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创新】假如你是S市政协委员,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助推‘元科普’,促进科普与科研共发展”的提案。请根据“给定资料4”,拟写“提案案由”和“建议”两部分的内容。(20分)

阅读数:84 文章字数:2423

在大多数人看来,科学知识通常是采用特定技术方法获得的结果,其表达中含有许多专业术语,因此,科学知识对普通大众来说往往不容易理解。而关于科普,人们通常理解为单向的知识流动,即科普工作者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内容普及给大众。21世纪,科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科学界有识之士提出,需要打破封闭的科学体系,既要让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充分地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也要让公众的想法和需求及时进入到科学共同体的视野之中,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我国将科普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科普产业化上海论坛上,我国某著名科普作家首次提出了“元科普”的概念。“元科普”是由工作在某个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或团队)进行的科普,它是对本领域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对相关知识由来的系统梳理、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学家亲身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如果把科普比作是一棵大树,那么“元科普”就是大树的根,为其它形形色色的科普作品提供坚实依据,它真实地传递了探索和创新过程中隐含着的科学精神。

“元科普”概念的提出再次引发人们关于科普应当普什么的思考。2024年7月30日,由S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助推‘元科普’,促进科学发展”论坛召开,多领域专家学者及科普工作者参加了论坛。以下是与会人员发言摘录。

甲: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不能变成可做可不做的“副业”。从社会效益分析,它有助于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和国家创新能力。从科学发展规律而言,它是科学发展的内生需求,只有公众理解科学,才能支持科学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研队伍,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希望更多科学家投身科普事业,把科学普及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乙:世界上其实已经诞生了不少“元科普”作品。比如,《物理学的进化》一书,是由爱因斯坦亲自来科普相对论和量子论,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为一个领域的创始者,才最明了这个思想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理论是怎样建立的。当然,爱因斯坦也有一位难得的合作者——科普表述和写作能力极强的物理学家英费尔德。

丙:近年来,我国科普佳作接连问世。某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所著的《深海浅说》,从深海的基础知识,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既反映最新进展,又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再如,一线科学家所著的《生物学是什么》《进化史诗16讲》等都是精品。或有人问,科学家总是很忙的,又如何来做科普呢?那就是应该优先把有限的可支配时间与精力用来做别人难以替代的、潜在社会影响最大的“元科普”。

丁:重科研轻科普的现象一直都存在。科学家做科普,会担心被人贴上“不务正业”“好出风头”的标签,甚至有人认为“科研没啥成果才去做科普”。所以,“元科普”时代进入到科学传播的深水区,就要对科普的多维度功能进行全面释放,对科普评价体系进行全维度建立,使科学家心甘情愿做科普。

戊:有位奥地利物理学家曾开设了题为“生命是什么”的公开通俗讲座,听讲座的不仅有学者和研究人员,还有诸多社会人士。讲座结束后,该物理学家从非专业视角出发,把讲座内容写成了一本书《生命是什么》,使用通俗语言形象地探讨生命的特征。这本书的出版激发了当时众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进而催生了分子生物学。

己:作为科普工作者,对有些科学内容把握不准,难免力不从心。在整个科学传播链中,科学家是无可替代的“第一发球员”。当然,还要有科普工作者作为“二传手”,这样才能唱好科学普及这台戏。此外,面对热点话题,必然会有二次传播、三次传播,其中有懂科学的,也有不懂科学的,可能就会变味。加之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伪科学等不良信息在网上传播快、影响大,所以如何监管也是面临的一个问题。

庚:我们利用玉米秸秆高效合成人造淀粉和单细胞蛋白质的新成果,正是缘于科普过程中公众困惑所带来的启示。就科研成果而言,也需要通过科普让公众有所了解,进而推广。这一过程中,如何寻求一个介于科学家对精准表达的要求和满足大众通俗易懂的要求之间的平衡点,进而获得受众群体的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

辛:科研和科普会不会冲突?时间分配上有冲突是必然的,但可以确定的是,科研和科普是一种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或者说,“元科普”使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正朝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发展。

假如你是S市政协委员,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助推‘元科普’,促进科普与科研共发展”的提案。请根据“给定资料4”,拟写“提案案由”和“建议”两部分的内容。(20分)

要求:理由充分,建议明确可行,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案由:当下,社会上还存在“重科研轻科普”的现象。但近年来,我国将科普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元科普”恰能实现科研与科普互相促进。因此,要助推“元科普”,促进科普与科研共发展。

建议:

一、完善科普体制机制,提升科学家的科普积极性。全面释放科普的多维度功能,全维度建立科普评价体系,将科普工作作为激励、考核的重要指标;持续加强宣传,树立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社会共识。

二、加强元科普队伍建设,提升科普产出质量。鼓励科学家优先将可支配的时间精力投身元科普,提升自身科普表述和写作能力,兼顾精准表达和通俗易懂;与科普工作者做好配合,输出高质量科普内容。

三、打破封闭的科学体系,促进科学家与公众双向交流。通过线下讲座、线上对话等交流方式,让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普及到社会各层面,也让公众的想法和需求及时进入科学共同体视野,推动科学发展。

四、做好内容把关,避免虚假错误内容泛滥。科学家协助审核本领域的科普内容,确保准确性;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尤其重点关注热点话题,发现虚假错误科普信息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信息扩散。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