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县举行了“文保+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县委宣传部门联合文保、文旅部门组织媒体参观了刚修护好的望月村古桥、古祠,观看了全县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了文物保护知识竞答等活动。“之前我们想保护,但是有心无力,幸好文保部门介入,让这些古建筑都存留了下来,子孙都可以看到。”望月村村民老闵感慨道。
望月村古桥、古祠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认定的明代文物建筑,但因年久失修,早已无法正常使用。三年前,借着文保专项行动的契机,G县以省里补助的2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按1:1进行配套,发动村民和乡贤进行自筹,为望月村的文物修护筹集了150余万元资金。在文保部门指导下,望月村聘请专业团队对古祠进行了抢救性修护。祠内还开办了村史馆,让村民沉浸式感受望月村的人文故事和历史变迁,一度濒临倒塌的古祠得到了有效保护利用。古桥新貌、古祠新生,这是G县开展文保专项行动破解低级别文物保护难题的一个缩影。
G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全县58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21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低级别文物有19处。低级别文物主要指的是市县级和尚未登记定级的文物。长期以来,这些低级别文物受制于政策、产权、资金、重视程度等因素,在保护利用上存在诸多问题。
两年前,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力度,G县把文保工作成效作为新增指标纳入一年一度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中,邀请专家科学制定考核细则,重点考察县文保部门加强文物安全和文保基础建设的情况。细则一经推出,效果立竿见影,县文物信息监管平台建设落后和文保专业人员不足等长期困扰G县文保工作的问题得以破解。“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加挂了‘文物保护中心’的牌子,和省市文物保护机构、博物馆加强了联系,现在邀请专业人员来指导、参加我们的工作也更方便了。”县委办龚主任说。
“我们进行街面改造那会儿,古桥破破烂烂,如果不是县里派人来指导,可能真就被我们拆除了。”每每提及此事,村党支部书记老沈无比庆幸。为避免在村容村貌升级改造过程中错拆文物,县文保部门主动介入,积极促成将可能破坏文物的建设、改造项目纳入文物信息监管平台,实行许可审批“一票否决”。每年9月份,县中心小学新入学的孩子都会聚集到古桥边,参加由文物保护中心组织的“瞧瞧桥”系列研学活动,通过聆听古桥故事,深入感受古桥历史,根植爱乡爱国的情怀。“像望月村古桥、古祠这样的低级别文物看似不起眼,却留存着许多重要历史记忆。”县博物馆廖馆长感慨地说。
开展专项行动,摸清家底、掌握实情是前提。G县文保部门开展了集中普查,令人欣喜的是,在普查中又新发现了3处未登记的低级别文物。文保部门对文物信息监管平台进行了及时完善,为每处文物都建立了信息档案,编制了专门保护方案,并将其与县里其他规划有序衔接,确保能够落实到位。
“财政无钱投、产权人没法投、社会不愿投,是低级别文物保护面临的普遍难题。”县文物保护中心何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根据财政事权,尚未被认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资金由本级政府承担,但县里没有设立这笔专项资金,而大部分低级别文物产权归属不明,产权人维修无从谈起。此外,社会资金基于预期收益等考量,投资保护的积极性并不高。”针对这些现实困境,G县按照“省里补助一点,县里配套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同时,积极争取文保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按照“区别重点,分类实施”原则,对全县范围内的低级别文物进行维修保护。截至目前,已优先抢救性修复了8处古建筑。
“在保护的同时,要利用好这些乡愁记忆的载体,助力乡村振兴。为此,我们在实施分类保护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古建筑的艺术价值、旅游价值和红色价值。”何主任介绍,如今的望月村,古桥静卧、流水潺潺,古祠安详、垂柳依依,如画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中华大地文物资源浩如烟海。在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里,超九成为低级别文物。”廖馆长说,“低级别并不意味着低价值,他们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石,也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请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G县在保护低级别文物方面的做法。(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1.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省里补助+县里配套+村民自筹”机制,同时争取文保专项资金,按“区别重点,分类实施”原则,维修保护全县范围内低级别文物。
2.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将文保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邀请专家制定考核细则,重点考察文物安全与文保基础建设;与省市机构加强联系,获取专业指导。
3.建立完善文物信息监管平台。将可能破坏文物的建设改造项目纳入其中,许可审批“一票否决”;开展集中普查,为文物建立档案、编制保护方案,并与其他规划有序衔接。
4.推动保护利用相结合。挖掘古建筑的艺术、旅游和红色价值,发展研学、旅游等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