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交通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静海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崭新静海的关键时期,使静海公路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深入总结“十一五”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的经验,认真分析和研究今后面临的形势与需求,明确“十二五”时期公路交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静海公路交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天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调整,静海县城乡总体规划的出台,使我县的发展定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我县加快融入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本次“静海县公路网规划”旨在服务“两城三区六园”战略布局,对外打通两城至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快速通道,形成与周边重要城市和地区“紧密衔接、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络,区域内部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联动”的全覆盖、集约化、通达便捷的公路交通内部网络,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载体。
一、“十一五”时期公路建设及客货运输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时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公路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静海公路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以“十纵、七横、一环、十二射”为骨架的公路网络,新建改建一批市级干线公路、县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对于提高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缓解公路交通的紧张状况,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县境内新建高速公路56.354公里,其中包括京沪高速43.284公里,荣乌高速公路13.07公里。在新建普通干线及县级公路方面共完成106.886km,其中新建工程包括完成了东南环线全长10.517km、北华路东延线全长4.34km、104北延1.421km、北华路—静霸联络线5.85km及东延线2.96km、津汕高速联络线4.567km,静王路改线全长3.606km、静霸路西延3.04km、子牙快速路15.3km、静陈路8.9km、崔杨路7.1km、泰安路4.2km,朝阳道北延4.7km、旭华南路2.2km、新津涞延长线4.185km、104改建工程新建段24km,进一步完善了路网全县重点区域的路网功能。
在公路改建方面:共完成了59.97km,其中包括静王路拓宽10.91km、天宇科技园西路2.85km、静文路改建4.4km、津王路拓宽改建5.96km、唐王路拓宽12.21km、大小路拓宽1.7km、津王支路拓宽改建8.5km、津文路(十里长街)拓宽改建7.84km、中青路拓宽改建5.6km,解决部分路段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扩大了公路通行能力。在县城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静文立交及泵站改建工程、津静路铁路货场立交泵站新建工程、津沧高速静王路出口南移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县城基础设施功能。
此外,在“十一五”期间,乡村公路新建175.57公里,维修改建686.87公里,改造低标准桥梁84座。
预计到2010年底,静海境内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955.6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6.621公里,占总里程的6.47%;一级公路91.243公里,占总里程的4.67%;二级公路407.652公里,占总里程的20.85%;三级公路179.711公里,占总里程的9.19%;四级公路1150.38公里占总里程的58.82%。按照行政等级分为:国省干线公路503.538公里,占总里程的25.75%;县道109.469公里,占总里程的5.60%;乡村公路1342.6公里,占总里程的68.65%。
“十一五”期间共新增公路338.81公里,年平均增长3.21%,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未110.21提高到133.31公里/百平方公里。“十一五”期末,我县公路网技术等级得到了改善,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全县路网比重31.99%。
“十一五”期间,我县公路建设完成投资达到45.3亿元,是“十五”期间公路建设投资(12亿元)的3.78倍。“十一五”期间,全县公路建设完成投资按项目分:除高速公路外,普通干线公路完成投资41亿,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3亿。
(二)客货运输能力加大
1.现有客运班线52条,客运车辆252部。其中:省际线路5条,客车6部,省际包车2部;市际线路9条,客车117部;县际线路5条,客车12部(对开8部);县内线路33条,客车115部。村村通车率达95%以上。营运车辆较统一,技术状况较好,一级车况达到89%以上。现拥有一个三级客运企业、三个客运站,其中:二级站一个,三级站一个,四级站一个。
2.对1119辆符合客运出租运营条件的车辆及从业人员进行了准入。其中对493辆出租车进行了更新,统一了车型及颜色。“十一五”期间共在县城范围内开通了581、582、583、584、585和583支线等6条公交线,通车里程达到71.6公里。
3.货运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全县共有货运企业2675家、4301部车辆、装载能力7800个吨位,一级车况率达到90%。
(三)“十一五”期公路发展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1.主要特点
