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论述】【乡村】“给定资料4”中提到“一面逐新,一面念旧,在新与旧的交融中不断发展,迎来新生”。请深入系统思考这句话,参考给定资料,联系乡村发展的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阅读数:95 文章字数:2900

农历逢八,L镇乡村市集的热闹如期而至。十里八乡的人们早早备齐要卖的货品,凌晨四、五点就从家里出发,到市集上支摊、摆放货物。“赶场”可是小镇和周边乡村民众的“大事”。家离得远的,一次就能买齐全家一周所需的物品;家离得近的,也要来赶个热闹,就算什么都不买,也要在市集上吃饱喝足了再回去,“图的就是热闹和生活的烟火气。”常来市集的小连说。

满满当当的市集里,有刚从地里摘的、从河里捞的农货土产,有老式胶鞋、锄头和铁镐,也有新潮时尚的服饰单品。人声鼎沸的摊位前,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城里人的身影。“现在好多小物件城里都不好买,市集上的选择多了,而且总能发现新鲜玩意儿,价格还非常便宜。”家住市区的小齐,只要工作不忙,她都会开车带着母亲去市集买菜,“市集的蔬菜、杂粮、家畜都是周边农户自己种的养的,买得放心。”

“有时候不是爱逛市集,而是喜欢这里的人。”同样从市区来的章先生说,在挑选商品和付钱的间隙,摊主们经常会拉家常:“蔬菜都是我们自己家种的,现摘现卖,特别新鲜”“我摆摊30多年啦,好多人爱吃我做的包子,凌晨3点多就起来准备,都是现做的”……不管能否成交、无论卖出多少,摊主们都乐呵呵的。在这里,买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份好心情。

乡村市集,作为农村或小城镇定期商品交易的市场,似乎停留在人们久远的记忆里。但现在,L镇乡村市集带着清新的潮流之风,重回大众视野,除了绿色新鲜的农产品,还有农耕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等好玩有趣的摊位。“市集是融入乡村生活最舒服的姿势。”周末,小曹驱车专程从另一座城市赶来,在他的眼里,这是一种另类的休闲方式。

而让人们乐此不疲的乡村市集,除了这份烟火气,还有一份新奇。L镇在传统市集日之外,还玩出了许多“花样”,不定期组织主题市集:主打自然野趣的农夫市集,卖的大多是有机绿色、城里人吃不到的稀奇果蔬;主打民俗风情的非遗市集,不仅能淘到制作精美的国潮文创产品,还能跟着非遗手艺人现场DIY;主打新潮时尚的露营市集,不仅能在现场开派对、享用美食,还能体验露天电影、听乐队演奏。非遗、古风、时尚……不同主题各自绽放,L镇乡村市集也因此被市里评为首批精品乡村市集。

L镇还引入了新潮的职业“策展人”。单是去年下半年,小云就带着她的团队,为L镇乡村市集办了三场策展活动。在“收获秋天·晒秋”快闪艺术市集里,有泼墨书法、乡村画作,充满多巴胺色彩;在“放牧的小孩”主题市集里,有艺术剪纸、手绘美术和草场游乐园等。“创意市集不该只是城市的配套,我们想做个拓荒的人,让乡村亮起创意市集的灯。”小云说,他们在为更多年轻人打样,传递乡村发展也拥有更多可能的声音。

L镇交通便利,乡村市集早先是周边村民出于交换需求自发形成的。现下,镇里将市集作为其乡土品牌的延伸,为小农户开设市集平台,带着他们一起奔共富。“我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新农人’,想着帮助村民们打开农产品的销路。这几年,我们团队通过发展观光采摘、电商销售等新业态,带领很多乡亲走上了创收之路。”作为L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负责人,小严的身影也经常活跃在市集上。近几年来,像小严这样的“农创客”“新农人”,越来越多地投身于品牌创建、包装宣传、电商运维等工作中,为L镇丰富市集业态、打响乡土品牌注入了新鲜血液。

借市集造势,L镇在不断探索更多“市集+”的模式。“赶集是我们这里的一种特定文化,最初的市集是农耕时代摆地摊式的以物易物。”L镇党委兰书记说。而现在,L镇乡村市集融合了艺术展演、公共教育、生态环保、文创等,被赋予了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成为了区域的文化交汇平台。

不久前,为期十天的“柿子红了”主题创意市集在L镇开展,最多时一天车流量突破2000辆,摊位营收额累计破100万元。一场市集,让L镇被更多人看到。“这个春日,我们准备将‘生态音乐节’与创意市集相结合,带动人群进入消费场景。”兰书记说,“我们想把市集的流量,变成乡村发展的‘留量’。”

从绵延不绝的烟火气到层出不穷的新创意,L镇乡村市集一面逐新,一面念旧,在新与旧的交融中不断发展,迎来新生

“给定资料4”中提到“一面逐新,一面念旧,在新与旧的交融中不断发展,迎来新生”。请深入系统思考这句话,参考给定资料,联系乡村发展的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内容充实;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旧韵赋能乡村,新态引领振兴

 

枯藤攀附黛瓦,老树守望阡陌,昏鸦掠过斜阳是记忆中的乡村,而现实的乡村却是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奏,天上无人机飞翔过麦田、精密的光纤在青石板下蜿蜒、地上新农人架起云台在老樟树旁讲着新农村……乡村的发展在新旧交织中焕然一新、蓬勃向上。这场新旧共生的美学,正在演绎乡村发展的辩证法。

乡村发展的念旧是要保留乡村文化记忆,守住文化之根“念旧”并非简单的复古或守旧,而是守护记忆中的烟火气,留住植根于心底的乡愁,赓续根脉相融的文化血脉。传统村落中的建筑形制、农事节气、手工技艺等文化要素构成独特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对话的集体记忆,是烟火气与乡愁的实质载体。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要修旧如旧,保留乡村的原样原貌,让建筑肌理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基因图谱,也要建立非遗传承人培育机制,让传统有传承,让文化有声音,更要留住炊烟袅袅生活图景,惟其如此,方能让乡村在发展中留住本真模样,让乡愁记忆永续流淌在时代长河。

旧是新生的土壤,是发展的基石,是前行的源泉“念旧”并非沉湎往昔,而是为“逐新”蓄力,让岁月沉淀在春风里萌发新芽,化腐朽为神奇。

乡村发展的逐新是要创新驱动,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新”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用新思维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乡村发展的凤凰涅槃。江西婺源篁岭村打造“晒秋”IP,“晒”出丰收之美;贵州丹寨县将苗族蜡染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在米兰碰撞出自信的火花;江苏兴化千垛菜花景区打造“农业观光+民宿经济+电商销售”产业链,展现产业融合的智慧……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让乡村走出了自己的路。新时代的乡村创新发展,需要构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赋能+文化激活”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乡村的“产业增值、生态增值、文化增值、人才增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发展要把握好新旧的辩证关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朱熹注解《中庸》时提出的“常则守经,变则行权”,诠释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乡村建设中,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都是这种智慧的生动实践,借助新旧迭代,实现质的飞跃。浙江安吉余村保留千年竹编工艺、古民居群落等传统文化基因,引入生态旅游、数字农业等新兴产业,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创造出新型经济模式。但某些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采取“破旧立新”的策略,拆除明清建筑群改建商业综合体,导致历史文脉断裂,游客量不增反降。一味破旧立新如断流之水,单纯因循守旧如无根之木,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开辟新发展。

乡村的发展之道,当以守正为立世根基,以创新为前行罗盘,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