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农业规划】全县农村经济管理“十二五”规划

阅读数:413 文章字数:2926



农村经济管理“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经济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三项管理,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保险三项指导服务,强管理、重服务、建制度、抓改革、努力开创农经工作新局面,为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具体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三资”管理五项工作整体推进规划。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总的思路是由十一五期间的先发展,后规范再提高,转向发展规范并重,重在规范,全面实施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由种养业向加工业、服务业方面转变。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推进。每年递增数为10‰,以2010年末统计数为底,即每年新发展40个,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总数力争达到800个,村均两个以上。

具体措施

1、抓总量发展,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

2010年末总量基础上,每年以最低年递增10%的比例发展新的合作社。十二五期末力争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突破800个,村均达到2个以上。

2、每年树立10个典型示范社,每个乡镇树立2个典型示范社,向市里推荐2个示范社,向省里推荐2个示范社,向国家推荐1个示范社。

3、每年抓12个合作社产品品牌,争取每年注册12个市级或省级驰名商标。

4、每年开展一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人数不少于200人。

5、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分布均衡性工作。每年都有新的特色产业合作社创立。

6、实现对标准化合作社的信用等级授予和贷款优先,逐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农村信贷的重点投放主体。

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规划

1、指导思路:十二五期间,在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现代发展水平。

2、基本原则:在稳定农民家庭收入的同时,大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3、发展目标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76元,比上年增长8%2010年预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170元,比上年增长8%。十二五期间,计划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10%比例增长,即2011年达到6787元,2012年达到7466元,2013年达到8213元,2014年达到9034元,2015年达到9937元。

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69元,占总收入的25%;家庭收入3157元,占总收入的58%;其他收入950元,占总收入的17%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大农民工资性收入,把农民工资性收入做为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增长点。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平等进入市场,扩大二三产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劳务输入等。

三是土地流转推进规划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坚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土地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依法调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纠纷,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三是坚持有序流转、规模经营;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3、发展目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发挥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功能。十二五期间,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县乡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上一级服务组织对下一级服务组织具有指导关系,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要有机构牌子,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人员以及对外服务的窗口和信息发布的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网络,发挥信息收集、信息发布、项目对接和交易服务的平台作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电子化管理系统。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价格机制、补偿机制和纠纷调解处理机制。

2010年,全县参加土地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0133公顷,占总面积的5.7%。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平均每年以28%的比例增长,即2011年流转面积达到25468公顷,占总面积的7.1%2012年达到35600公顷,占总面积的10%2013年达到46280公顷,占总面积的13%2014年达到60164公顷,占总面积的17%2015年达到71200公顷,占总面积的20%

四是农业保险发展规划

在“十一、五”期间,农业保险开办了玉米、水稻两大农作物的种植业保险,投保面积达到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60%。共获受灾理赔资金1.56亿元。可以说,农业保险在我县已经落户扎根,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农业保险开办的保险品种过少,承包面的覆盖率偏低。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增开农业保险品种和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制定规划如下:

花生种植成本保险,投保面积达到花生种植面积的50%,玉米、水稻、花生三大作物的投保面积达到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65%.2012年增开葵花种植成本保险,投保面积达到葵花种植面积的50%,玉米、水稻、花生、葵花四大作物的面积达到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70%2013年增开大豆种植成本保险,玉米、水稻、花生、大豆五大作物的投保面积达到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75%2014年、2015年五大作物的投保总面积按5%的比例递增。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根据农民需求,对晒烟、瓜菜等经济作物开办作物种植成本保险。

农作物成本保险的保费构成是由各级政府财政承担80%,农民自筹20%。为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保障作用,2011年根据地方政府形式,农民自筹保费20%调整为15%2013年农民自筹保费15%调整为10%,2015年农民自筹保费10%调整为5%

在“十二、五”期间,探索和试点开办农作物收益性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稳定,农民的收入提供支持和保障。

五是三资管理工作发展规划

我县的三资管理工作一直没有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处于一种自由随意的状态。去年由省纪委部署,县纪委牵头,农经局具体操作,对三资管理提高了一个层次。

以前我们统计的数字,由于各方面原因比如有隐瞒,个人开荒,行政权利的干预,数字及其不准。机动队和小组预留地有的乡、村小组高的达六、七晌,可实际上报的只有一、二晌,资产统计时有的资产已报废或丢失,可账面还有20多万元。在十二、五期间准备做到:

一、全县各乡、镇配齐硬件设备,如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并做好相应培训工作。

二、统计底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过去有的小组预留也五六晌,全被农户抢种,发包的也没有合同,及其混乱,要在统计好底数的基础上,全部录入诸农三资管理软件,做到科学管理。

三、逐步完善各种承包合同,对于已发包的合同明显不合理的要及时纠正,尽可能挽回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损失。

四、三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