(1)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在我县境内新建的高速公路段有京沪高速公路、津汕高速公路,进一步扩大了公路的辐射能力。
(2)“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路网建设,普通公路建设发展较快,公路等级明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城镇体系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公路建设投资呈现了多元化,“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投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县政府自筹资金、市公路主管部门投资以及民间企业投资,投资结构与“十五”期间相比发生了变化。
2.存在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县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仍与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路网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两个新城之间路网功能差,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特别是全县部分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仍偏低,容量不足,农村公路服务水平低。
(2)与河北省相邻县、市路网衔接差,仍存在部分断头路,同时县域通往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方向的干线公路(除高速公路外),交通流量大,通行能力低。
(3)普通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大,与建设任务需求相矛盾。由于公路建设任务重,需求大,资金筹措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公路建设发展速度。
(4)公路建设与土地资源的矛盾突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用于公路建设用地难度加大。
二、“十二五”时期公路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天津市及静海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提高路网覆盖范围和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建设投资效益为中心,通过系统化、网络化、高等级化的公路网建设,完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公路交通事业跨越式发展,为生产力和城镇布局调整服务,服务两城、三区、六园战略布局,服务引导并支撑城乡统筹建设,推动静海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打造崭新静海,为繁荣全县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基本原则
1.以天津市公路交通发展战略和综合运输网规划为依据,贯彻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方针,服从国家高速公路网,重点经济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网规划及建设布署。
2.服从和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产业与空间布局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等紧密结合。
3.“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公路的运输功能。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公路建设与运行对环境、生态、社会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负作用,公路网规划应使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最大,负效益最小。
5.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公路建设规划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交通的需求,建设尽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充分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等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实事求是地进行公路网系统的规划、布局及实施安排。
6.处理好建设、养护与改造的关系。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规划路网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路网,发挥潜力。但也要充分意识到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及公路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诱导作用,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公路网进行适当的超前建设。
7.服务两城、三区、六园战略布局,服务引导并支撑城乡统筹建设,推动资源开发及工业区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8.公路建设要遵循国家的法规、规范、制度等,遵循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公路工程的技术规范、标准。
(三)规划目标
静海县公路网布局规划从路网功能和运量需求入手,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国省干线公路网,二是在干线公路网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公路网的规划。骨架网规划目标如下:
1.总体目标
对外强化枢纽功能,建立起发达的城市对外交通体系,增强集聚与辐射能力;
