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古”意为德高望重、受尊敬的人,是彝族群众对办事公道、为人正派之人的尊称。耍惹阿觉是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依乌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德古”。
2019年8月,黑竹沟镇一村民驾驶摩托车与一辆小货车相撞,车损人伤,当事人一方是汉族,一方是彝族,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多次协商未果,遂起诉至法院。得知此事的耍惹阿觉主动联系法院介入调解,用汉语跟货车司机普法释理,又结合法理和彝族习惯,用彝语和村民协商沟通。经过两天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货车司机一次性支付给村民医药费、误工费等费用共计16510元。
耍惹阿觉也是一名法治宣传员,他充分利用自己熟悉法律政策和群众生活的优势,把讲座搬到群众身边,走村入户倾听群众声音,与老百姓“围圈圈”“排排坐”,用彝家话和民间理拉近距离、理性引导,使法律政策深入人心。他还主动向老一辈“德古”学习彝族习俗,并针对传统“德古”调解多为口头约定的问题,牵头制定了“德古”人民调解“七不准、五严禁、三必须”工作纪律,推行“德古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变随意为正式,变“口头协议”为“书面协议”,形成将国家法律和当地习俗相融合的“阿觉调解法”。
自18岁那年起至今,耍惹阿觉已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0年,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23年度“四川十大法治人物”等荣誉称号。耍惹阿觉说:“作为新一代人民调解员,我深知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把民族风俗传承好,更要把法治运用好。”
2.合江县尧坝镇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和合江县的交界处,自古以来是泸州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驿站,多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是川南的古装戏影视基地。
合江县司法局利用古镇群众和游客都喜欢到镇上大鸿米店喝茶的习惯,以政府买单、群众喝茶的方式,将店内原有的茶馆打造成泸州首个法治茶馆,赶集天邀请法律工作者、景区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等到法治茶馆,讲述法治故事,宣传法律知识。台上,讲演者娓娓道来,精心演绎;台下,“茶客”们围坐在一起,手端茶杯,看得聚精会神,听到精彩处频频点头。
“这就是罂粟果开花的样子,虽然花很美,但毒很重……”“今天给大家分享关于毒品的相关知识和防范技巧。”尧坝派出所民警图文并茂地结合身边真实案例,从常见毒品分类、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如何预防毒品等方面,用一口地道的合江方言与茶客们拉起了家常。
“大家好,我曾是一名吸毒人员。今天,我在这里现身说法,向大家讲述那段让我妻离子散的吸毒史……”当一名戴着墨镜和口罩的中年男子站在法治茶馆台上,用低沉的声音讲述自身不堪回首的经历时,台下的茶客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盖碗茶、边听边小声讨论道:“看来毒品这东西真的碰不得。”
川渝地区一直有着很深厚的“茶馆文化”。茶馆曾经发挥着“社会课堂”信息集散地和纠纷裁判地的作用。旧时,老百姓有了冲突,到茶馆请一个“中人”进行调解,众人围说,“中人”裁判,错方负责付茶钱,并向对方道歉,此称为“吃讲茶”,所以有谚语“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今天的法治茶馆,不变的是方言和讲情说理,升级的是现代法治理念和法律法规加持,能更好地把宣法解纷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3.雷竹是明月村的标志性产业之一,为了广泛组织和动员村民种植雷竹,村上打算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积极入股。但由于村民对入股涉及的政策法规不了解,并不配合村干部的工作,甚至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后来,村上的“法律明白人”联合法律顾问,和村干部一起给村民普及政策法规,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百姓们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终于做通了工作。合作社很快筹齐了首批运营资金。
“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民。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是全国“八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四个专项任务之一。2021年11月8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超过420万名“法律明白人”。
“中国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只有让法治在广大人民的心中落地生根,才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司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至2025年,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将在全国集中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这将进一步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推动国家和社会生活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给定资料4”中的划线句子提到“中国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只有让法治在广大人民的心中落地生根,才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请你深入思考这句话,参考“给定资料4”,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撰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限800-1000字。
参考答案
法治如树,民心为根
纵观人类法治史,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到英国《大宪章》的法治雏形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誓,法治从君权走向民权,从野蛮报复转向程序正义,赢得人民的真心拥护。今天的法治建设,要回答好“如何让14亿人民信仰法治”这一时代命题,实现“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
让法治深入人心,要建强法治工作队伍,推动法律服务下沉,让法治信仰扎根基层。法治工作队伍是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其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决定着法治化水平。法律明白人在基层开展法治宣传和纠纷调解,激活基层法治神经末梢;法官走出法庭,到纠纷发生地就地开庭、调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他们都提升了法律服务的可及性和实效性,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温暖与力量。未来,不只要让法律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让群众从“知法”到“信法”,还要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精度,让法治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日用必需品”。
让法治深入人心,创新普法手段,让法律知识听得懂、记得住,提升法治宣传感染力。传统“填鸭式”的普法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今时代需求,唯有将晦涩难懂的法条转化为生活化、形象化的表达,才能实现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法治宣传员在解决群众纠纷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民俗风俗,既维护法律尊严又守住乡情纽带;法治茶馆在茶香氤氲中演绎法律条文,将法律知识编织进市井烟火,使普法宣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这些将法律精神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创新举措,正悄然改变着普法工作的温度与质感,让群众既能“听得见”又能“听得懂”。
让法治深入人心,以司法实践,筑牢司法公信力,引领法治风尚,增强法治自觉。只有筑牢司法公信力,才能“赢得”民心,增强社会法治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而公开、公平、公正的司法实践是筑牢司法公信力的有利抓手。在司法过程中要让群众看得见执法的过程,遵循法治规律,变“口头执法”“随意执法”为“依法执法”“规范执法”,要用现代的法治理念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类难题,更要让人民群众在解纠止纷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的规范、严谨、公平,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守法、用法。
古语所云:“法者,国之权衡也。”只有当法治精神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才能从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