东省政府研究通过《济钢产能调整和山钢转型发展工作总体方案》,济钢集团成为全国首家全面关停钢铁主业的千万吨级城市钢企。33天时间,安全关停650万吨产能、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济钢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三项纪录。

解决问题是表象,唤醒活力是根本。济钢按照“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的思路,踏上了另一条道路。停产初期,济钢确立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存续产业,多元主打、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两步走”战略目标,规划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产业园”的产业布局。2018年,济钢紧紧抓住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有利契机,规划形成“三大类型”“五大板块”多维度产业生态体系;2019年,基本确立“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定位,实施“嫁接式跨界融合”工程,推动实现中科院空天航天系统与济钢现有产业对接。

2019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合作协议》签署。济钢抓住机会,积极与中科院空天院对接,成立产业化项目承接平台——济钢防务公司,该项目是济钢转型发展高端信息技术装备的重大举措。通过双方合作,将中科院空天院的光电技术、雷达监测等众多核心技术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在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吴一戎院士看来,济钢防务的使命不是在现有领域与其他企业争利,而是在部分细分领域填补我国高科技产业空白。

2020年7月,济钢防务公司首批行波管下线,刷新了中科院项目建设的最快纪录,创造了新的“济南速度”,自动化生产线使产品成品率从30%提升到80%,并实现首年度即盈利,顺利培育出高端装备制造这一效益增长点。济钢以防务公司为龙头,带动卫星通信、卫星总装、低空网、行波管、浮空器等关键技术研发,助力济南市打造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济钢变了。从前的济钢,动能基于地下400米挖来的铁矿石;如今的济钢,着力点已拉伸至万米之外的天空。谁曾想,济南人曾经遥不可及的卫星发射梦,正随着齐鲁号、济南号相继进入太空,照进现实。

2020年以来,济钢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起了以空天航天军工技术为轴心、三大产业辐辏、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初步确立了以数字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龙头的新产业体系。

产学研合作方面,济钢子公司鲁新建材已与济南大学联合成立“济大——鲁新智能材料研究院”,在“稀土纳米转光剂”等高端、绿色材料应用方面进行公司研发,为打造高端产业链提供了新动能。

“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济钢用近5年时间闯出了一条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以存续产业、新增产业、未来产业为支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架构。2022年9月,济钢集团再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营业收入突破447亿元。“无钢”之后的济钢,涅槃重生!

曾在济钢钢铁主业发展黄金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姜和信,在主业停产后成为山东鲁冶瑞宝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说:“这几年相当不容易,但老国企这种拼搏精神、一团火精神已经深深渗透在济钢人的血脉里……我们一直在知难而上,持续奋斗。”

根据“给定资料2”,归纳概括济钢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的主要经验。(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架构:

1.规划新的发展道路。确立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重新规划产业布局和多维度产业生态体系,确立新的主业定位,实施“嫁接式跨界融合”工程。

2.成立产业化项目承接平台。与科研单位合作,对核心技术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填补细分领域高科技产业空白。

3.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深度融入政府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确立起新产业体系。

4.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大学联合成立科研机构,在高端、绿色材料应用方面进行公司研发,为打造高端产业链提供新动能。

5.培育精神信念。传承老国企的拼搏精神、一团火精神,全体成员知难而上、持续奋斗。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