内部强化服务功能,引导并支撑城镇体系建设,促进新城与乡镇的协调发展;服务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解决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干扰问题,加强城市功能。
2.对外目标
通道化:通过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相邻区县、周边重要城市的路网衔接,形成对石家庄方向、沧州方向、天津市区方向、滨海新区方向的四大对外辐射通道,并加强静海县与周边市县(霸州、文安、大城、青县、黄骅、西青)的联系。
快速化:通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及周边区县相连,实现对外的快速连通,四大主要通道至少一条高速及一条一级公路连通,与周边城市至少有一条一级公路连通。
3.对内目标
形成以干线为骨架,县道为补充,环射加方格网状的四通八达骨架公路网结构体系;便捷联系城区和中心镇,通达一般镇,串联各开发区、旅游景点。
4.时空目标
60—两个新城到达塘沽由一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连通,行程不超过60分钟。
50—两个新城到达滨海国际机场由一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连通,行程不超过50分钟。
40—两个新城到达中心城区,行程不超过40分钟。
20—中心镇、重要产业功能区、由一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连通新城,行程不超过20分钟。
30—般镇由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连通新城,行程不超过30分钟。
(四)布局规划
1.普通干线及县级公路
在高速公路骨架的基础上,加大改扩建力度,进一步提高路网通达深度,连通至县城一般镇层次,基本形成与城镇布局相匹配的、高等级的、路网结构合理的普通干线网络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建干线公路221.972公里,拓宽改建153公里。
2.乡村公路
积极推动路网提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通畅工程”;力争乡村公路三级及以上比例由“十一五”末14.3%提高到“十二五”末的18.7%,主要镇、乡公路实现三级及以上标准,村道实现四级及以上标准;及时消灭新出现的低标准桥梁和待大修路段。“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新建200公里,维修改造310公里,桥梁20座。
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77.579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421.972公里(其中乡村公路增加2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4.621公里,占总里程的6.08%;一级公路215.725公里,占总里程的9.07%;二级公路523.142公里,占总里程的22.0%;三级公路264.711公里,占总里程的11.14%;四级公路1229.38公里占总里程的51.71%。按照行政等级分为:国省干线公路576.01公里,占总里程的24.23%;县道258.969公里,占总里程的10.89%;乡村公路1542.6公里,占总里程的64.88%。公路密度达到162.07公里/百平方公里。3.客货运输
“十二五”期间,按照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公路网现状和规划,以两个新城和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结点,以中心镇为骨架,构建便捷、快速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管理高效、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城乡公交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实现班线运营公交化、货物运输市场规模化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加速营运车辆更新升级,充分做好调整优化公交客运网络。
4.节点选取与划分
节点是连通公路网的控制点,是区域内运输集散点,直接影响到路网的布局。一般情况下,公路网的建设应先保证重要节点间的联系,建成主要通道;然后再将一般节点与重要节点或主要通道连接,最终形成网络。
根据静海县城镇体系特点和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外部节点:2个中心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1个新城(西青新城)、6个周边区县(西青区、霸州市、黄骅市、文安县、大城县、青县)。
内部节点:2个新城(静海新城及团泊新城)、3个中心镇(独流镇、王口镇、唐官屯镇),1个国家级园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1个市级开发区,6个产业功能区,16个一般建制镇,43个中心村,340个基层村。
对节点的分类依据行政级别进行划分。
一类节点: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静海新城、团泊新城、西青区、河北省霸州市、黄骅市、文安县、青县、大城县。
二类节点: 3个中心镇、1个国家级产业园区、6个县级产业功能区,开发区,林海产业区。
三类节点:11个一般建制镇。
四类节点:40个中心村。
五类节点:68个基层村。
三、“十二五”时期实施计划及投资估算
“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
——加快静海县“一环、七横、十纵、十二射”公路主骨架建设;
——加快静海县对外、市区、滨海新区、及周边区县的通道建设;
——加快连接产业园区的道路建设;
——加快静海新城的城区环线建设;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公路建设。
(一)完善天津市的高速公路和国道路网建设规划
1.唐津高速西段(京沪高速—河北界)全长13km,规划为高速公路,通往石家庄方向;
2.滨石高速公路(唐津高速—津汕高速)全长5 km,通往天津南港区;
3.104国道静海北段(西北外环—西青界)全长12km,规划为一级公路;
4.104国道静海支线(静海西北外环)全长10.2km,规划为一级公路。
(二)加强静海新城和团泊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发挥中心城区辐射作用
1.津海公路(西青区津涞路—独流碱河南堤)全长3 km(含独流减河大桥),通过北华路—静霸联络线→津涞路→天津外环,为一级公路,也可与西青区赛达大道相通至京沪高铁天津南站和西青开发区及西青新城;
2.静杨公路(北华路—独流碱河—西青区京福支线)全长12km(含独流减河大桥),规划为一级公路,通过北华路→静杨路→京福支线→京沪高铁天津南站;
