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创新
一、改革
1、体制机制改革
①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②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强化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推行“一网通办”等。
2、重点领域改革
①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②开展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3、民生领域改革
①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二、开放
1、对外经贸合作
①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培育外贸新业态,如跨境电商、对外贸易。
②强化招商引资,促进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优化投资环境。
2、区域协同开放
①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②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互联互通。
3、开放平台建设
①建设和升级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经开区等开放平台。
②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优化通关流程,压缩通关时间。
三、创新
1、科技创新
①培育高科技企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创新载体。
②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产业创新
①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3、人才创新
①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②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附1: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1、经济体制改革
聚焦市场与政府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如土地、劳动力、数据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国企活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涵盖 “放管服” 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机构职能优化(如部门合并调整)、推进政务数字化(一网通办、跨省通办)、规范行政执法等。
3、社会体制改革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包括教育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医疗体制改革(分级诊疗、医保跨省异地直接结算)、养老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化养老)、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等。
4、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文化活力,满足精神需求。涉及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社区文化站、农村书屋)、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打击盗版侵权)等。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如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完善环境监管制度(排污许可制、环保督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配套改革(新能源发展激励政策)等。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破除 “条块分割”
打破部门、区域间的壁垒,比如推进 “跨省通办” 解决异地办事难题,建立跨区域生态联防联控机制。
2、强化 “权责对等”
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比如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避免 “一放了之”。
3、突出 “民生导向”
改革措施聚焦群众和企业痛点,比如医保改革解决 “看病贵、报销难”,税收改革为小微企业减税降费。
4、注重 “系统集成”
避免单一领域改革 “单兵突进”,比如经济体制改革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确保发展与环保并行。
附2:优化营商环境内容与做法
一、优化营商环境
1、政务服务便利化
聚焦 “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解决企业办事繁琐问题。比如简化工商注册、项目审批流程,推动 “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减少纸质材料和现场跑动次数。
2、市场环境公平化
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破除隐性壁垒。包括消除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统一市场准入标准,规范涉企收费(如取消不必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法治环境规范化
用法律保障企业权益,稳定市场预期。重点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如依法保护企业资产)、规范行政执法(避免 “一刀切” 监管)、优化纠纷解决机制(如建立企业维权绿色通道)。
4、要素保障高效化
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约束。比如保障用地、用能、融资需求,推动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比如简化企业用电报装流程、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主要做法(落地措施)
1、流程简化与推动数字化
推行 “证照分离” 改革,取消或备案部分涉企经营许可,让企业 “领证即开业”。
建设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注册、税务申报、社保缴纳等事项线上办理,比如多数地区已实现企业开办 1 个工作日内完成。
2、监管方式创新
实施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避免重复检查,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对新技术、新业态实行 “包容审慎监管”,比如对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先引导规范再完善制度。
3、涉企服务升级
建立 “企业服务专员” 制度,为重点企业提供 “一对一” 政策对接、问题协调服务。
推进惠企政策 “免申即享”,通过数据共享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兑现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
4、权益企业保护
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清理规范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不合理收费。
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缩短专利、商标审查周期,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附3:便民服务内容与做法
一、便民服务的核心内容
1、政务便民服务
聚焦群众 “急难愁盼” 的行政事务,比如社保医保查询缴费、身份证户口本补办、居住证办理、老年卡申领、公积金提取等,让群众不用多跑路就能办完政务事。
2、生活便民服务
覆盖日常衣食住行需求,包括社区生鲜配送、家电维修、家政保洁、代收快递、衣物干洗、水电费燃气费代缴等,解决生活里的 “小事”“琐事”。
3、公共便民服务
保障基本公共需求,比如社区养老服务(助餐、助浴、健康监测)、托育服务(临时托管儿童)、公共厕所配套(无障碍设施、母婴室)、共享单车 / 共享充电宝投放、应急物品借用(雨伞、急救包)等。
4、特殊群体便民服务
针对老人、残疾人、孕妇等群体的专属服务,比如老年人 “适老化” 改造(社区坡道、大字版办事指南)、残疾人无障碍出行协助、孕妇优先窗口、高考 / 中考期间爱心送考等。
二、主要做法(落地措施)
1、打造 “就近服务圈”
在社区、街道设立 “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整合政务、生活服务功能,实现 “小事不出社区”。
推动便利店、药店等商业网点叠加便民功能,比如便利店代收代缴水电费、药店提供免费测血压服务。
2、推动 “线上便捷办”
依托政务 APP(如 “粤省事”“浙里办”)、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实现社保查询、交通违章处理、医院挂号等事项 “掌上办”“零跑腿”。
开通线上 “便民服务平台”,提供家政预约、维修下单等服务,支持在线比价、评价,保障服务质量。
3、优化 “线下贴心办”
政务大厅设置 “便民服务窗口”,提供免费复印、打印、拍照服务,配备志愿者引导帮办,方便老年人等群体。
开展 “上门服务”,比如社区工作人员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办理社保认证、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体检。
4、整合 “多元资源办”
政府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比如与快递公司合作开通 “社区快递驿站”,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 “免费理发进社区” 活动。
利用 “共享经济” 补充便民服务,比如在公园、商场投放共享雨伞、共享轮椅,满足临时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