3.津王公路改建(团泊大桥—津淄公路)全长5.1km(其中团泊大桥长1km),从团泊大桥→津王公路→津淄公路→天津外环,全部为一级公路,也可与赛达大道相通到达京沪高铁天津南站和西青开发区。
(三)加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和天津南港区的联系
1.陈大路改建(滨石高速-大城界)全长42km,拓宽改建为一级公路;
2.港静公路(东外环—津淄路)全长31.5km,规划为一级公路,通过港静公路经津淄公路、港塘公路到达滨海新区核心区,也可联接滨海新区的西外环通到滨海新区和天津南港区;
3.东方红路延长线(东外环—津汕联络线),全长13.5km,规划为一级公路,通过东方红路延长线→津汕联络线,可接滨石高速到达天津南港区,也可与津淄公路相接通过港塘路到达塘沽。
(四)加快和相邻河北省市县的高等级公路通道建设
1.新津涞公路北延(静霸路—霸州界)全长2.5 km,规划为二级公路;
2.津文公路王口段改线(津涞路—河北界)全长5km,规划为二级公路;
3.子牙快速路西延(新津涞路-文安界)全长5.5 km,规划为一级公路;
4.崔唐路(唐王路—青县界)全长8.2km,规划为二级公路;
5.港中路西延(205国道-青县界)全长8.3km,规划为二级公路;
6.大庄子路拓宽西延线(蔡中路—青县界)全长7km,规划为二级公路。
(五)加快县域内部高等级路网交通体系建设
1.东方红立交改造工程,全长600m,规划断面为5m非机动车道+16.5m行车道+5m非机动车道;
2.津王支路拓宽(静王路—唐王路)全长4.2km,规划为二级公路,从9m拓宽至16m;
3.静台路(新104线—台头镇)全长12km,规划为二级公路;
4.团台公路(静霸联络线—朝阳道)全长5km,规划为22m宽二级公路,联通北环工业园与开发区北区;
5.马厂减河北段路(九宣闸—津淄路)全长25km,规划为二级公路;
6.杨王路(津王支路—王官庄)全长19.5km,规划为二级公路;
7.高铁辅道(西青界—青县界)全长34.5km,规划为二级公路;
8.津王公路拓宽改建(吴家堡—小王庄)全长14km,从9m拓宽至16m;
9.北沿路新建(陈大路—梁台路)全长19km,规划为二级公路;
10.西沿路新建(沿庄—西翟庄)全长25 km,规划为二级公路;
11.府黄路(南柳木—青县界)全长17 km,规划为二级公路;
12.静霸路东延线(四小屯—津海路)全长4 km,规划为二级公路。
(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乡村公路的路网联通和提级改造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交通发展,统筹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尽快形成结构完善、技术等级适宜的农村公路网络。一是积极推动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通畅工程”,到“十二五”末,力争农村公路三级及以上比例比现状提高4.3个百分点;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打通镇、乡、村间的“断头路”,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水平;三是及时消灭农村公路低标准桥梁和待大修路段,确保路网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乡村公路预计新建200公里,维修提级改造310公里,新建改建危桥20座,总投资预计达到4.2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县公路建设投资预计达到67.654亿元:按项目类别分:高速公路预计投资15.492亿,普通干线公路预计投资47.962亿,农村公路建设预计投资4.2亿。主要资金来源依靠市公路主管部门投资、县政府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资金及乡村公路市补贴资金和乡镇村自筹资金。
(七)筹建完善客运站,优化公交客运网络
1.建设静海新城客运中心站,在北华路北侧完成占地150亩的公交枢纽站,投入使用长途客运班线,城区公交,出租车实现零距离换乘。同时将完善附属设施及配套工程,达到客运一级站标准,使其充分具备客运枢纽及汽车维修、餐饮、住宿功能,计划前期投入9000万元。2.建设团泊新城客运中心站,达到一级中心站标准。3.改建火车站广场,面积约2万m2。
随着本县“两城、三区、六园”的建设和发展情况,适时开通公交线路和客运班线。1.开通静海经京沪高速至北京的省际客运班线。2.始发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途径团泊新城至滨海新区的客运班线。3.静海镇至市中心,途径县城东外环、大学城的公交快速通道。4.由大邱庄镇、王口镇、中旺镇、团泊镇、独流镇、唐官屯镇等中心重镇,辐射各个重点区域的公交线路。适时开通至河北省文安县、大城县等地的快速通道,开通西接石家庄、太原,南达济南、青岛的省际班线。
四、保证措施
(一)继续拓展投融资渠道,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公路交通是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公路交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为保证必要的公路建设资金,需进一步加强与市公路主管部门衔接,加大对国省干线公路改建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的补贴力度,同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以缓解公路建设资金筹集难的问题,争取一批公路建设项目提早立项。
(二)建立完善的公路交通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体系,维护规划工作成果的严肃性
做好公路规划前期工作,是加快公路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完善我县公路网系统结构,更好的开展项目前期的研究与落实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建设有序、适度超前,提前与土地、环保等相关单位做好沟通,协调一致,保证公路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乡村公路养管体制改革的实施,实现我县乡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养护好、管理好乡村公路,是巩固乡村公路建设成果的实际需要,在乡村公路建设方面要深化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要真正做到“三落实”,即落实责任主体、落实机构人员、落实养护资金,确保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